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52篇
安全科学   10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180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21.
122.
目前,我国每年在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中,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20万,伤残人数超过200万。其中,仅在事故灾难中遇难的就有13万人,受伤70多万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事故是主要原因;因遇险人群无知,在事故中造成不应有的伤亡,数量也是非常惊人的。  相似文献   
123.
溶解有机质存在于所有的水环境中,它是组成不均匀、结构复杂和分子量分布很宽的有机化合物混合体。本文综述了测量溶解有机质分子量的主要方法,各种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其中详细介绍了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法的原理,平均分子量和分散系数的计算,以及分子量的校正;同时介绍了可能影响分子量分布的主要地球化学因素,以及天然水中溶解有机质的分子量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4.
基于激发荧光光谱的浮游植物分类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发荧光光谱的浮游植物快速分类测量方法.根据激发荧光光谱特征将淡水浮游植物分成蓝色组、绿色组和褐色组3 组.选用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脆杆藻分别作为蓝色组、绿色组和褐色组的代表,通过对标准纯种培养体和混合培养体的全波长激发荧光光谱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计算,得到混合培养体各组分的叶绿素a 浓度.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脆杆藻浓度的误差分别为1.67%~12.70%,0.91%~12.70%,6.11%~40.20%,平均误差为5.44%、6.44%和20.71%.使用带宽20,10,4nm 的4 波段(中心波长为440,480,520,610nm)代替全波长激发荧光光谱计算表明,3 种藻类组分误差与全波长激发荧光光谱计算结果误差十分相似.20,10nm 波段宽度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脆杆藻的平均误差分别为5.57%、7.16%、20.52%和7.13%、7.42%、20.02%;4nm 波段宽度的平均误差显著增大,分别为8.85%,13.07%,30.67%.  相似文献   
125.
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9,他引:28  
中国湖泊污染形势严峻、生态健康效应复杂,亟需适合中国区域特点的水环境基准作为加强污染控制、治理和管理的理论依据,但目前我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系统研究尚未开展,本文从水环境基准的意义、概念、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对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研究进行了剖析回顾和展望:首先阐述了开展区域性水环境基准研究的迫切性和科学意义,揭示了"科学确定基准"的内涵;然后详细回顾了国内外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湖泊水环境基准的"三性"原则(科学性、基础性和区域性),指出环境暴露、效应识别和风险评估是基准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最后提出中国湖泊水环境基准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本文强调:阐明中国水环境的演变规律和特征,需要开展水环境污染过程和生态毒理效应研究;建立具有我国区域特点的湖泊水环境基准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是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解决中国环境管理重大科技需求的重要任务,它既可推动中国毒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及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又可为湖泊流域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整体提升我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26.
新疆博斯腾湖重金属污染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柱芯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析了新疆博斯腾湖重金属污染水平、来源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博斯腾湖西岸Pb、Zn和Cu的地质积累指数均小于0.5,污染较轻,主要来源于自然源。西南小湖区重金属Zn、Cu、Ni、Co污染较轻,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等地球化学过程;重金属Pb和Cd污染中等,主要来源于农业活动中磷酸盐肥料的使用,1960 s以来增加显著,近年来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7.
中国环境基准理论与方法学研究进展及主要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介质中的环境要素对特定保护对象不产生不良或有害效应的最大限值,是环境标准制修订的科学依据。环境基准理论与方法学一直是国际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也是国家环境管理的重大科技需求。本文在总结国际和我国环境基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基准的基本概况、理论方法学及重要进展。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和环境基准科技需求,综合分析了与环境基准理论方法学密切相关的系列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8.
太湖蓝藻对Sb(Ⅴ)的生物吸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富营养化湖泊的藻类——太湖蓝藻,对Sb(Ⅴ)的生物吸附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藻类经0.1 mol/L盐酸处理后,对Sb(Ⅴ)的生物吸附效率大大提高. 原藻和经盐酸处理的蓝藻在1 h左右对Sb(Ⅴ)的吸附量达到平衡;Sb(Ⅴ)在原藻和经盐酸处理的蓝藻表面的吸附能力均随着pH升高逐渐减弱;原藻与经盐酸处理的蓝藻对Sb(Ⅴ)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不同离子强度的Cl-、NO3-、SO42-、PO43-对Sb(Ⅴ)在原藻表面的吸附影响较弱,而对Sb(Ⅴ)在经盐酸处理的蓝藻表面的吸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9.
三价锑是有毒金属锑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不稳定还原态,其在腐殖酸体系中的光氧化过程可能是水体环境中Sb(Ⅲ)转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探讨了光照条件下不同来源腐殖酸对Sb(Ⅲ)的光氧化反应特征,并考察腐殖酸浓度、Sb(Ⅲ)初始浓度、溶液pH值、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阴阳离子等环境因素对光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Sb(Ⅲ)在腐殖酸溶液中的光化学反应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规律.反应体系中腐殖酸浓度的升高有利于促进Sb(Ⅲ)的光氧化作用,而Sb(Ⅲ)初始浓度增加则抑制其光氧化作用,Sb(Ⅲ)的光氧化速率常数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逐渐增大,褐煤来源腐殖酸对Sb(Ⅲ)的光氧化速率常数高于土壤来源腐殖酸.水环境中NO3-的存在促进了腐殖酸对Sb(Ⅲ)的光氧化作用,而Cl-、SO42-和Na+未对Sb(Ⅲ)的光氧化作用产生显著影响.羟基和超氧自由基是Sb(Ⅲ)光氧化反应中的主要活性基团,其中在酸性条件下,羟基自由基对Sb(Ⅲ)的光氧化反应起主导作用,而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超氧自由基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0.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计算了我国2002~2007年出口贸易中隐含的SO2、COD和氨氮排放量,然后利用LMDI方法将影响上述排放量变化的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显示:2002~2007年我国出口对国内SO2、COD和氨氮排放量的贡献都在20%以上,其中出口规模的扩大对于出口贸易中隐含SO2、COD和氨氮排放量增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技术进步和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则随行业和时间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差异性.分析我国出口贸易中隐含污染排放量较高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产品的环境效率低下,出口总量增速快.因此,本文对我国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包括实施绿色贸易政策、绿化海关进出口产品目录、鼓励生态标志产品出口及采取进口替代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