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77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典型污染时段鹤山大气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10月对广东鹤山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变化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测得的VOCs总平均值为26.6×10-9,表现为烷烃>苯系物>烯烃;烯烃日间值变化幅度较大,在清晨达到最大值;苯系物与一次污染物CO的变化趋势十分接近;烷烃的峰值出现时间较苯系物有所提前,且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表明观测点周边可能存在排放源;大气中各类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表现为苯系物>烯烃>烷烃;从物种来看,乙烯等10种物质对总OFP的贡献占到了80.4%;观测期间测得的OFP贡献较大的VOCs物种主要来源于石化源、油漆溶剂和汽油挥发源。  相似文献   
52.
利用2014年广东南岭背景站、天湖郊区站、磨碟沙城区站和受体区域桃源站SO2、NO2、PM10、O3、PM2.5与CO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不同环境大气污染特性。结果表明,4个站点的SO2、NO2、PM10与CO整体平均年均值较低,分别为14,28,59μg/m3和0.7 mg/m3;PM2.5整体平均值为36μg/m3,O3日最大8 h第90百分位数平均值为172μg/m3,二者高于国家二级标准限值。磨碟沙城区站和桃源站的污染物日变化规律较为明显,NO2、PM10和PM2.5在早晚交通高峰或紧接其后的时段出现峰值区。南岭背景站PM2.5质量浓度日间略高于夜间;O3未呈典型单峰分布,而是维持在较平稳、较高浓度水平。周末与工作日O3平均值的相对高低多与NO2、PM10和PM2.5的情况相反。4个站点O3日最大8 h值第90百分位数均未达标;南岭背景站和天湖郊区站O3值尤高,除10月外,在1月或6月也易出现O3高值。区域性的O3污染控制亟须深化开展。  相似文献   
53.
分别在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区(E)和其参考区(S)采集了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利用等离子体电感耦合质谱(ICP-MS)检测了13种元素。结果表明,E地区大气TSP中各元素含量均高于对照区,特别是污染元素Zn、Cu、Cd、Sn和Pb。E地区和S地区TSP中元素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似,TSP中地壳元素质量浓度夏季高于冬季,而污染元素冬季高于夏季。E地区和S地区TSP中Cu、Zn、Sn和Pb的富集因子(EF)100,E地区EF值高于对照区,说明这些元素主要来源于电子垃圾处理过程;而Mg、K、Ca、Ti、V、Mn、Fe、Co和Cd的EF值为1~10,说明元素主要为自然来源。  相似文献   
54.
采用GC/MS法对国产PCBs中的PCDDs和PCDFs进行了成分鉴定.样品溶于石油醚中,经两次氧化铝柱分离以消除干扰物质,然后用选择离子GC/MS法进行PCDDs和PCDFs的定性、定量分析.在PCB_5中检出了三至八氯取代的PCDFs,但在PCB_3中只发现了三至六氯取代的PCDFs.两种样品中都检出了剧毒的2,3,7,8-TCDD化合物.与国外产品相比,国产PCBs中不仅含有较高量的PCDFs还含有PCDDs.  相似文献   
55.
用毛细管色谱方法测定了水中的酚类物质。水样中加入固体碳酸钾,用正已烷萃取以分离碱、中性污染物,然后加入五氟苯甲酰氯进行酚的衍生,经正己烷萃取、浓缩后进行GC/ECD分析。当不同酚类加入量为330及1000ng/l时,方法的回收率在75—95%之间,最大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4%,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约为2ng/l。  相似文献   
56.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在多年环境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原有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实验课程的全新教学模式。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不适用于新的教学模式下高职学生的培养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环境实验课程教学方法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教学效果良好。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体系确定的原则和程序,并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实验课程为例,介绍了本课程的多模式教学方法体系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57.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细颗粒物中重要组成成分,相比一次有机气溶胶(POA),SOA对环境、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有着更大的影响。国内外已经在城市、郊区和背景区域开展了SOA基础观测与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数据,为掌握SOA演变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其研究主要局限于短期观测,对其具体发生条件、变化规律和重要演化过程及形成机理特征并未开展系统的观测与研究。为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亟需长期开展高时间分辨率高物种分辨率的综合观测。  相似文献   
58.
针对《环境综合实验》课程中学生机械学习、不会思考、缺乏分析和实际运用能力的现象,结合以问题为驱动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探讨了以问题为驱动教学方式在环境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包括预习阶段的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学习和实践后的复习,并对以问题为驱动教学方式的运用策略进行了评价和总结。实践表明: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环境综合实验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59.
采用陶粒、沸石为滤料的曝气生物滤池对生物处理系统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回用,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气水体积比对污染物COD和NH3-N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8 h,气水体积比为3∶1的工况下,处理效果较好。稳定运行后,出水COD、BOD5、SS、NH3-N、TP和色度平均值分别为15.6 mg/L、3.2 mg/L、8.5 mg/L、1.24 mg/L、0.40mg/L和8度,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标准,出水可用于道路清扫、绿化等。  相似文献   
60.
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火灾后方钢管约束钢筋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在确定混凝土和钢材的本构基础上,对其火灾后轴压性能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已有相关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了升温时间、基体混凝土强度、再生粗集料取代率、截面尺寸、含钢率等参数对火灾后轴压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升温时间的增加,试件截面角部对中心区域的约束效果逐渐减弱,截面应力逐渐降低且分布趋向均匀;基体混凝土强度和截面直径是影响试件剩余承载力和初始损伤的主要因素,集料取代率和含钢率影响较小,所有试件的损伤发展过程较为相似;各试件的耗能能力随升温时间的增加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提出了此类试件火灾后相关评价指标的简化计算公式,可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