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5篇
安全科学   16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56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内环境调节层对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氮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正坤  宋博宇  朱南文  董军 《环境科学》2017,38(4):1551-1557
为探究内环境调节层对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内环境和氮组分的长效影响,特设矿化垃圾+重质碳酸钙、矿化垃圾+天然沸石这2种内环境调节层分别置入模拟反应器R2和R3中,同时设R1(不含内环境调节层)作为对照,监测分析390 d内固相垃圾和渗滤液中氮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R1、R2和R3中pH、碱度、氧化还原电位(Eh)、含水率(MS)的大小关系分别为pH(R2)pH(R3)pH(R1)、碱度(R2)碱度(R3)碱度(R1)、Eh(R2)Eh(R3)Eh(R1)、MS(R3)MS(R2)MS(R1).R1、R2和R3中垃圾全氮降解转化率为79.2%、82.3%和88.5%,氨氮为48.3%、60.1%和67.7%,硝态氮为38.5%、44.2%和53.4%;渗滤液中总氮、氨氮和硝态氮的浓度对比分别为TN(R3)TN(R2)TN(R1)、NH_4~+-N(R3)NH_4~+-N(R1)NH_4~+-N(R2)和NO_3~--N(R3)NO_3~--N(R2)NO_3~--N(R1).总体看来,矿化垃圾+重质碳酸钙、矿化垃圾+天然沸石组成的内环境调节层均能长期优化内环境,为氮的降解转化提供有利条件,而矿化垃圾+天然沸石不仅能促进垃圾和渗滤液中氮组分的降解转化,还能一定程度上控制渗滤液循环造成的氨氮累积.  相似文献   
72.
三种支撑钢框架性能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Pushover方法,分析了K形偏心支撑、Y形偏心支撑、Y形隅撑支撑等三种支撑钢框架耗能梁段长度和截面刚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从刚度、延性和耗能三方面比较了三种支撑钢框架的结构性能。结果表明,在合理设计的情况下,Y形隅撑支撑钢框架可同时达到最好的刚度和延性;K形偏心支撑钢框架耗能最好;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的刚度和耗能最差,延性介于前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73.
运用基于有限单元法的Ansys软件和基于有限差分法的Flac3D软件作为基本工具,选用满足Drucker-Prager(D-P)屈服准则和Mohr-Coulomb(M-C)屈服准则的材料弹塑性模型,对某隧道盾构下穿近距离既有地铁出入口人行通道的施工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得出其地层变位规律及对结构内力和变形产生的影响;将所得计算数值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其结果相当吻合;同时对不同软件及不同屈服准则的选用所引起的计算结果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所得规律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以及相关软件计算结果的使用提供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74.
目前 ,含油污水的处理多以回注地下作为处理目标。然而随着油田产生的含油污水日益增多 ,仅回注地下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大量处理后的水不得不向地表水体排放。研究了如何处理含油污水并使之达到排放标准。采用PAC、Al2 (SO4 ) 3、PAM等絮凝剂对油田含油污水进行混凝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PAC与PAM复配比单独使用处理效果更好 ,尤其对COD具有很好的去除作用。混凝后含油污水再经过过滤吸附处理 ,完全可以达到GB 8978 1996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75.
岩性对垃圾渗滤液污染晕中污染物衰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细砂、砂土和粉砂土为材料,通过土柱模拟实验,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研究不同岩性的土壤对垃圾渗滤液污染晕中污染物衰减的影响。实验初期,砂土和粉砂土对T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56%和99.87%,而细砂仅达到62.78%,但3种土壤对NH+4-N的去除率均高达98%以上。实验末期,细砂、砂土和粉砂土对TOC的去除率已分别降至57.79%、65.59%和67.29%;但砂土和粉砂土对NH+4-N去除率仍高达87.38%和90.13%,而细砂自第18天时已被穿透。因此,3种土壤对污染物的衰减能力为粉砂土>砂土>细砂。  相似文献   
76.
BTEX在地下环境中的自然衰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周睿  赵勇胜  任何军  董军  胡桂全  赵妍  花菲 《环境科学》2009,30(9):2804-2808
通过室内模拟柱实验研究了BTEX在地下环境中的自然衰减过程,发现BTEX通过以细砂为介质的模拟地下环境时确实发生了自然衰减,挥发和生物降解作用是其自然衰减的重要机制.以苯为例,其在水中的质量浓度为11.40 mg/L左右时,挥发和生物降解作用占自然衰减的比例分别是16.36%和4.91%;而甲苯浓度为3.30 mg/L左右时,两者所占比例分别是11.04%和41.50%.可见BTEX中各组分衰减规律不同.BTEX浓度越大,其挥发得也越快,挥发对自然衰减的作用越大.微生物降解作用对甲苯更有效,占自然衰减的41.50%,间、对二甲苯次之占8.49%,而苯和乙苯很难被降解.  相似文献   
77.
垃圾填埋污染场地的微生物变化特征与污染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军  赵勇胜  韩融  洪梅  张伟红 《环境科学》2009,30(7):2160-2164
通过静态和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了垃圾填埋污染场地的微生物变化特征及其与污染物的衰减、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和细砂中微生物活性随时间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升高阶段其平均增长速率分别达到0.081 d-1和0.022 d-1,而降低阶段其衰减速率分别达到0.009 5 d-1和0.005 1 d-1;COD随时间的衰减与微生物活性变化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其在土壤中的去除率较细砂高30%左右,在砂土中的衰减速率(以O2计)为500 mg/d;氨氮随时间的衰减与微生物活性变化之间在短时间内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和生物有效性与其本身的性质、氧化还原环境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8.
乳化植物油强化地下水中Cr(VI)的生物地球化学还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天然细砂模拟实验,利用乳化植物油作为电子供体,研究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对Cr(VI)的还原过程和机理.结果表明,乳化油可以使地下水呈弱酸性,反应体系pH值最终为6.59;并长期维持还原环境,Eh最终降低至-158.6mV.乳化油可显著促进土著微生物的异化铁还原作用,将细砂介质中的Fe(III)还原成Fe(II)并耦合去除Cr(VI).当反应进行到14d时,Cr(VI)全部被去除,反应第28d总铬完全被去除.Fe(II)的累积对反应体系中的氧化还原环境有重要影响.当实验结束时,Fe(II)浓度为44.40mg/L,乳化油消耗了48.9%.XPS和XRD表征分析反应后的细砂,结果表明生成的Cr(III)最终以Fe-Cr无定型态沉淀存在.  相似文献   
79.
植物油改性纳米铁修复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室条件下,液相还原法FeSO4·7H2O和KBH4反应制备纳米铁,用XRD、TEM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纳米铁平均粒径为50 nm,主要成分为α-Fe0。实验室进一步制备植物油改性纳米铁,TEM表明油膜均匀包覆在纳米铁颗粒表面,且纳米铁粒子分布均匀,分散较好。厌氧条件下,纳米铁与硝基苯反应,研究纳米铁和植物油改性纳米铁对硝基苯的降解性能,以及不同初始铁投加量、植物油质量分数、初始 pH 对硝基苯降解的影响。研究表明,纳米铁和植物油改性纳米铁均对硝基苯有较强的降解能力,理论摩尔比下,1 h内纳米铁和改性纳米铁对硝基苯的降解率达99.85%和56.74%;油膜质量分数为1%和2%的改性纳米铁降解硝基苯效果较好;随着初始纳米铁投加量的增加,硝基苯的降解越快;初始pH对改性纳米铁降解硝基苯有一定影响,酸性条件有利于改性纳米铁降解硝基苯。  相似文献   
80.
垃圾渗滤液污染羽在地下环境中的分带现象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4,他引:7  
董军  赵勇胜  韩融  刘莹莹  李志斌  宗芳 《环境科学》2006,27(9):1901-1905
通过土柱实验研究垃圾渗滤液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降解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和分带现象,并对污染前后土壤中的Fe3+、Fe2+、氧化容量(OXC)和还原容量(RDC)等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污染羽中出现了4个顺序氧化还原带,微生物在每个带所利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是不同的,分别为CO2、Fe3+、NO3-和O2,相应地依次称为产甲烷带、铁还原带、NO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