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4篇
安全科学   13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66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抒童 《环境教育》2005,(2):56-57
谈到中国的自然保护,我们不能不谈到中国第一代环保活动家唐锡阳先生、中国的绿色圣经、自然保护百科全书--《环球绿色行》和传播绿色种子的星星之火--大学生绿色营。唐锡阳简历唐锡阳,湖南汨罗人,生于1930年1月30日。195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分配到北京日报,任编辑、记者。为了唤起大众的环保意识,1980年唐锡阳先生还在自然博物馆工作期间,就创办了《大自然》杂志,并亲自担任主编。以后,他集中精力考察全国各种  相似文献   
62.
抒童 《环境教育》2005,(6):40-43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相似文献   
63.
水稻碳氮吸收、分配与积累对施肥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亚热带典型稻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等氮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植株碳氮吸收、分配与积累的影响,分析了水稻碳氮的积累关系.结果表明,低量有机肥结合化肥配施能有效促进碳素在水稻植株体内的分配.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下水稻茎叶和籽实中氮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8.9~10.2 g·kg-1和11.9~14.8 g·k...  相似文献   
64.
沉重的稀土     
参照《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我国现有的稀土采选、冶炼企业中将有90%以上达不到要求,而改造将增加70%的成本。与此同时,目前稀土行业还没有最终确定管理权归属,标准虽出,但惩罚措施未定。于是,新标准能否得到严格执行成业界最大担忧。  相似文献   
65.
絮凝细菌投加量对好氧颗粒污泥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絮凝细菌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采用气升式内循环序批反应器,在培养好氧颗粒污泥过程中投加絮凝细菌,探讨其投加量对颗粒污泥的理化性能及生物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投加絮凝细菌能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絮凝细菌投加量在0~20mL/L时,均可以培养出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絮凝细菌最佳投加量为10mL/L,此时颗粒化速度快,颗粒形成时间由未投加的42d缩短为35d,好氧颗粒污泥疏水性好,SVI稳定在40mL/g左右,沉降速度达35.82m/h,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7.14%、84.49%和87.59%.而投加量为30mL/L时最终所形成的是白色污泥絮团,没有实现污泥颗粒化.  相似文献   
66.
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与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和有机碳周转动力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结果率定了温度、积水强度、冻融交替对湿地有机碳分解矿化的影响参数,建立了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模型.利用实地观测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对模型的灵敏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情景预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中温带(三江平原)和亚热带(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碳通量和碳累积特征,沉积物呼吸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三江平原常年积水沼泽有机碳密度约为80×109 g·km-2,洞庭湖湿地碳密度约为20×109 g·km-2;三江平原常年积水沼泽和季节性积水沼泽每年碳的净固定速率分别为104 g·m-2和76 g·m-2;该模型对温度和大气CO2浓度变化反应敏感.在既定的水文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和增温可能会使湿地生态系统的碳交换变得更为活跃;在CO2浓度倍增和增温小于2.5℃的气候变化情景时,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积累的有机碳密度增加,系统仍为大气的CO2 汇,但气候变暖的进一步加剧并不利于湿地有机碳的积累,由于CO2施肥效应和温度升高增加的系统NPP补偿不了因温度升高导致的沉积物呼吸速率加快而损失的碳,季节性积水沼泽生态系统积累的有机碳甚至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7.
阐述了合肥遥测台网ICP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对该系统的各个软件包进行了介绍.ICP系统的运行,增强了合肥遥测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也为研究人员对数字化地震波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8.
为探究螯合剂淋洗与电化学还原联用能否提高土壤重金属去除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两种技术联用的处理方法.比较了淋洗与联用技术Cd和Pb的去除效率,探究了使用联用技术时土壤悬为重金属的传质机制,分析了不同螯合剂处理的成本效益.研究发现,联用技术能有效地提高重金属的去除效率,协同增强效应与螯合剂的螯合能力及再生能力有关.氨基多羧...  相似文献   
69.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耕地变化较为显著,研究该地区耕地变化的趋势与驱动机制,对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绍兴市作为典型案例,探寻该市耕地数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将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揭示该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绍兴市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显著,耕地呈现逐年减少的总体趋势;耕地减少以建设占用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结构调整为主,以基本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和人们生活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主要动因.研究结果可为绍兴市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促进区域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耕地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0.
自养微生物在土壤中广泛存在,但其CO2同化能力及其向土壤碳库的输入机制尚不明确.应用14C连续标记示踪技术,选取亚热带区4种典型稻田土壤在密闭系统模拟培养,探讨了土壤自养微生物同化碳向土壤碳库的输入过程和机制及其对土壤碳库活性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具有客观的CO2同化能力.标记培养110 d后,供试土壤的14C-SOC含量范围为69.06~133.81 mg.kg-1,而14C-DOC、14C-MBC含量范围为2.54~8.10 mg.kg-1、19.50~49.16 mg.kg-1.土壤自养微生物同化碳(14C-SOC)与其微生物截留碳(14C-MBC)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可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SOC的更新率分别为5.65%~24.91%、4.23%~20.02%和0.58%~0.92%.而且,土壤自养微生物同化碳的输入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DOC、MBC含量变化影响较大,而对SOC影响较小.对微生物在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基本功能的认识在本研究中得以丰富和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