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2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111篇
基础理论   23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8 毫秒
41.
为了降低滴滴涕(DDTs)污染土壤热脱附修复的成本,分析了水泥窑技术去除污染土壤热脱附尾气中DDTs的可行性。主要考察了处理温度、停留时间、氧气体积分数对DDTs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升高和停留时间延长,DDTs的去除率逐渐升高,当处理温度为900℃、停留时间为2 s时,其去除率为99.46%;模拟水泥窑处理后尾气中p,p'-DDT的比例降低,p,p'-DDE成为尾气中DDTs的主要成分;DDTs的降解产物有1,1-双(对氯苯)-2-氯乙烯、2,4'-二氯苯甲酮、二苯甲烷、苯甲酮和二苯甲醇,其最大质量浓度分别为0.08μg/m~3、0.24μg/m~3、1.07μg/m~3、2.56μg/m~3和0.52μg/m~3;处理过程中伴有少量的二噁英产生,但二噁英的质量浓度满足GB30485—2013《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物控制标准》的要求。研究表明,水泥窑工艺可以有效去除污染土壤热脱附尾气中的DDTs。  相似文献   
42.
试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典型兽药抗生素泰乐菌素(tylosin,TYL)和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考察了TYL作用时间、浓度和溶液pH对鲑鱼精DNA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DNA紫外吸收值随着TYL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减小;溶液pH=3.5~9.8时,DNA的紫外吸收值减小,且减小强度受TYL和DNA的带电情况影响。不同条件下,TYL对DNA结构产生的减色效应可能是由于TYL插入到DNA分子碱基对平面引起的。但pH=2.10时,TYL可能与DNA以沟槽式结合使得DNA结构表现出增色红移现象。由此可见,水环境中的兽药抗生素会影响介质中胞外DNA的稳定性。DNA结构的变化与抗生素作用时间、抗生素浓度和环境pH密切相关,其中pH的影响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43.
张倩 《安全》2017,38(8)
通过对比分析几次国外重大震后火灾,讨论震后火灾发生的原因,蔓延的特点,以及对建筑物结构造成的影响,针对应急处置对策和长远处置对策等方面,总结出对于城市震后防火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4.
高晶度Mn-Fe LDH催化剂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偶氮染料RBK5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立  吴丽颖  董正玉  王霁  张倩  洪俊明 《环境科学》2020,41(6):2736-2745
采用改进的共沉淀结合水热法制备高晶度锰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作为催化剂,用于高效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活性黑5(RBK5).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材料进行表征,证明成功合成了结晶度高、层状结构突出的Mn-Fe LDH.同时探究了锰铁量比,催化剂投加量,PMS浓度和初始pH值等因素对RBK5的吸附效果、催化降解及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晶度Mn-Fe LDH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和高效的催化效率,在n(Mn)/n(Fe)比为1∶1,催化剂投加量为0.2 g·L~(-1),PMS浓度为1 mmol·L~(-1),初始pH为7时,RBK5(20 mg·L~(-1))在90 min内降解率可达86%,整个反应过程符合拟一级动力学(R~20.9).自由基猝灭实验表明,Mn-Fe LDH/PMS体系降解RBK5为SO~-_4·和·OH两种活性自由基共同作用的结果.反应前后催化剂的XPS分析表明Mn和Fe存在协同作用,Mn-Fe LDH的Mn(Ⅱ)和Fe(Ⅲ)与层间的CO~(2-)_3电荷平衡,使其层状结构稳定,从而促进了层状表面Mn和Fe的协同作用,提高了Mn-Fe LDH对PMS的活化效率.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UV-Vis扫描光谱分析初步探讨了RBK5的降解过程.  相似文献   
45.
以3,4-二甲基苯胺为目标污染物,高铁酸钾(K2FeO4)为氧化剂,考察催化氧化过程中的表观动力学及反应机制,确定高铁酸钾降解3,4 -二甲基苯胺的表观动力学方程为:r=0.0043CA0.486CB1.2477,反应级数为1.7337,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同时通过GC/MS技术,分析降解过程的中间产物,推测在高铁酸钾的作用下,3,4-二甲基苯胺先转变成2,4-二甲基苯胺,然后苯环上的氨基及甲基先后被氧化,生成4-硝基间苯二甲酸,再发生脱羧反应,生成硝基苯,硝基苯被高铁酸钾进一步攻击,生成苯环正离子,其后开环生成一系列小分子烃类物质,这些物质继续被氧化,最终生成二氧化碳与水.推测该氧化还原过程的控制反应为两步:第一步,高铁酸钾攻击3,4-二甲基苯胺苯环上的侧链;第二步为苯环的开环反应.此降解过程主要包括表面络合催化与界面催化两种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46.
采用2450MHz电磁波进行污泥脱水,研究电磁波加载过程中污泥温度变化对于剩余污泥性质和溶出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经电磁波加载后,污泥的容积指数(SVI)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温度为80℃时由原泥的130.73mL/g降至最低值95.25mL/g,污泥沉降性能得到改善;经电磁波加载后,污泥离心含水率也随着温度的升高持续降低,最低降到80℃时的93.52%;污泥的毛细吸水时间(CST)在60℃时由原泥的29.4s降至最低值23.2s,污泥比阻(SRF)始终高于初始值,说明电磁波的加载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剩余污泥的离心脱水和板框压滤脱水效果,但不利于剩余污泥的真空抽滤.在电磁波加载过程中,检测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及上清液中可溶性化学需氧量(SCOD)的含量,发现污泥温度升高有利于污泥胞内物质的溶出.在80℃时,污泥上清液中SCOD含量由初始的124.1mg/L增大到883.4mg/L;同时也发现,温度高于60℃后,污泥中微生物细胞破壁更明显,污泥EPS含量随之发生变化,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7.
采用铁丝为阳极和玻碳为阴极构成的电芬顿体系来降解含有苯扎氯铵的废水,考察了初始p H、外加电流、Fe2+投加量、不同电解质、曝气量对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 H为3、电流为15 m A、Fe2+的浓度为1 mmol/L、电解质为Na2SO4、曝气量为0.15 m3/h的条件下,5 h后苯扎氯铵的降解率达到99%。通过对降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的测定,苯扎氯铵的降解途径主要是C—N和C—C键的断裂,最后逐步矿化为小分子。  相似文献   
48.
采用三维元胞自动机模型从介观的角度对湿大气腐蚀环境中输油管道表面蚀坑的生长演化过程进行研究。模拟中主要金属溶解和钝化、质量转移以及化学电化学效应,基于元胞自动机将物理模型转化为离散的数学模型。在三维模型下,研究在不同溶液浓度、溶解概率、钝化概率下蚀坑随模拟时间的生长规律,其结果表明为服从线性关系,当腐蚀溶液浓度c、溶解概率P_d越大,而钝化概率P_p越小时,蚀坑等效半径越大,蚀穿时间越短。同时提出了蚀坑对比深度β_d等一系列腐蚀损伤参数,确定出β_d值约为1.5~2.5。  相似文献   
49.
为了快速高效地处理突发性事故造成的苯胺污染土壤,在水泥固化稳定化苯胺污染土壤时加入过硫酸盐和活性炭,评估固化稳定化产物中苯胺的浸出特征和降解机理. 结果表明:①过硫酸盐的加入可以快速有效地去除污染土壤中高浓度(10 g/kg)的苯胺,当反应时间为10 min、过硫酸盐添加量为1.0 eq(即过硫酸盐与土壤中苯胺的摩尔浓度比为1.0)时,处理后土壤中苯胺残留量为1 345 mg/kg;过硫酸盐添加量为2.0 eq时,苯胺残留量为43 mg/kg,反应时间对苯胺的去除效率影响不大,碱性条件有利于苯胺的降解. ②过硫酸盐-活性炭-水泥复合固化稳定化剂可以有效固化稳定化高浓度苯胺污染土壤,过硫酸盐的加入可以有效氧化土壤中的苯胺,是浸出液中ρ(苯胺)降低的主要因素;活性炭的加入可以进一步吸附残留的苯胺及降解产物,使浸出液中ρ(TOC)大幅降低;水泥水化产生的强碱性和温度升高有助于过硫酸盐对苯胺的氧化降解. ③苯胺氧化降解产物分析发现,偶氮苯、苯酚和联苯胺是苯胺的主要降解产物.   相似文献   
50.
10%丁醚脲微乳剂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丁醚脲在甘蓝及土壤中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丁醚脲在甘蓝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研究,开展了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在0.05~5.0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丁醚脲在甘蓝和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2.5%~100.9%,相对标准偏差为4.5%~7.5%.残留消解动态研究表明,丁醚脲在甘蓝和土壤中的降解符合方程式Ct=C0e-kt;10%丁醚脲微乳剂在甘蓝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87~2.99 d和3.37~3.57 d.最终残留试验研究表明,在施用有效成分约为0.02~0.04 g/m2,施药1~2次,每次施药间隔期为7 d的情况下,北京市试验地内,10%丁醚脲微乳剂在甘蓝中的残留量为ND~0.18 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为0.09~0.37 mg/kg;湖南冷水江市试验地内,10%丁醚脲微乳剂在甘蓝中的残留量为ND~0.24 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为0.11~0.46mg/kg.对照日本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产品符合我国及日本规定的质量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