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143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41.
前不久.笔应邀参加了一家建筑单位的事故分析会。在这次会议上.该单位负责人在对事故原因作“全面”分析时说:“首先。我们领导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对职工安全教育力度不够.对安全设施更新不够……”这位领导一口气说了十多个不够。乍听其态度可谓诚恳,可仔细一研究,并不尽然,甚至有的仅在作应付而已。  相似文献   
142.
为了减少因报警仪管理不善而引发的矿井安全事故,强化对报警仪充装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尽可能地消除传统C/S管理模式存在的固有安全隐患,提出了.NET结构在生产矿井多功能报警仪智能充装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模式,开发了基于B/S多层结构的报警仪智能充装MIS系统。该系统以SQL Server 2008作为数据库服务器,采用ADO.NET进行数据库访问,经在山东新河矿业公司投入使用,具有系统运行稳定、快捷等特点,从而实现了报警仪的智能化、网络化管理。该研究对矿山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3.
许旭萍  王芳  李敏 《环境科学》2011,32(6):1772-1777
对1株分离自锰矿矿石具有高效氧化锰活性的节杆菌(Arthrobacter echigonensis)MN1405氧化锰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echigonensisMN1405在其生长过程中产生锰氧化活性因子和碱性物质,活性因子在细胞内合成,并分泌至菌体表面和胞外培养液中.MN1405对Mn<'2+>的氧化作用是...  相似文献   
144.
芦荟植物SOD酶对甲醛气体胁迫的应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实验研究了中华芦荟(Aloe rera var.chinensis (Haw)Berg.)植物对甲醛的吸收以及植物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情况,旨在了解芦荟净化室内甲醛气体的生理机制.实验以玻璃箱模拟室内空间环境,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模拟空间内甲醛的浓度,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SOD的活性.结果表明,有芦荟存在的条件下,模拟空间内甲醛气体浓度显著下降.随着通人甲醛量的增加,芦荟对甲醛的吸收有着较显著的增加,并且SOD酶活性的变化也越来越显著.芦荟体内SOD酶对甲醛气体的胁迫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生理应激反应,芦荟对室内甲醛污染存在一定程度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5.
以贵州省某卡林型金矿附近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矿区内、矿区附近以及矿区所在县城土壤进行垂直剖面取样,共采集了13个剖面共65个土壤样品。通过对65个土壤样品中As的含量进行分析,发现该金矿附近土壤中As的含量不仅远远高于贵州土壤中As元素平均含量,且部分已明显高于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已存在一定程度As污染,应引起一定重视。  相似文献   
146.
湿地土壤中最主要的有机磷形态是肌醇磷酸盐,占有机磷总量的60%左右,而植酸酶作为催化水解肌醇磷酸盐的主要酶类,在整个有机磷体系转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添加外源植酸酶对湿地土壤各有机磷组分含量变化的影响规律,同时也研究了在添加外源植酸酶后,湿地土壤各有机磷组分含量随时间延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温度,水分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向湿地土壤中添加植酸酶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土壤有机磷的有效性,使稳定性较高的有机磷向活性较高的有机磷转化。经植酸酶处理的土壤活性有机磷和中活性有机磷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随植酸酶添加量增加以及培养时间的推移呈递增趋势。在第75天培养结束时,高、中、低3组植酸酶处理土壤的活性有机磷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173.05%、158.16%和122.75%,中活性有机磷质量分数增加了84.22%、68.7%和53.92%。此外,添加植酸酶处理的湿地土壤稳定性有机磷含量均低于对照,高、中、低3组植酸酶处理土壤的中稳定性有机磷质量分数减少了62.81%、37.31%和26.14%,高稳定性有机磷质量分数减少了94.71%、87.66%和79.52%,且随着植酸酶含量的增加以及培养时间的推移呈递减趋势。高、中、低3组植酸酶处理土壤中的总有机磷质量分数分别比对照组低54.03%、42.53%和35.43%。说明在植酸酶作用下,土壤中存在有机磷向无机磷转化的过程。因此通过添加外源植酸酶可以促进稳定性有机磷向活性有机磷转化,提高了土壤有机磷的有效性,使其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从而保障了湿地磷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47.
为研究我国煤矿重特大火灾事故一般性特征及致灾原因,用统计分析法,从时间、地域、地点、煤矿所有制、点火源、外部致灾原因等维度综合分析2000—2021年发生的360起重特大火灾事故。结果表明:第4季度是重特大火灾事故高发期;贵州、山西和黑龙江3省重特大火灾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的45.28%和47.11%;发生在硐室中的特大火灾事故概率最高,占硐室重特大事故的52.38%;2011—2021年发生在采煤工作面的重特大火灾事故有增多的趋势;乡镇煤矿重特大火灾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在事故总起数和死亡总人数中的占比均超过了60%,但同比呈梯度下降趋势,且基本保持平稳;由违规明火、自热点火和摩擦撞击引发的重特大火灾事故占比逐渐上升,而由放电点火和爆破点火引发的重特大火灾事故占比逐渐下降;管理不善是导致重特大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8.
以纳米银(AgNPs)为研究对象,Ag+(AgNO3)为对照,通过添加半胱氨酸(L-cysteine)探讨小麦对AgNPs的吸收累积和毒性响应.小麦幼苗于不同浓度的AgNPs悬浮液中培养4h后,根系出现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膜损伤,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酶(CAT)含量分别由对照组的(2.9±0.5)nmol/L/mgprot和(8.6±1.2)U/mgprot增加至(4.9±1.5)nmol/L/mgprot和(12.4±1.2)U/mgprot.半胱氨酸缓解了AgNO3对小麦的毒性并使小麦对AgNO3的吸收速率常数从(275.4±12.3)L/(kg×h)降低到(210.8±11.2)L/(kg×h).然而,半胱氨酸并没有缓解AgNPs对小麦的毒性,且AgNPs的吸收速率常数没有显著性变化[(12.6±0.8)和(11.2±0.6)L/(kg×h)].这说明AgNPs对小麦的有效性和毒性不仅来源于其释放的Ag+,还来源于纳米颗粒本身.通过进一步计算AgNPs暴露液中不同形态Ag的吸收速率常数,发现Ag+吸收速率常数最高[(275.4±12.3)L/(kg×h)],Ag-cysteine络合物吸收速率常数次之[(210.8±11.2)L/(kg×h)],纳米颗粒吸收速率常数最低[1.6L/(kg×h)].实验中建立了吸收速率常数预测方程,该方程预测结果与实验观测结果一致,说明该方程能够较好地描述小麦吸收AgNPs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49.
宋明阳  李敏  袁溪  滕泽栋 《环境工程》2018,36(1):112-117
以北京三家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SMT法分析污泥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与分布特征及热碱联合处理后污泥的释磷情况,为污泥磷回收预处理技术提供支持。结果表明:无机磷(IP)是污泥中磷的主要存在形态,三家污水处理厂污泥中IP分别占总磷(TP)的63%、68%、75%以上;生物有效磷在TP中均占60%~76%,并与总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污泥的热碱联合处理结果表明:1)热解阶段:污泥上清液中正磷酸盐占总磷的比例和总磷释放率均随热解温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60℃时污泥上清液中正磷酸盐占TP的比例最高,TP释放率也较高。2)碱解阶段:pH为9~11时,污泥上清液中正磷酸盐占TP的比例随pH升高而减少,pH≥11后趋于稳定;TP释放率与pH大体呈正相关关系。考虑后期磷回收的可行性及药剂投加成本等原因,选择最适处理条件为:热解温度为60℃,热解时间为30 min;碱解pH为11,碱解时间为30 min。  相似文献   
150.
济南市冬季一次典型重污染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济南市重污染天气发生规律,从而更好地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和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参考,采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观测资料、雷达探测资料及轨迹模式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济南市2016年12月31日-2017年1月7日的持续性重污染过程,从污染演变过程、环流背景分析、气象要素特征和区域污染传输等多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此次重污染过程期间首要污染物为颗粒物,ρ(PM10)平均值为318 μg/m3,ρ(PM2.5)平均值为200 μg/m3;地面风速在0.6~1.8 m/s范围内,风力均为1~2级,相对湿度为68%~95%,平均相对湿度为81%.在重污染过程中,从地面至800 m左右高度始终维持较强逆温层,逆温频次高达91.1%,污染边界层高度较低,大部分时间都在500 m以下.采用情景模拟分析方法计算得到,区域输送对济南市PM2.5的贡献率为20%~35%.研究显示:此次重污染过程是在区域性污染背景下由本地不利的扩散条件造成的,静稳大气形势提供有利的环流背景,平流雾、辐射雾交替产生,持续性的高湿加重了污染程度;近地面的静风、高湿,垂直方向的双逆温层甚至多逆温层的结构是影响此次重污染过程的重要气象要素;区域性污染传输对此次重污染天气的发展有显著贡献,污染初期主要来自河北省中南部的输送,随着污染加重,有来自偏南、偏东方向的局地气团输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