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2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144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内循环气升式间歇反应器对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从污泥负荷率和碳源特性分析了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以蔗糖为碳源时,反应器在较低的曝气量下生长有大量的丝状真菌,而在较高的曝气量下有利于污泥形成表面光滑的颗粒,但当污泥负荷过低时,光滑的颗粒污泥表面开始迅速生长丝状真菌而导致颗粒污泥不稳定。试验表明以蔗糖为碳源物质形成好氧颗粒污泥速率快,但其操作条件难控制,容易引起丝状真菌的大量生长;以乙酸钠为碳源物质,形成颗粒污泥速度慢,污泥颗粒化程度不高;而以蔗糖与乙酸钠为混合型碳源进行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证明了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表面光滑,没有丝状菌的存在,并且颗粒污泥易于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42.
王芳 《环境保护科学》1990,16(2):43-45,49
60年代以来,国外不断有文献报道和讨论用数学模式来评价水质的污染情况,提出了多种指数.近年来国内先后采用了单项污染指数、综合污染指数等方法评定地表水质量,但都不尽合理;地表水质量分级本是模糊性的问题,随着模糊数学的诞生,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水质综合评价,用隶属函数来描述水质的分级,能够刻划出界线的模糊性,在应用时,显示出客观性和合理性.将模糊数学法评定地表水质量的方法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可快速地、准确地评价出各时期的地表水质量级别.  相似文献   
243.
本文从电子政务必须高度安全的角度出发,详述了隔离技术的发展阶段和各发展阶段的主要产品并探讨了它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44.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国民经济需水与生态环境需水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因此,合理量化生态环境需水是西北水资源优化配置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着重研究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植被生长需水的区域分异规律,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生态的空间分区,以生态分区和流域水平衡为基础量化生态需水;二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确定生态保护目标和生态建设规模,并预测生态需水。  相似文献   
245.
本文在分析渐开线齿轮噪声产生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了齿轮噪声的控制技术。主要从合理选择齿轮参数,提高齿轮制造精度等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46.
潮土中阿特拉津解吸滞后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批量动态实验方法,研究了阿特拉津初始浓度与解吸时间对潮土中阿特拉津解吸滞后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溶液中阿特拉津的浓度随其解吸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二者间可用经验指数公式表达.阿特拉津连续解吸5d后,阿特拉津的初始浓度从50μg·L-1增加到2 000μg·L-1时,对应解吸率分别为23.1%、30.4%、33.0%、36.4%和38.5%.土壤吸附阿特拉津与对应土壤溶液中阿特拉津浓度关系可用传统和依时解吸等温线2种方式描述.无论传统还是依时解吸等温线都与吸附进行到168h的吸附等温线之间存在着解吸的滞后现象.传统和依时Freundlich解吸等温线参数能对吸附解吸等温线的滞后作用进行量化,滞后系数ω只适合传统解吸等温线的滞后量化,而滞后系数Hλ对2类解吸等温线都适用.  相似文献   
247.
SBAR中好氧污泥颗粒化及其特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用气升式内循环间歇反应器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水力循环时间下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及其特性,并且对反应器中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内部菌群形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不同水力循环时间对好氧颗粒污泥生长特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较短水力循环时间下,颗粒污泥粒径增长速度快,形成的颗粒粒径多数在 1.0~2.0mm 之间,并且 VSS含量达 92.08%,强度也较高,而在较长水力循环时间中形成的颗粒粒径在 0.5~1.0mm 之间、VSS 含量在 83.92%,污泥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248.
污泥干化芦苇床中积存污泥的氮磷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泥干化芦苇床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污泥处理技术,为探明污泥干化芦苇床中积存污泥的氮磷变化特征,进行为期3 a的试验研究.试验设3个单元:Ⅰ单元为对照(传统干化床),未种植植物;Ⅱ和Ⅲ单元种植芦苇(污泥干化芦苇床).Ⅰ和Ⅱ单元底部设通气装置.前2 a为负荷期,植物生长期进泥,冰封期闲置;第3年为污泥自然稳定期.试验结果表明,Ⅱ和Ⅲ单元对污泥中TN和TP的去除效果优于Ⅰ单元,其TN去除率分别为56.3%、53.2%和47.9%,TP去除率分别为18.8%、19.2%和10.3%.填料层设置通气结构有利于污泥中氮素的转化和去除,但对除磷无明显影响.至第3年末(11月),Ⅰ、Ⅱ和Ⅲ单元积存污泥TN、TP平均含量分别为37.0、31.0、33.2和7.00、6.33、6.30g·kg-1.  相似文献   
249.
以2,2',5,5'-四氯联苯(PCB52)为典型代表,采用微波提取法研究了土壤中多氯联苯的锁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实验表明,老化时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含水率、pH值以及老化环境温度都对土壤锁定2,2',5,5'-四氯联苯的效果有显著影响.2,2',5,5'-四氯联苯锁定量随着老化时间的增长而增加,添加20 d后尤为显著,之后变化缓慢,趋于平衡;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大而下降,且表现出一定的线性相关性;在pH 5.5—10.5范围内,随着土壤pH值的升高而增大;在15℃到40℃范围内随着老化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此外,多氯联苯自身的性质也会影响土壤对其的锁定效果.  相似文献   
250.
基于气流轨迹聚类的大气污染输送影响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基于中尺度气象预报模式(MM5)、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积分(HYSPLIT)轨迹模式模拟和K均值聚类算法,利用气流轨迹聚类判断不同尺度大气输送型对城市空气的质量影响. 采用MM5模式对200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四季代表月(1,4,7,10月)的气象场进行了模拟,将模拟结果输入到HYSPLIT模式中,以计算广州市上空气团每日逐时的12 h后向轨迹;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按轨迹移动方向和速度将各月气流轨迹线聚为有代表性的5类,计算各类输送型出现时段广州市ρ(PM10)和ρ(SO2)的平均值. 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低层大气输送季节性变化明显,按输送特征及其对城市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差异,可将输送型分为局地输送、城市间输送和远距离输送3类. 结合污染源排放清单得出的污染源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大气污染较重时段主要受特殊气象条件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周边城市排放源的影响,本地源排放与周边城市污染物输送的叠加使大气污染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