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20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采用餐厨垃圾发酵液(food waste fermentation liquid, FWFL)作为潮汐流人工湿地(tid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TFCW)外加碳源,考察其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湿地氮转化速率、酶活性测定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探究其机理。结果表明:投加FWFL后人工湿地中TN、NO3--N、TP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5.7%~36.2%、 3.3%~42.3%、 11.2%~45.8%,且FWFL的添加不会对出水NH4+-N和COD产生显著影响;FWFL可改善TFCW低温时的脱氮效果;投加FWFL后TFCW的反硝化速率、反硝化酶活性以及电子传递系统活性均有所提高,TFCW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提高,微生物群落结构也趋于稳定,反硝化菌群大量增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念珠菌门(Candidatus Saccharribacteria)为优势菌门,水杆菌属(Aquabacter...  相似文献   
12.
自动增氧型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采用人工配水模拟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水质,利用改进的自动增氧型潜流人工湿地对其进行处理,结果表明:COD、NH4 -N、TP进水浓度分别在132.4~392.6mg·L-1、21.58~50.26mg·L-1、3.60~13.17mg·L-1范围内变化时,COD、NH4 -N、TP的去除负荷随着进水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其最高去除负荷分别为226.38 kg·d-1·hm-2、44.40 kg·d-1·hm-2、10.44 kg·d-1·hm-2,相应的去除率为89.45%、88.93%、90.25%,且系统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13.
活性炭纤维对水中典型除草剂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活性炭纤维对水中敌草隆、阿特拉津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温度、酸碱度、流速对这两种除草剂的吸附影响,采用碱液进行了活性炭纤维的再生。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温度越高,吸附量越大,敌草隆最佳吸附pH范围在弱酸性区间,阿特拉津最佳吸附pH范围在中性区间。在动态吸附中,流速增大,吸附效果越来越差。采用浓度较小的碱液处理,活性炭纤维再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驯化活性污泥对丙烯酰胺的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好氧活性污泥进行驯化,并研究了丙烯酰胺的生物降解动力学特征.驯化结果表明,经过24d的驯化后,活性污泥系统能稳定降解AM,驯化活性污泥能在20h内降解90%以上的AM,是高效的丙烯酰胺降解菌群.驯化活性污泥对丙烯酰胺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活性污泥对初始浓度为160、300和500mg·L-1浓度范围内的降解动力学方程分别为lnS=-0.0881t 5.5043,InS=一0.0692t 6.1282.InS=-0.0468t 6.3649,半衰期t1/2分别为7.87h,10.05h,14.87h,降解速率常数bKb随着AM浓度增加而降低.说明高浓度的AM对其生物降解有抑制作用.当pH分别为8.5,7.2,6.2,5.1时.活性污泥对初始浓度为300 mg·L-1的AM的降解动力学方程分别为lnS=-0.0414t 6.1038.lnS=-0.0592t 6.1744,lnS=-0.0692t 6.1282,lnS:=0.06t 6.1282.半衰期分别为16.74h、11.71h、10.05h、11.55h,说明弱酸性条件对AM的降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考察温度对活性污泥降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表明,在20~35℃,随着温度的升高.活性污泥对AM的降解效率上升.不同时间段体系内NH 4-N,pH和NO-3-N都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逐步上升,但是达到一定时间后会下降,表明AM在降解过程中先水解,然后发生硝化反应,进而发生反硝化反应,最终AM降解成N2、CO2和H2O.  相似文献   
15.
制革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制革工业的发展,制革废水的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同时废水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也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寻求一种高效、经济可行的制革废水处理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制革废水成分非常复杂且含有许多有毒物质及高浓度的盐类,使得制革废水的治理异常困难。目前在制革废水治理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新的重要进展,通过对各种治理方法的分析提出了制革废水处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PACT工艺处理PAM生产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粉末活性炭活性污泥工艺(PACT)处理经凹凸棒土预处理后的聚丙烯酰胺(PAM)生产废水。实验考察了粉末活性炭(PAC)的投加对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影响,并探讨了PAC投加量、曝气时间、水力停留时间等参数对降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PAC的投加能提高水中溶解氧的利用率,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增强活性污泥系统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在PAC投加量500 mg/L、曝气10 h的条件下,PACT工艺对PAM生产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COD的去除率为80.8%,BOD5去除率为83.8%,丙烯酰胺(AM)去除率为84.2%。  相似文献   
17.
氧化亚铁硫杆菌浸铜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研究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简称A.f)对铜浸出的作用,从某煤堆积水中分离得到A.f菌,利用该菌对铜进行浸出实验,设置3个处理,3个处理的浸出液分别为9 K培养基(简称S),成熟菌液(简称MS)和过滤除菌液(简称FS)。结果表明,3个处理中铜都得到了浸出,浸出铜浓度按S、FS和MS依次递增分别为4 433、5 377和6 296 mg/L;浸出初期,MS中的铜,浸出速度最快,过滤除菌液中次之,而培养基中的速度比较稳定,比前两者均慢,24 h后三者浸铜速度趋近一致;三者中pH、Eh变化相似,pH均先升高至3.4左右保持相对稳定,Eh均先迅速下降至280 mV后保持稳定。由实验可知,氧化亚铁硫杆菌主要在浸出初期促进了铜的浸出,且菌液中溶解氧氧化Fe2+以及酸性条件下氧化Cu0对铜的浸出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该文研究了碳纳米管对水中孔雀石绿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对孔雀石绿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4 h左右;假二级动力学模型更适合描述碳纳米管对孔雀石绿的吸附;碳纳米管对水中孔雀石绿的吸附主要受外部传质影响;Langmuir等温模型拟合吸附数据效果最佳,并且最大吸附量为104.49 mg/g(288 K);由D-R等温模型可计算出吸附平均能量分别为29.79(288 K)、30.03(298 K)、28.05(308 K)k J/mol;吸附机制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纳米管对孔雀石绿的吸附逐渐降低;碳纳米管对孔雀石绿的吸附行为是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离子强度的增大对吸附量有促进作用;在酸性条件下,碳纳米管对孔雀石绿的吸附量随p H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活性炭纤维对水中罗丹明B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活性炭纤维对水中罗丹明B的吸附.结果表明,pH=2时,罗丹明B的吸附量最大,并随着pH的增高吸附量随之降低;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不大;Langmuir等温线更适合于描述罗丹明B的吸附行为;活性炭纤维对罗丹明B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加;热力学数据表明,较高温度下,活性炭纤维对罗丹明B的吸附是自发行为,且为吸热反应;吸附动力学符合假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可以很好地用内扩散模型来说明.  相似文献   
20.
两种形态的活性炭纤维对水中敌草隆吸附性能的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粉末和片状两种形态的活性炭纤维对水中敌草隆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 粉末活性炭纤维的前期吸附速率较快,平衡吸附量大,但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较长;pH对两者的平衡吸附量的影响趋势一致,且片状活性炭纤维和粉末状活性炭纤维的最佳pH值分别为2.9和3.1;敌草隆在两种活性炭纤维上的吸附皆为多分子层吸附,吸附行为均适宜采用Redlich-Peterson方程进行描述;假二级方程均适用于描述两种形态活性炭纤维对水中敌草隆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但相比较而言,粉末活性炭纤维动力学拟合的相关性差异更加明显;两者的吸附Gibbs自由能(ΔG0)值均小于零,说明两者的吸附过程皆为自发进行的吸附过程.但值得注意的是,片状活性炭纤维的焓变ΔH0>0,说明该吸附反应为吸热反应;粉末活性炭纤维的焓变ΔH0<0,说明该吸附反应为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