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安全科学   55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329篇
基础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58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81.
利用聚多巴胺(PDA)与氮川三乙酸(NTA)接枝并螯合Fe3+,形成以PDA为载体、NTA为Fe3+螯合剂的芬顿催化剂NTA-Fe@PDA,采用NTA-Fe@PDA/H2O2芬顿氧化法去除废水中盐酸土霉素(OTC).材料表征结果发现,NTA-Fe@PDA属于典型的介孔结构,Fe元素与有机配体成功螯合,PDA的聚合效果良好.探讨了H2O2投加量、NTA-Fe@PDA投加量和初始pH值对OTC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TA-Fe@PDA浓度为200mg/L,H2O2浓度为5mmol/L,初始pH值为4.85的条件下,反应60min后,20mg/L OTC的降解率达到96.23%.自由基鉴定实验表明,·OH是OTC降解过程中的主要自由基.通过LC-MS分析结果推测了OTC降解的中间产物和可能的降解路径.NTA-Fe@PDA在反应体系中重复利用8次以后,OTC的降解率仍在86.80%以上. NTA-Fe@PDA/H  相似文献   
582.
偶氮染料对斜生栅藻的毒性作用及结构活性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揭示不同结构染料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毒性作用,研究9种偶氮类及2种蒽醌类染料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抑菌作用,并通过剖析毒性一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偶氮染料的毒作用机理,11种染产对斜生栅藻的48hEC50在1.09-41.22mg.L^-1之间,偶氮染料分子中所包含偶氮键的个数及芳香环上取代基的亲水性和电性均影响染料的毒性,进一步证实偶氮染料的毒同理为N-N键不宾为一NH2后,形成N+离子活性民生物  相似文献   
583.
在对区域性水污染控制系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即在治理措施上存在许多纷杂各异、甚至相互对立的方案设想,难以定论,从而妨碍最后的行政决策,对此,人们一直试图找到一种能综合反映整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为方案抉择提供有效科学  相似文献   
584.
厌氧消化处理城市垃圾多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城市垃圾厌氧消化处理过程中反应复杂、影响因素多的特点 ,利用自行设计的厌氧发酵罐 ,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 ,以产气量为观察值 ,分析固含量 (TS)、消化温度和C/N比为对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 ,并分析了在不同固含量 (TS)下消化过程中pH值和挥发性脂肪酸 (VFA)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 ,温度对厌氧消化过程影响最大 ,固含量 (TS)次之 ,C/N比影响最小 ,在相同条件下 ,高进料浓度(TS)产气量大 ,但同时反应过程中 pH值较低 ,挥发性脂肪酸 (VFA)浓度过高 ,容易抑制消化过程。  相似文献   
585.
研究了氯代酚与1-NP的单一和联合致突变效应,结果发现,各氯代酚对1-NP的致突变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应系数(S)与各氯代酚的分子描述参数的关系能用QSAR方程表示,由方程得出的预测值与实验测定值之间能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586.
纳米TiO2/EP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可漂浮于水面的膨胀珍珠岩(EP)负载型TiO2,研究其在水中对罗丹明B(RB)的去除效果、吸附降解动力学以及最佳工艺条件,并研究其多次回收再生后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浸渍3次的负载型TiO2光催化活性最高,回收5次后活性变化很小,降解率下降不到8%;光催化剂用量为0.2 g,20 mL初始浓度为10 mg/L和15mg/L RB溶液光照6 h后降解率分别达98%和74%。在实验浓度范围内,该光催化反应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描述。  相似文献   
587.
采用了铁炭复配修复地下水中NO3^--N,探讨了实验条件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近中性条件(初始pH 6.42)下,反应时间为1 h时NO3^--N修复率达到60.85%;Fe/C=1∶1时介质最佳用量分别为45 g;Fe/C=1/1.5时修复率为72.80%;反应速率在高振荡强度下大于低振荡强度;氧化铜的催化效果最好,可使修复率提高7.5个百分点。铁炭复配介质修复地下水中NO3^--N是有效可行的,修复率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在Fe/C=1∶1时修复率与介质用量呈正相关,无限减小Fe/C比并不能无限提高修复率,振荡强度对修复具有显著影响,低振荡强度下的修复过程较高强度存在滞后现象,并非所有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对铁炭修复NO3--N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88.
以模拟酸性大红3R染料废水为对象,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温度、初始染料浓度、酵母粉浓度三因素为影响因子,以染料脱色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各因素对一株广谱型染料脱色菌株Enterobacter cloacae strain M3脱色效果的影响及各因素间交互作用,建立了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确定了菌株脱色酸性大红3R废水的优化条件。结果表明:回归方程极显著,拟合性好。最优脱色条件为温度36℃,染料浓度121.12 mg/L,酵母粉浓度1.99%,在此条件下,染料脱色率可达99.21%。经实验验证,实际值与模型预测值拟合良好,偏差仅为0.79%。  相似文献   
589.
固定化小球藻与活性污泥的共生系统处理含锌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固定化小球藻与活性污泥的共生系统对含锌废水中Zn2+的去除效果,分析菌藻状态、初始Zn2+浓度、pH、固定化菌藻小球投加量和菌藻体积比等5个因素对固定化菌藻共生系统去除Zn2+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活性污泥、固定化小球藻和固定化菌藻对Zn2+的去除效果均优于悬浮小球藻,其中固定化菌藻对Zn2+的去除效果最好;废水中初始Zn2+浓度小于100 mg/L时,固定化菌藻系统对废水中Zn2+的去除率达到90.5%;固定化菌藻系统去除废水中Zn2+的最佳条件是:初始Zn2+浓度为80 mg/L,pH=7,固定化小球投加量为80 mL,菌藻体积比为1∶2。  相似文献   
590.
江西省县域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构建江西省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采用碳转化系数法对江西省县域农业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2000~2010年江西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江西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23085万t增长到2010年的29051万t,不同年份农业碳排放均主要源于化肥施用与农业机械使用;(2)全省农业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主要年份高碳排放区均集中于鄱阳湖周边地区;碳排放强度多为Ⅱ级水平,空间分布上与碳排放量相比更为均衡;(3)江西省县域间农业碳排放的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整体上均呈明显扩大的趋势;(4)生产效率、结构、劳动力等因素对农业碳排放有抑制作用,农业经济发展则促进碳排放量增加,农业碳排放还受社会、政策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