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57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99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对工业含铬废水、铬渣处理的新方法和综合利用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可靠的数据和化学原理,针对工业铬渣和含铬废水的实际情况提出处理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并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22.
工业废水和环境污染中往往含有两种或以上的金属离子,因此筛选分离能吸附多种重金属的菌株是利用微生物技术治理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关键。从剩余污泥中筛选获得一株能耐受重金属Cr和Cu的细菌,经鉴定为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sp.),命名为Y-12,用于开展水体Cr(Ⅵ)/Cu(Ⅱ)复合污染微生物吸附转化研究。结果表明,Y-12对Cr(Ⅵ)和Cu(Ⅱ)的吸附规律不同。随时间延长,Cr(Ⅵ)的去除率逐渐增大,但是共存Cu(Ⅱ)的去除率在2.00h达到最大值之后却又逐渐被解吸出来;Y-12去除Cr(Ⅵ)/Cu(Ⅱ)复合污染的最佳pH为6,强酸条件下,Y-12对Cr(Ⅵ)的吸附受到抑制,而当溶液pH为9时,Y-12主要通过还原作用对Cr(Ⅵ)进行解毒;Cr(Ⅵ)浓度越大越不利于Cr(Ⅵ)的去除,溶液中Cu(Ⅱ)浓度变化对Cr(Ⅵ)去除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在适宜环境条件下,Y-12能有效去除水体中Cr(Ⅵ)/Cu(Ⅱ)复合污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
浮游生物在水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为了揭示独流减河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研究于2015年5月和8月对独流减河8个站位浮游生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8种,浮游动物10种。5月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3.32×105/L,8月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1.36×106/L,5月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64.40 ind/L,8月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8.65 ind/L。(2)环境因子方面,5月的平均溶解氧为12.30 mg/L,8月的平均溶解氧为6.69 mg/L。5月的平均盐度为32.70,8月的平均盐度为33.29。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和总氮平均水平为8月高于5月。调查期间氮元素主要以硝酸态存在,8月氨态氮元素向硝酸态转化。(3)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亚硝酸盐是影响浮游生物丰度及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高溶解氧利于桡足类浮游动物和绿藻生长,高温不利于桡足类浮游动物和绿藻的生长,而高温更适合蓝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24.
依据2015年11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综合调查,分析了秋季长江口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有机碳(DOC)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年秋季长江口POC的质量浓度为0.65~8.25 mg/L,均值为1.34 mg/L,整体呈现近岸高、远岸低,表层低、底层高的分布趋势;DOC的质量浓度为0.77~2.69 mg/L,均值为1.49 mg/L,整体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表层高、底层低的变化特征。有机碳与总悬浮颗粒物(TSM)的线性回归关系表明,陆源输入对POC含量分布贡献很大;有机碳和盐度(S)的极显著相关性说明,S对有机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海水对有机碳的稀释作用及促进POC向DOC转化两个方面;DOC与COD的显著相关性,揭示了DOC的来源与长江径流和河口沿岸工农业排污输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5.
统计了2017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112起,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矿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112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43.75%,矿业事故占3.57%,爆炸事故占8.93%,火灾占10.71%,毒物泄漏与中毒占9.82%,其他事故占23.21%.112起事故共死亡375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48.53%,矿业事故7.20%,爆炸事故6.93%,火灾5.33%,毒物泄漏与中毒8.80%,其他事故23.20%.2017年5-6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山东(12起)、云南(11起)、陕西(8起)、湖南(7起)和河北(7起);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山东(52人)、河北(37人)、湖南(35人)、云南(34人)和广东(23人).  相似文献   
26.
钛酸铋光催化降解水中酸性大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异丙醇助水热法制备了钛酸铋光催化剂,UV-vis漫反射测试表明其光吸收带较TiO2发生了红移,通过多点BET法计算出其比表面积为14.16m2/g,平均孔径为21.05nm。以酸性大红为模拟污染物,在三相内循环流化床光催化反应器中进行光催化反应,研究了废水的pH值以及钛酸铋投加量对酸性大红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废水的pH=3.0,催化剂投加量为0.1g/L是最佳反应条件;当流量为10L/h时,连续运行3h后,酸性大红染料的去除率可达92.0%;当处理水量增大时,经过两级处理,酸性大红染料的总去除率仍可达到94.4%。  相似文献   
27.
选取浓度为25mg/L的酸性大红-GR溶液为模拟染料废水,采用氧化-絮凝耦合工艺,探索了氧化剂种类、絮凝剂种类、废水pH值、氧化剂和絮凝剂投加量对氧化-絮凝耦合处理酸性大红染料的影响,确定最佳处理条件为:酸性大红溶液初始pH值不变,高锰酸钾和PTSS的投加量分别为为20mg/L和10mg/L(以钛离子计),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均最大,分别为96.3%、56.5%。通过FTIR光谱扫描、絮体的显微形貌观察、酸性大红和新型絮凝剂聚硅硫酸钛(PTSS)的表面电动电位随pH值的变化的测定,分析了氧化-絮凝耦合法的反应历程:高锰酸钾破坏酸性大红的发色基团后,自身被还原成新生态二氧化锰胶体;二氧化锰胶体吸附酸性大红及其氧化产物,并被无机高分子絮凝剂PTSS通过电中和及架桥网捕等作用卷裹成絮体。  相似文献   
28.
经过消解前加入氢氧化钠和改用聚四氟乙烯消化管等方面的改进,碱性过硫酸钾氧化-钼酸铵分光度法的实际操作更简便,更适用于各类水样的监测。它具有较低的捡出限(O.004mg/L),较高的精密度(RSD=1.1%)和较好的准确度(测定标样溶液相对误差1.6%,加标回收率为97.2%-102.1%)。测定IERM测量审核样的结果也较好(取得了合格证书)。不确定度的评定依照相关标准的原则进行,并使用残差来量化曲线不碹定度分量,减少了工作量。经评定,改进方法的扩展不确定度为3.2%。  相似文献   
29.
统计了 2021年5-6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55起,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矿业事故、化工事故、建筑事故、市政事故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55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30.91%,矿业事故占9.09%,化工事故占14.55%,建筑事故占5.45%,市政事故占23.64%,其他事故占16.36%.55起事故共死亡209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28.23%,矿业事故占9.57%,化工事故占16.27%,建筑事故占7.18%,市政事故占27.27%,其他事故占11.48%.2021年5-6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浙江(6起)、四川(5起)、云南(4起)、黑龙江(4起)和湖北(3起);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湖北(29人)、河南(22人)、四川(19人)、黑龙江(18人)和山西(13人).  相似文献   
30.
城市化过程导致的地下潜水层日趋严重的硝酸盐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以华北地区某重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平台分析了该市1980、1990、2000和2010年4个时间点地下水硝酸盐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0年研究区潜水硝酸盐高浓度区域大幅增加,污染趋势非常明显。老城区地下水硝酸盐质量浓度经历了1980—1990年迅速上升和1990年后稳中有降两个阶段,预计未来硝酸盐质量浓度还将缓慢下降;拓展区潜水硝酸盐质量浓度总体上呈现先急后缓的上升趋势,预计未来可能还将持续上升。城市地下水水质与侧面表现城市化进程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1980—2010年一直处于老城区建设用地区域的典型样点地下水硝酸盐质量浓度增加速度较为缓慢;而位于拓展区地表由非建设用地类型转变为建设用地类型的典型样点地下水硝酸盐质量浓度增加较快,峰值也较高。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完善,城市地下水硝酸盐质量浓度增加的强度在到达一定程度后出现了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