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基础理论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通过室内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消化腺富集Cu及其MTLP(metallothionein like protein)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种Cu浓度暴露条件下(12.7μg/L和63.5 μg/L),贻贝消化腺内Cu的平均吸收速率分别为2.045和7.028μg/·(g·d)-1,富集系数分别为2 074和1 619.实验测定了所有样本的溶解态Cu与总Cu含量,2个暴露组二者的比值随时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低浓度组先降低随后上升到与对照样本几乎相同的水平,而高浓度组一直呈下降趋势,表明不同污染程度生物体内金属消化机制进程存在差异.利用Brdicka极谱法测定了贻贝消化腺内MTLP的含量,对照组贻贝消化腺的MTLP平均含量为(0.551±0.037)mg/g;12.7 μg/L Cu暴露组MTLP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范围是0.407~0.699 mg/g,而63.5 μg/L Cu暴露组在暴露初始MTLP水平就显著增加(p<0.001),变化范围由初始0.942 mg/g降至0.826 mg/g.分析结果表明贻贝消化腺内的MTLP水平随着水体及生物体内的金属含量升高而增加,并与体内Cu浓度成明显的负指数增长关系(p<0.0001).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珠江口海域采集的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重金属(Cu、Pb、Zn、Cd、Hg)的含量分布特征,并对其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采用原子吸收法分析了Cu、Pb、Zn、Cd含量,采用冷原子吸收法分析了Hg含量.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Cu、Zn含量较高,Cd、Hg含量较低;除Hg和Cd之外,其它各金属元素之间均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Cu和Pb、Zn和Pb、Hg和Pb的相关系数在0.8以上,属于高度正相关;以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评价时只有Pb不超标,以第二类标准评价时,只有Cu超标,可见,珠江口海域受Cu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经低浓度Zn和Cd驯化的杜氏盐藻(Dunaliella tertiolecta)在不同浓度Cd胁迫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并通过微分脉冲极谱法测定了微藻细胞的Cd吸收量.结果表明经Zn驯化的杜氏盐藻生长力和耐受力要强于Cd驯化藻,二者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9和 26 μmol/L;最大比生长率都出现在低浓度Cd胁迫组,分别为0.36和0.24.暴露实验结束后,各个浓度组收获藻细胞干重在13.46~51.90和9.90~54.33 mg/L,藻细胞的Cd吸收量则分别在20.17~144.58和93.67~180.64 μg /109 cells.Cd驯化杜氏藻相对更易吸收富集重金属,且金属Cd一旦进入细胞体就很难代谢去除.两种金属驯化藻体内的Cd吸收量与收获的生物量干重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模拟水流环境中抗生素的行为特征与归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维海  张干  邹世春  颜文  杨琛 《环境科学研究》2009,22(10):1213-1217
利用香港理工大学水动力学实验室的大型流动水槽(FLUME)模拟动态水流环境,研究了4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红霉素、罗红霉素、氧氟沙星和磺胺甲唑)在动态和静态水体与沉积物之间的交换与配分,初步探明了抗生素类药物在河流环境中的行为及归宿. 结果显示:在水流环境下,抗生素被迅速吸附到水体中悬浮的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中,并可通过剪切力作用被吸附到次表层沉积物中. 而在静止水体中,仅有少量的抗生素被吸附到表层沉积物中. 氧氟沙星显示出强的吸附特性(DT50≥22 d),具有高的吸附系数(Kd),而磺胺甲唑的吸附能力较弱. 在FLUME系统中,氧氟沙星具有适中的持久性,其他3种药物显示出弱的持久性;而在静止系统中,4种药物均显示出适中的持久性. 抗生素在水流环境中的持久性要低于静止环境. 颗粒物的吸附与自身的代谢是抗生素在水流环境中的主要归宿.   相似文献   
15.
对南海4个典型断面(18°N,10°N,6°N,113°E)75个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沉积物具有相对较低的稀土元素(REE)含量(平均∑REE为128 ppm)、高的轻重稀土比(LREE/HREE)、弱的Ce负异常和中等Eu负异常,REE关键参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地理位置和沉积环境。∑REE与Al2O3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与CaO呈明显的负相关。陆源和生物碳酸盐源是本区沉积物的两个主要来源。较低的Eu/Eu*和(Gd/Yb)N比值以及类似上地壳的REE配分模式,表明本区沉积物的源岩主要为后太古宙的长英质岩石。东部次海盆比西南次海盆的沉积物具有更低的LREE/HREE比值和更高的Eu/Eu*比值,指示有年轻火山岩(如吕宋岛弧等)产物带入到南海东部和南海东北部海域。  相似文献   
16.
对珠三角两个代表性乡镇工业区的土壤(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和来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两工业区在主要污染元素类型和综合污染程度上很相似,表层土壤(沉积物)均以Hg、As、Cu的污染为主,且均以Hg的污染最严重;但在某些次要污染元素种类以及某些主要、次要污染元素的单个元素污染程度上存在一些差异。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变化特征进一步说明,两工业区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累积与我国尤其是本地区的工农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文章最后提出了乡镇工业区土壤(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几点建设性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消化腺富集Cu及其MTLP (metallothionein like protein)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种Cu浓度暴露条件下(12.7 μg/L和63.5 μg/L),贻贝消化腺内Cu的平均吸收速率分别为2.045和7.028 μg·(g·d)-1,富集系数分别为2 074和1 619.实验测定了所有样本的溶解态Cu与总Cu含量,2个暴露组二者的比值随时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低浓度组先降低随后上升到与对照样本几乎相同的水平,而高浓度组一直呈下降趋势,表明不同污染程度生物体内金属消化机制进程存在差异.利用Brdicka极谱法测定了贻贝消化腺内MTLP的含量,对照组贻贝消化腺的MTLP平均含量为(0.551±0.037)mg/g;12.7 μg/L Cu暴露组MTLP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范围是0.407~0.699 mg/g,而63.5 μg/L Cu暴露组在暴露初始MTLP水平就显著增加(p<0.001),变化范围由初始0.942 mg/g降至0.826 mg/g.分析结果表明贻贝消化腺内的MTLP水平随着水体及生物体内的金属含量升高而增加,并与体内Cu浓度成明显的负指数增长关系(p<0.000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