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7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云南松林控制坡地侵蚀的机械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面稳定性的机械效应包括土壤加强作用、斜向支撑作用、坡面负荷作用、风力传递和根楔壁作用。试验证明 ,云南松林通过其机械效应加强了林区土壤稳定性 ,提高了土层的抗剪强度。云南松林的机械效应及其作用在土壤侵蚀控制和斜坡保护、滑坡泥石流防治、坡面生态工程应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云南省实践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2.
污染底泥粒径分析与铜、锌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对矿区选矿废水污染河流的底泥进行采样分析,探讨了底泥粒径与质量分数的关系及其铜、锌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底泥中各粒径质量分数在垂直方向上无明显区别,但粒径间有显著的区别,其质量分数可分为3种类型。铜、锌吸附量随着污染底泥粒径的变小而增加,呈负相关关系,且锌吸附量与粒径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性水平。底泥中铜、锌吸附贡献率具有相似的特性,两条贡献率曲线几乎是重合的,呈"双峰型",最大吸附贡献率出现在粒径中值0.375mm处,粒径中值0.605mm处有一低谷。特别要强调的是,河流底泥铜、锌污染严重,清理底泥使河流免遭二次污染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LUCC概念与相互关系,然后对LUCC的环境效应、驱动力机理分析,以及LUCC研究的模型方法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进展进行了的论述,并展望了今后我国的LUCC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24.
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力争3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93 1hm2,治理程度达94 4%,年平均侵蚀模数下降到877 2t/hm2,完成林草措施面积16094 7hm2,植被覆盖率达84 1%。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25.
根据滇东南矿区河流底泥重金属数据,应用HAN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该地区河流底泥中产生生态危害的主要重金属是Cd和As;②从上游到下游A~G 7个断面多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 I)从小到大排列依次为:A相似文献   
26.
对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道路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跃  万晔 《农村生态环境》2001,17(3):48-51,54
以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为例,阐释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林业深化改革进程中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的内涵,分析了其产业化发展条件和影响因素,对其产业化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7.
采用3S(RS、GIS、GPS)技术手段,获取漾濞江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与传统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漾濞江流域土地利用图进行栅格转换和地图代数运算,形成具有复合数据结构的新的栅格数据,并进行统计计算,获得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以及各地类的土壤侵蚀数据.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程度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确认,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草地对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向林地、草地类型的转化有利于减轻土壤侵蚀强度,而向耕地类型的转化则加重土壤侵蚀强度.  相似文献   
28.
以黑惠江、龙川江、盘龙河流域为例,探讨了云南纵向岭谷区河流输沙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林地面积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使河流输沙量明显降低;林地向耕地和草地的转化以及草地向耕地的转化,导致输沙量明显增加。黑惠江流域和盘龙河流域在1990年后的10 a中土地利用方式趋于合理,年输沙量呈现减少趋势;而龙川江流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降低,年输沙量呈现增加趋势。3个流域河流输沙量变化均符合气候变化的大趋势,土地利用变化是河流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3个流域河流输沙量对土地利用的响应规律符合山地河流的一般规律,但是其表现强于地势相对平缓的地区。  相似文献   
29.
周跃 《环境科学》1989,10(1):56-58
大气中粒子粒径范围很大,但能够危害人体的粒子范围是有限的。多数国家认为小于10μm(空气动力学直径)的粒子对人体有较大的危害。因此,对小于10μm粒子的采样也越来越多地引起各个国家的重视。我们把小于10μm粒子的采样称之为PM 10(Particulate Matter Less Than 10μm)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