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66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1.
强化反硝化条件下地下水中阿特拉津的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所筛选的(从吉林市农药厂下水污泥中分离得到)实验菌种A1,在强化反硝化的厌氧条件下进行阿特拉津的降解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降解的最适条件为pH=7,温度为20℃,NO_3~-浓度为30mg/L(当阿特拉津浓度为29.89mg/L时),菌的初始接种量为5.6×10~6个/mL。模拟温度为10℃的地下水环境,21天内菌对阿特拉津的降解率可以达到65.7%,虽然低于好氧条件下83.6%的降解率,但不需要向地下水中通氧,从而可降低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112.
利用混合菌群FF降解偶氮染料活性黑5和蒽醌染料活性蓝19,通过检测一些常规指标,如脱色率、DOC(溶解性有机碳)去除率、UV254、比紫外吸收值SUVA(UV254/DOC)等来表征降解效果,进一步通过固相萃取方法进行前处理,采用SOS/umu(又称umu试验)和双杂交酵母法分别检测染料降解过程中遗传毒性和抗雌激素活性。结果表明,采用混合菌群FF,活性黑5和活性蓝19(150 mg/L)在35℃和p H=8.0条件下静置培养48 h后脱色率分别为82.5%和89.2%;DOC去除率低,分别为19.5%和13.0%;降解后UV254和SUVA均增加。遗传毒性检测表明,活性黑5本身无遗传毒性,降解过程中也无遗传毒性;活性蓝19本身无遗传毒性,降解24 h、48 h后在高浓缩倍数下出现遗传毒性。随着降解的进行,活性黑5和活性蓝19的抗雌激素活性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3.
通过对九黄环线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的积极因素及不利因素的分析,探讨了九黄环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提出了九黄环线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进一步做好环线线路规划建设、加大可持续发展宣传力度、加强旅游管理、增强族游可持续环境保护等具体措施,进一步明确了九黄环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14.
繁殖/生殖毒性类化合物由于特殊的毒理作用模式(mode of action,MOA),通过影响生物繁衍影响到种群和群落,因此依靠基于急、慢性毒性测试终点和传统基准推导方法推导的水生态基准值并不能够为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提供足够的保护。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分析了推导此类化合物水生态基准时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繁殖/生殖毒性类化合物MOA,毒性数据类型,受试物种选择,以及不同生命阶段、多代毒性测试和测试终点的判别和选择。并用所收集的壬基酚数据,尝试推导了基于水生生物生殖毒性的水生态基准值。研究得出基于生殖毒性的壬基酚预测无观察效应浓度(PNEC)值为0.12μg·L-1,其数值比美国环境保护局根据传统基准方法推导的基准持续浓度(CCC)的6.59μg·L-1低了近50倍。因此,基于其繁殖毒性(包括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多代效应以及种群变化等)的实验结果更适合用于具有繁殖/生殖毒性污染物水生态基准的推导。  相似文献   
115.
采用酶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镉(Cd)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消化腺和斧足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Cd浓度设置为4.22、8.43、16.86、33.72和67.45 mg·L-1,处理时间为24 h、48 h、72 h和96 h.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同一时间随着Cd浓度的增加,消化腺中SOD和CAT活性,在24 h呈现升高的趋势;96 h消化腺中SOD活性逐渐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48 h和72 h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斧足中SOD和CAT在72 h和96 h时活性升高明显,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1,p0.05).Cd浓度67.45 mg·L-1处理24 h,消化腺组织细胞结构变化不明显;在48 h以后,消化管间结缔组织松散,腺体结构损伤严重,上皮细胞形态结构异常,细胞界限模糊,甚至消失;细胞膜肿胀、变形;有的细胞核碎裂、明显肿胀甚至消失,上皮细胞部分与基膜分离、脱落;斧足组织未出现显著变化和损伤.研究表明,消化腺在酶活性和组织结构上对镉的反应较快且更具规律性,而且具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但是,斧足对镉的胁迫反应与消化腺相比较为迟缓,说明组织之间对重金属的敏感性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6.
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安徽铜陵某矿区耕地和人工林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应用Tomlinson污染负荷指数法和生物富集系数评价研究区土壤重金属Cd、Cu污染水平和植物重金属富集水平。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Cd、Cu全量2.34和161.25 mg/kg,均高于林地Cd、Cu全量1.26和80.15 mg/kg,二者均超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GB 15618-2018,pH≤5.5)和铜陵市重金属背景值,耕地和林地污染水平分别为中度污染和轻微污染。耕地糙米Cd(0.95 mg/kg)超标严重,黄山栾树地上部Cd、Cu富集系数均低于水稻地上部。综上,黄山栾树人工林地Cd、Cu污染轻于耕地,退耕还林是研究区更佳的土地利用选择。  相似文献   
117.
沙地樟子松是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主要推广树种,查明该树种核心区的树木生长的气候环境制约因子,有助于提升对全球变化不利影响的适应能力,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数据。通过对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保护区核心区树轮样本的研究,揭示森林内部该树种年轮记录的生长气候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标准年表相比,差值年表具有更好的气候要素表征能力。水分是核心区沙地樟子松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差值年表与上年8月至当年7月降水总量显著相关(0.512,p0.01)。在过去的81年中极端湿润年和干旱年分别出现15次和11次。核心区沙地樟子松差值年表具有显著的2—8年的周期信号,空间相关显示差值年表有一定的区域水文气候变化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8.
模型的选择是物种敏感度分布拟合的关键。研究系统地介绍了物种敏感度分布法中常用的5种分布模型,即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逻辑斯谛分布、对数逻辑斯谛分布和伯尔三参数分布的内涵、特点与适用性。分析了模型之间的差异性。研究不仅提出了物种敏感度分布拟合中模型筛选与拟合优度检验的方法,并且使用5种模型分别拟合出镉的物种敏感分布曲线,进一步讨论了模型之间的差异与选择依据。最后,提出了物种敏感度分布拟合中模型选择的一些建议。研究结果可为物种敏感度分布法的应用与水质基准的推导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9.
针对塑料类、纸类和金属类等典型包装废物,采用3种包装废物分类收集模式,并在3个居民小区进行示范. 3种分类收集模式为:①自然状态;②在小区进行分类收集的宣传教育;③在宣传教育的同时由专业人员对小区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采用物质流分析的跟踪观察法,通过问卷调查、现场采样和入户采访,对不同模式下各类包装废物的产生量、回收量与回收率等废物流数据进行统计,得到包装废物从产生、回收到再利用和最终处置的物流分析图. 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包装废物也有一定的回收率,即我国现有的回收体系对包装废物的分类收集有一定的效果;不同类型包装废物的主要回收环节不同,纸类和金属类包装废物在家庭的回收率较高,而塑料类包装废物的回收主要依赖社会人员分拣;辅以宣传教育等方式,回收价值低、分类收集难度大的包装废物也能得到有效回收.   相似文献   
120.
西宁市大气污染来源和输送季节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娜  余晔  马学谦 《环境科学》2021,42(3):1268-1279
在2016~2018年西宁市大气污染物PM10和PM2.5季节污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HYSPLIT模式和GDAS资料计算了逐日72 h气流后向轨迹,通过聚类分析确定气流输送路径及其对日均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运用TrajStat软件提供的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探讨不同季节影响西宁市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分布及贡献.结果表明,输送来源位置多分布在西宁的西-北方向和东-北方向,周边及邻近区域垂直高度较低.输送路径主要受西风、偏西风、西北、西南和偏东气流的影响.距离短、高度低和移速慢的气流轨迹出现概率最高,是最主要的输送路径,该路径在春夏秋三季来源于青海,冬季则源自新疆,省内输送占主导地位,且不同输送轨迹对PM10和PM2.5浓度影响不同.污染气流主要来自青海省内源、新疆外源及新疆以西的境外源,源地多沙漠和戈壁等脆弱地带分布.潜在源区范围及贡献大小有明显季节差异,冬季范围广且贡献最大,春秋次之,夏季最小.最主要潜在源区位于青海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新疆南部、中部和东部,其周边地区为中等贡献潜在源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