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1篇
  免费   715篇
  国内免费   1496篇
安全科学   600篇
废物处理   142篇
环保管理   388篇
综合类   3584篇
基础理论   589篇
污染及防治   552篇
评价与监测   295篇
社会与环境   325篇
灾害及防治   20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379篇
  2021年   338篇
  2020年   383篇
  2019年   229篇
  2018年   245篇
  2017年   255篇
  2016年   240篇
  2015年   277篇
  2014年   301篇
  2013年   368篇
  2012年   397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17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298篇
  2006年   380篇
  2005年   278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霍邱群含铁建造(BIF)在成因上与国内外许多前寒武纪的BIF有明显的差别。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人工重砂等研究,系统地恢复了它的原岩。成因争论较大的斜长角闪岩类的REE模式及ΣREE,表现出太古代沉积起源的特点。因此,它应是一套陆缘坳陷带内的沉积建造。矿层主要赋存在各旋回的中上部,与泥质岩、碳酸盐沉积物伴生,类似苏必利尔型。通过矽线石、兰晶石、榴石等七种矿物共生组合的热力学计算,其变质条件是P≈6±0.5Kb;T≈650-750℃。  相似文献   
72.
厂坝铅锌矿床中钠长石岩的产状、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石为中泥盆统成矿流体在海底沉积和交代围岩形成的典型热液沉积岩——钠长石岩,其物质来自矿体的下状沉积地层柱和海水。该沉积岩在后期的强烈变质改造过程中,发生了重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73.
湿式脱硫除尘技术在开发应用中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燃煤量不断增加,二氧化硫、烟尘超标排放已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的控制,可采用选用清洁煤,改变燃烧技术及末尾脱硫除尘技术.比较而言,烟气除尘脱硫技术是一种技术成熟较为经济的应用技术.其中湿式脱硫除尘技术已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但该技术中仍存在不能消除黑烟、二氧化硫脱除不稳定因素多、设备腐蚀问题.本文通过对实际测试结果分析及脱硫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74.
At a rice-wheat rotational free-air CO2 enrichment(FACE) platform, the effect of elevated atmospheric CO2 on soil nematode communities in a farmland ecosystem was studied. Wheat plots were exposed to elevated atmospheric CO2 (ambient 370 μl/L 200 μl/L).32 families and 40 genera of nematode were observed in soil suspension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Under FACE treatment, the numbers of total nematodes, bacterivores and fungivores exhibited an increasing trend. Because of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the effect of elevated atmospheric CO2 on soil nematodes was only observed under favorable conditions. The response of nematode communities to elevated atmospheric CO2 may indicate the change of soil food web.  相似文献   
75.
研究了不同生长阶段的Cu2 + 吸附细菌Pseudomonasputida 5 x对Cu2 + 的吸附容量 .结果表明在低硫培养基中 ,当P putida 5 x细胞生长刚进入对数生长期时 ,单位细胞对Cu2 + 的吸附溶量最低 .而当生长进入稳定生长期的后期或死亡期的早期时 ,单位细胞对Cu2 + 的吸附量最大 .实验结果还表明 ,高浓度的Cu2 + 对对数期细胞的吸附能力有一定的抑制 ,而对死亡期的细胞影响较小 .早期研究已证明细胞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细胞表面某些对重金属离子具有亲和性的功能基团 (如某些膜蛋白及羰基化合物 )有关 .利用透视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不同生长阶段的细胞表面结构及对铜离子的吸附效果 ,发现生长后期细胞表面吸附有较多的Cu2 + ,这表明生长后期的细胞表面可能含有较多的这类功能基团  相似文献   
76.
中国沙尘暴月际时空特征及沙尘的远程传输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40年(1961~2000年)中国沙尘暴月际时空分布特征表明,中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从近40年沙尘暴月平均发生频率看,12~3月份,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随时间推移,沙尘暴中心向北移动;4~6月份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中国大陆尤其是青藏高原沙尘暴的月际时空特征表明,它同高空西风急流的位置密切相关,沙尘暴中心从冬到春随西风急流的摆动而由南向北移动,500hPa西风急流是沙尘远程传输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77.
潜流式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地去除舍碳有机污染物。但一般对舍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弱。针对这一问题,在参考国内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提高污水中氮去除率的方法。指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和基质来构造湿地系统.通过增加一些必要的工程措施和改变一些管理手段如间歇运作及其他方法可增加湿地系统内部的溶解氧量来创造去除氮所需环境.还可通过对湿地系统进行工艺优化设计等措施来提高潜流式人工湿地氮去除率。  相似文献   
78.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美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标准》,德国《生活垃圾技术条例》.日本《废弃物最终处置场指南》和欧盟《废弃物填埋导则》等有关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的标准的主要内容以厦其主要特点.井与中国现行的《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相比较,主要从选址、入场垃圾要求、渗滤液排放标准、防渗结构和终场覆盖系统等5方面分析了GB16889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其修订、完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79.
利用多次回归拟合水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表达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使用于湿球测定锅炉烟气含湿量的过程中,需要查找水的饱和蒸气压,非常不方便.利用D-196和<化工原理>上册中取得部分数据,用多次线性回归的方法,拟合出水在0~200℃范围内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表达式;并对该表达式的误差进行了分析,误差均值为0.2‰,最大值也只有0.8‰,完全可以满足环境监测中数据处理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80.
Picea mongolica W. D. Xu. is an endemic species in China. The spruce forest is only found in semi-arid habitat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Based on the simulative defoliation experiment, it was proved that Picea mongolica seedlings had the compensatory and overcompensatory effects under the certain defoliation rate. The results of variance analysis on growth indexes showed that in PM I (natural regeneration seedlings under Picea mongolica forest), the differences of H1 (height in June 23 ) and H2 (height in September 3)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and the difference of D(diameter at the breast height) were not significant. In PM Ⅱ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seedlings under Betula platyphylla Suk. forest), the difference of H1 was significant, the difference of H2 wa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difference of D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compensatory and overcompensatory points were obtained. In PM I, the compensatory points of H1, H2, and D were 0.7628, 0.7436, 0.5725, and the overcompensatory points were 0.6056, 0.5802 and 0.2909 respectively. In PM Ⅱ, the compensatory points of H1, H2, and D are 0.5012, 0.3421, 0.2488, and the overcompensatory points are 0.4137, 0.2633 and 0.0747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induction of compensatory growth mechanisms in spruce seedlings required a threshold level of defoliation, and the insects in Picea mongolica forest could be controlled in a certain de clre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