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安全科学   163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59篇
综合类   370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62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剩余污泥,针对这一不足,研究污泥减量技术并提出未来污泥减量化技术的发展方向显得尤为紧迫。活性污泥法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但该方法一直存在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弊端,其剩余污泥产生量达到污水处理量的0.3%~0.5%(按含水率97%计),产生量十分惊人,目前对剩余污泥处理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巨大,可占整个污水厂投资及运行费用的25%~65%,已成为城市污水处理厂所面临的沉重负担。因此,如何使污泥处理达到减容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及减量化,将是今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急需关注的重要课题。污泥减量化是指通过利用物理、化学、生化的手段,使得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向外排放的生物同体量达到最少。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702.
6月30日上午10时35分,一辆超载大货车突然失控,将一辆载满25名乘客的中巴客车拱下30米深的山谷,车上有11个学生,5个教师。大货车接着又连撞4车,其中一辆运载汽油的货车起火爆炸,最后侧翻  相似文献   
703.
利用FLUENT6.3对PCF型湿式除尘脱硫器装置内的三维气液两相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装置内气液两相分布特性。模拟结果表明,PCF装置内的导流板对气液两相的分布特性影响显著,使气相分布更加均匀。导流板和自激通道是引起装置压力损失的主要原因。PCF装置的套筒式结构有效地减少了烟气带水问题,并减少了除雾器的安装,使除尘器的结构更加简单。模拟结果对设备的优化设计和实际运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04.
车辆限行前后奥运场馆附近空气中苯系物污染特征与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好运北京"体育赛事车辆限行前后对北京奥运场馆,即四环路健翔桥附近空气中的6种苯系物进行了连续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被测空气的苯系物中甲苯所占比例最大,为32.1%~42.5%,限行后总苯系物平均质量浓度降低了近47%。车辆限行前后,苯系物呈现类似的日变化规律,在交通早、晚高峰时出现峰值。限行前苯系物处于累积状态,日最高值出现在18点,限行后苯系物处于扩散状态,日最高值出现在8点。苯系物来源解析表明,整个交通管制期间苯/甲苯浓度的比值为0.49~0.55,且各苯系物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证明被测空气中苯系物具有良好的同源性,均来自汽车尾气。限制车流量可有效降低空气中苯系物浓度。  相似文献   
705.
以两步水(溶剂)热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磁性Mn_(0.6)Zn_(0.4)Fe_2O_4@CdS纳米复合光催化剂,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S_(BET))、扫描电镜-能谱(SEM-EDX)、紫外漫反射(UV-vis)、透射电镜(TEM)、磁滞回线(VSM)和价带能谱(VB-XPS)等手段对制备的铁氧体、CdS和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发现,得到的材料元素含量与设计预期值吻合,纯相晶格参数与理论值匹配较高,特征峰证实复合材料中存在尖晶石铁氧体和CdS晶格;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分析表明,CdS有效地附着在铁氧体上,且在可见光区发生了红移.利用该材料对亚甲基蓝(MB)进行了暗室吸附和光催化活性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物吸附速率较快,适宜用Langmuir模型描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容量q_(max)高达79.6 mg·g~(-1);在测试的3个样品中,复合物光催化活性最高,经5次重复光催化实验,MB的降解率仍可保留在50%以上,且易磁分离回收;此外,通过自由基和空穴捕获实验、光致发光(PL)和电子顺磁共振(ESR)测试分析提出了MB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706.
为提高4A分子筛(MS)对水溶液中砷的吸附性能,以MS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载铁分子筛(FMS)和铁锰分子筛(FMMS)作为除砷吸附剂,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测试法(BET)等手段对MS和FMS微观结构特点进行表征,并开展批次试验考察FMS和FMMS对水中五价砷(As5+)和三价砷(As3+)的吸附效果,对FMS吸附As5+过程进行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试验和吸附热力学等拟合.结果表明:①铁盐浸渍改性能有效提高MS比表面积、改善其表面结构,改性后FMS是一种窄孔径、尺寸均匀的介孔材料,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从27.38 m2/g和0.068 cm3/g增至281.25 m2/g和0.16 cm3/g,平均孔径由9.93 nm减至2.21 nm;MS微观结构由密实粗糙颗粒转变为疏松多孔隙结构.②FT-IR表明,铁盐浸渍形成的铁氧化物主要与MS结构中O—H、Al—O和Si—O结合;批次试验设定ρ(As5+)为4 mg/L,与MS相比FMS对As5+的去除率约提高70%.③吸附动力学结果显示,FMS对As5+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R2)达0.99,反应过程中化学吸附起主要作用.④等温吸附试验表明,FMS对As5+吸附过程与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程度较高,相关系数(R2)达0.98,计算最大吸附容量为9.9 mg/g.⑤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计算表明,温度升高有利于FMS吸附砷,反应过程中FMS表面固体与溶液的混乱度上升.⑥与FMS相比,FMMS对As3+吸附性能有效提高,ρ(As3+/As5+)(As3+与As5+共存条件下溶液质量浓度)分别为2.0、4.0、6.0 mg/L下,FMMS去除率分别约提高26.34%、28.06%和28.09%.研究显示,利用铁盐浸渍法对MS改性可有效提升其对As5+和As3+的吸附容量,发挥材料的实际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707.
为获得培氟沙星废水高效去除的环境友好型吸附剂,以城市剩余污泥为原料制备了SBC(污泥基生物炭),并采用氧化石墨烯(GO)对其改性得到GO-SBC(氧化石墨烯改性生物炭),利用SEM和FTIR对其进行表征,通过静态吸附试验探讨了生物炭对培氟沙星的去除效果,并通过吸附模型和FTIR、XPS表征技术进一步探究了GO-SBC对培氟沙星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①改性后的GO-SBC表面更加粗糙,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数量增加.②动力学吸附研究表明,GO-SBC对培氟沙星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37.51 mg/g,比SBC对培氟沙星的吸附容量提高了40.32%,且GO-SBC对培氟沙星的吸附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吸附过程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③GO-SBC对培氟沙星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表明该吸附过程为多层吸附.④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反应.⑤GO-SBC对培氟沙星的吸附机制主要有两种作用,一种是π-π相互作用,另一种是GO-SBC的N—H与培氟沙星的C—H相互作用.研究显示,GO-SBC是一种高效去除培氟沙星的吸附剂,这为城市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出路,也为抗生素废水治理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708.
红色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兴起的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以国家公布的118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例,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基尼系数,从空间分布、区域空间差异以及红色旅游资源分区等角度分析了中国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和全国八大一级旅游分区两种尺度的测度中都呈集聚型分布,不同区域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历史主题。最后,提出在今后的红色旅游发展和新的红色旅游景区开发中做好规划和宣传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区域整合,推进红色旅游产品向主题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09.
采用化学混凝法对江汉油田钻井污水进行了室内处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污水处理时所选絮凝剂的种类、加入量、加入顺序、温度和加入后的沉降时间等都会影响处理效果。采用单一无机化学药剂,沉降速度较慢,故考虑将无机和有机药剂复配使用,即利用先加无机药剂后再加入有机药剂的顺序处理该油田钻井废水。该实验结果为油田钻井污水无害化处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10.
1、四车道突然变为二车道,驾驶员夜间驾车易产生错觉。 建议:尽快协调公路、水利等部门,改造桥面。 2、陡坡急弯,且无防护措施等,不时有长途汽车无法控速冲出路面坠入山坑、撞上山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