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7篇
安全科学   120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79篇
综合类   297篇
基础理论   74篇
污染及防治   47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3 毫秒
91.
因畜禽废水除了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还含有一定量的氨基酸,因此,研究利用UASB处理畜禽废水,在不同环境条件和工况条件下对氨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化菌适应的pH值范围较宽,在6.5—8.0范围均可以较好的生存,其中以7.0为最佳;温度与氨化率基本成正相关关系,从经济等多种角度考虑,中温阶段38%为最适宜;氨化率随进水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进水有机负荷越大,氨化率越小。  相似文献   
92.
一株产絮凝剂的黑曲霉的分离及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产絮凝剂的霉菌,初步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其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具有良好的絮凝作用.通过培养条件优化,其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从85.6%提高到98.7%,实验结果表明,(1)黑曲霉孢子最佳接种量为9.33×108 个/L;(2)产絮凝剂适宜的碳源为蔗糖,氮源为尿素,用量分别为30.00、1.600 g/L;(3)最佳培养条件为:查氏液体培养基初始pH 7.0,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80 r/min,培养时间120 h;(4)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絮凝剂的产量为1.805 g/L;(5)絮凝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性能优于传统絮凝剂.  相似文献   
93.
文章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模拟藻粉在土壤中降解矿化过程,然后采用室外容器培养法,比较了藻粉和缓释肥对油麦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藻粉处理组CO2释放规律为前14 d快速释放,后期变缓。经过131 d的培养,藻粉处理组土壤中有机碳较对照组最多增加了2.76 g/kg。(2)藻粉中氮素在土壤中先矿化成氨氮,后逐渐转化成亚硝氮,最终变为硝氮,藻粉矿化过程中有效氮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整个培养过程中几乎没有氮损失。(3)经过131 d,藻粉处理组土壤中有效磷和总磷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4)实验测定第35天藻粉影响下土壤中与碳氮磷相关的酶活性较CK显著增加。(5)藻粉对油麦菜生物量、光合活性、叶绿素含量和氮磷供给与缓释肥没有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藻粉是一种易分解矿化的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缓慢分解释放CO_2、有效氮和有效磷,并能增加土壤有机碳、氮和磷含量,同时改善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对油麦菜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和缓释肥肥效一样。实验得出有效氮施加量为87.7 kg/hm2时,油麦菜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对应藻粉的施用量为1 t/hm~2。  相似文献   
94.
考察了碳酸氢盐(HCO3-)和硝酸盐(NO3-)对水中双氯芬酸(DCF)紫外光解的影响,探讨了UV/NO3-/HCO3-体系中NO3-和HCO3-用量对DCF降解的影响,研究了DCF在UV/NO3-/HCO3-体系中的降解产物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实验条件下,HCO3-对DCF的紫外光解几乎无影响;由于光激发NO3-产生的羟基自由基(HO·)的作用,NO3-的存在可以明显促进DCF的降解;HCO3-和NO3-的共存可以进一步加快DCF的去除,这可能归因于生成的HO·和HCO3-反应产生的碳酸根自由基(CO3·-).通过向UV/NO3-/HCO3-体系中加入HO·淬灭剂甲醇,有力地证明该体系中CO3·-的存在及其对DCF的降解.DCF在UV/NO3-/HCO3-体系中的去除可能归因于3种反应途径,分别为直接紫外光解、HO·氧化和CO3·-氧化.其中,直接紫外光解和自由基氧化对DCF去除的贡献分别为25%和75%.在UV/NO3-/HCO3-体系中,NO3-用量的提高可以导致反应体系中生成的HO·稳态浓度的提高,故DCF的降解效率随着NO3-用量的提高而逐渐增大;HCO3-用量的提高对DCF去除的影响较小.在UV/NO3-/HCO3-降解DCF反应中,利用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LC-QTOF/MS)共检测到11种转化产物,根据这些检出的反应产物提出DCF在该体系中的反应机理主要包括5种不同的降解路径,分别为脱氯氢化、脱氯环化、脱羧基反应、甲酰化反应和醌化反应.  相似文献   
95.
臭氧氧化印染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研究了臭氧接触氧化时间对于印染废水中有机物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对CODCr的去除效率并不与接触时间成正比,其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均属于一级反应。也表明单一利用臭氧氧化实现印染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不够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96.
黄海近岸底栖贝类体内典型有机污染物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文新  胡璟  陈江麟  范永胜  陶澍 《环境科学》2008,29(5):1336-1341
根据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凋查数据,确定黄海近岸底栖贝类体内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分布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35%以上的站点,物种体内石油烃含量超过国家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15 000 ng/g),大连湾附近海域贝类体内含量甚至高出第二类标准(50 000 ng/g).在威海、大连湾和胶州湾出现多环芳烃和酞酸酯少数相对高值站点(300 ng/g左右),而其它大多数站点贝类体内多环芳烃和酞酸酯的含量都较低.中、高环组分占优指示近岸海区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热解过程;二丁基酞酸酯和2-乙基己基酞酸酯是酞酸酯的主要组分.在所有站点,底栖贝类体内PCBs的含量普遍很低(<10 ng/g).贝类体内DDTs含量超过第一类标准(10 ng/g)的站点大部分集中在南黄海沿岸,海州湾内一站点已超出第二类标准(100 ng/g),而组分以代谢产物DDD和DDE为主.在所有站点的贝类体内都有p,p'-DDT检出,尤其在北黄海的大连湾和蓬莱附近海区(比例高于50%),指示周边地区存在潜在的DDT输入源.据此,大连湾、威海、胶州湾沿岸贝类体内石油烃和多环芳烃含量较高,胶州湾、海州湾附近海域贝类体内DDTs含量较高,这些属于较高生态风险区,而大连湾、蓬莱近岸可能的DDT新输入对底栖环境构成一定威胁.  相似文献   
97.
太湖流域分散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的产生和处理认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太湖流域分散农村居民对政府免费实施"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收集清运垃圾模式和未来生活垃圾处置收费的认可度,获得了太湖地区分散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置现状的认知度,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的认可程度低,对有害垃圾的处置缺乏必要的认识;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与垃圾分类(P0.01)、危险废物分离(P0.01)和垃圾危害的认知程度(P0.05)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垃圾付费选项中,被调查者不愿意支付费用的占53.2%,仅有26.2%的被调查者愿意支出1~3元/月;对现有的政府免费收集清运垃圾模式认可程度高达94%以上。该研究结果对促进太湖流域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与减量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8.
以江油市某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甲醇的甲醇厂污水处理站污泥和分析纯苯酚为原料,通过富集培养,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method)和平板划线法(Streak plate method)进行菌株分离,并采用不断加大苯酚质量浓度的方法对PD2菌株置于34 ℃、150 r/min的摇床上进行振荡驯化培养,得到以苯酚为唯一碳源,能降解高酚浓度的优势降酚菌.PD2菌株经过6代驯化后的试验表明: 该菌58 h对质量浓度为1 100 mg/L苯酚的降解率达98.6%,58 h对质量浓度为1 400 mg/L苯酚的降解率达94.3%,60 h对质量浓度为2 200 mg/L苯酚的降解率达83.6%.说明一定范围内提高苯酚的质量浓度可以提高PD2菌株降解苯酚的酶的活性.在不同温度下观察菌株的生长及对苯酚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该菌最佳降解苯酚温度为34 ℃.  相似文献   
99.
打造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新样板、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对于国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发展转型的传统动能基础上,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从内生性、外源性和激励性三方面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既为实现向高水平、强协调升级提供新的历史机遇,更需直面地区发展分化与要素流动固化、产业升级与基础设施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以及跨区域和跨板块协调体制机制创新等新的现实挑战。基于此,应按照“五协五共”的新路径,通过园区设施共建、产业发展协作;空间布局协接、发展机会共享;权利责任共担、生态保护协同;主体利益协商、体制机制共谋;强化区域共同体意识,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更高水平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0.
本文从环境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出发,全面阐述了鹤岗市环境信息网络系统的构成,并就将来的建设目标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