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75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81.
人工湿地控制滇池面源水污染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由于滇池面源污染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 ,而这些地区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水平有限 ,所以应用于面源污染的水污染控制技术要求是低投入、易管理的工艺方法。而人工湿地是一种基建费用低 ,运行成本低 ,维护技术低的“三低”技术 ,氮磷去除效果显著 ,是一种适合应用于发生在农村地区的面源污染控制的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82.
以白腐真菌Phanerochaete chrysasponum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该菌种在液相和气相环境中在陶粒、颗粒炭、玻璃珠、竹子、聚丙稀多面空心球、沸石上的附着和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液相环境中,白腐真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对竹子、沸石、陶粒、聚丙稀多面空心球有较好的附着能力,但菌体的生长量和形态特征受载体的影响而产生明显差异.在有玻璃珠和颗粒炭存在的液相环境中,均出现一定数量的菌丝小球。但在载体表面无附着现象.将附有菌体的载体置于气相环境中,发现白腐真菌在载体表面能够形成气生菌丝层.同时.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菌体在沸石、陶粒和多面空心球表面呈绒毛状,质地松散,在竹子表面的菌体有明显的交织结构.  相似文献   
183.
F-RNA噬菌体及其作为水中肠道病毒指示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梅  胡洪营 《生态环境》2005,14(4):585-589
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是缓解水资源紧张、减少水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污水及其回用水中的肠道病毒对人体健康的风险日益受到关注。直接检测水中肠道病毒的操作复杂、安全性差、时间长、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设备,因此需要寻找合适的指示生物,以实现对水中肠道病毒的及时检测和风险评价。F-RNA噬菌体是通过性菌毛感染雄性大肠杆菌的一类RNA细菌病毒,在污水中普遍存在,在大小、形态结构及对环境条件和水处理过程的抗性与肠道病毒相似,被认为是水中肠道病毒的合适的指示生物。文章介绍了F-RNA噬菌体在环境及污水中的分布、存活和去除特性、检测方法及作为水中肠道病毒指示生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4.
随着我国水环境污染源头治理的有效推进,由突发性环境事故或长期积累造成的底质污染将逐渐成为水环境治理领域的热点。污染底质是一类重要的污染场地,其修复是彻底消除水污染影响的关键措施,而污染底质修复目标的确定又是实施底质修复的基础。本文在介绍污染底质修复目标制定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指出了建立我国污染底质修复目标制定的方法体系和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5.
两株甲苯高效降解菌降解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自行研制的玻璃龙头塞三角瓶对2株甲苯降解高效菌的甲苯降解性能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在纯培养和以甲苯为单一碳源条件下进行摇瓶实验,结果发现,在初始液相浓度为0~75mg/L范围内,甲苯不会对2株菌的甲苯降解活性产生抑制作用.2株菌对甲苯进行降解的适宜pH值约为7~8,适宜温度范围为28~37℃.比较适宜条件下甲苯降解动力学参数可知,2号菌的甲苯降解性能优于1号菌,其最大比基质降解速率和表观最大比增殖速率分别为0.40h-1和0.18h-1.  相似文献   
186.
污泥自热式高温好氧消化(ATAD)具有反应速率快,停留时间短,病原微生物灭活效果好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小规模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在北美和欧洲已有较多的应用实例.系统总结了ATAD系统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AT-AD系统中微生物的种类与特性,ATAD污泥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细胞、有机碳以及氮磷的转化规律,ATAD反应器运行控制参数,以及改善ATAD处理后污泥脱水性能的方法,并介绍了基于ATAD技术的新型污水及污泥处理工艺研究开发现状.  相似文献   
187.
再生水补给河流是解决城市景观用水缺乏的重要途径,但是再生水中的氨氮,特别是游离氨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也不容忽视.针对再生水补给河流的典型场景,根据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计算得到游离氨的属急性毒性基准最大质量浓度(Criterion Maximum Concentration,CMC)为0.093 mg/L.以保护95%水生生物为目标的河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37 mg/L(水温T≤12℃)和1.73 mg/L(水温T> 12℃).根据再生水补给河流的不同比例(体积比),计算再生水的氨氮控制目标.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Ⅴ类水体要求和CMC值,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20%~100%且水温T> 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1.7~2.6 mg/L、0.6~1.7 mg/L和1.7 mg/L;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Ⅳ、Ⅴ类水体要求,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50%~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4~7.2 mg/L和4.4~6.7 mg/L.当河水全部由再生水组成时,推荐再生水的氨氮控制目标为1.7 mg/L(水温T>12℃)和4.4mg/L(水温T≤12℃).  相似文献   
188.
河岸荆三棱带改善河水水质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1 a的时间里利用中试规模的荆三棱河岸带对受污染河水进行处理,主要考察了COD、NH+4-N、TP、浊度和水温等水质指标.结果表明,荆三棱带在夏、秋季改善河水水质的效果好于冬、春季.荆三棱带在夏季对COD、NH+4-N、TP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44.10%、78.66%、69.44%、99.53%,在冬季对河水水质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荆三棱带可以降低河水温度及河水早晚温差,起到改善局部水环境的作用.荆三棱带与空白带的对比表明植物对去除水中污染物、改善局部水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9.
芦苇化感物质对藻类细胞膜选择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藻类渗出的K+、Mg2+、Ca2+浓度为表征,以ICP-MS检测为手段,研究了芦苇抑藻化感物质2-甲基乙酰乙酸乙酯(eathyl-2-methyl acetoacetate, EMA)对铜绿微囊藻、蛋白核小球藻和普通小球藻细胞膜选择透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实验条件下, 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细胞经煮沸完全破坏细胞膜时K+渗出量为1 .45、1 .59 μg·(109 cell)-1, 当EMA浓度为2 mg·L-1时, 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K+渗出量为1 .38、1 .40 μg·(109 cell)-1,当EMA浓度为4 mg·L-1时, 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K+渗出量为1 .44、1 .58 μg·(109 cell)-1,离子渗出量达到完全破坏细胞膜最大渗出量的95%以上. EMA浓度为4 mg·L-1时,普通小球藻的细胞内K+渗出量为0 .64 μg·(109 cell)-1, 仅为完全破坏细胞膜后K+渗出量的31 .5%. EMA对Mg2+、Ca2+的渗出量的影响规律与K+相同. EMA破坏了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细胞膜,但对普通小球藻的细胞膜透性没有显著影响.这是EMA选择性抑藻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90.
周霞  余刚  黄俊  张祖麟  胡洪营 《环境科学》2007,28(2):249-254
对2003-11采自北京东南郊化工区的土壤、植物样品中11种氯苯类有机物进行了分析测定. 结果表明,土壤(干重)中氯苯类有机物(CBs)的总量范围为0.232~51.15 ng·g-1,均值为18.16 ng·g-1,其中1,2-DCB、1,4-DCB和HCB分别占45.2%、15.3%和17.1%;植物(干重)中CBs的总量范围为5.635~31.99 ng·g-1,均值为12.36 ng·g-1,其中1,4-DCB和HCB分别占51.5%和14.9%. 土壤中∑CBsi>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皮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为0.544(P≤0.05),呈弱正相关关系. 此外,除1,4-DCB和1,2,4-TCB外,云杉针叶中CBs的土壤-植物富集因子(BCFs)随CBs挥发能力[lg(VP/KOW)的增强而降低,随CBs辛醇/空气分配系数(KOA)的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