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3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1.
夏季中国东海生源有机硫化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甲基硫(DMS)、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和二甲亚砜(DMSO)是海洋中最重要的3种生源有机硫化物.本文系统研究了2013年6月中国东海表层海水中3种硫化物的水平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估算了DMS海-气通量.结果表明,表层海水DMS、溶解态DMSPd、颗粒态DMSPp、溶解态DMSOd和颗粒态DMSOp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70、7.00、27.83、13.66和10.78 nmol·L-1.DMS、DMSP和DMSO与叶绿素a(Chl-a)水平分布规律相似,均呈现近岸高、远海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MS、DMSPd和DMSOp浓度与Chl-a浓度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东海有机硫化物生产分布的重要因素.此外,研究发现DMS与DMSPd、DMSOd与DMS间分别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表明表层海水中DMS主要来源于DMSPd的微生物降解,而DMSOd的主要来源是DMS的氧化过程.此外,夏季东海DMS海-气通量在0.62~33.98μmol·(m2·d)-1之间,平均值为9.71μmol·(m2·d)-1.  相似文献   
12.
于2012年10月对中国东海表层海水中二甲基硫(DMS)及其前体物质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溶解自由态蛋氨酸(DF Met)的浓度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秋季东海表层海水中硅酸盐(SiO3-Si)、溶解无机氮(DIN)、磷酸盐(PO4-P)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11~1.76、0.08~0.56和0.013~0.054 mg/L,平均值为0.50±0.36、0.19±0.11和0.024±0.0098 mg/L,且东海西南部上升流区出现营养盐浓度的高值区。表层海水中DMS、DMSP和DF Met的浓度分别在0.47~6.46、9.44~55.57和3.48~14.42 nmol/L之间,平均值分别为3.10±1.93、28.05±14.17和6.19±2.30 nmol/L。DMS、DMSP的水平分布与叶绿素a(Chl a)分布基本一致,呈现出近岸向远海降低的趋势。所调查海域的DMS/Chl a和DMSP/Chl a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59~27.66和27.37~103.34 mmol/g,平均值分别为11.46±5.02和65.08±23.41 mmol/g,与该海域硅藻为浮游植物优势种的调查结果相一致。此外,秋季东海表层海水DMS的海-气通量介于0.89~105.50 μmol/(m2·d)之间,平均值为35.65 ±31.53 μmol/(m2·d)。  相似文献   
13.
夏季黄渤海表层海水中二甲亚砜(DMSO)的浓度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11年6月对黄渤海进行的大面调查,分析研究了夏季表层海水中颗粒态和溶解态二甲亚砜(DMSOp、DMSOd)的水平分布及其周日变化特征.海水中DMSO首先采用NaBH4将其还原为二甲基硫(DMS),再利用冷阱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进行间接测定.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DMSOp浓度的变化范围是5.43~18.35 nmol·L-1,平均值为(11.47±0.25)nmol·L-1;DMSOd浓度的变化范围是4.75~43.80 nmol·L-1,平均值为(13.42±0.58)nmol·L-1.相关性分析显示:DMSOp与叶绿素a(Chl-a)、温度、盐度等不存在相关性,而DMSOp/Chl-a比值与盐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表明DMSO在藻细胞内具有渗透压调节功能;DMSOd与细菌、DMSOp浓度不存在相关性,而与DMS浓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表明表层海水中DMSOd的主要来源是DMS的光化学氧化.另外,DMSOp与DMSOd均呈现出明显的周日变化规律,白天时段浓度明显高于夜间时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渤海表层沉积物中氨基糖(ASs)的含量和组成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总有机碳(TOC)、总氮(TN)、稳定碳同位素(δ13C)和粒度等参数对渤海沉积有机物(SOM)的来源和细菌源有机质的贡献进行了探讨。渤海表层沉积物中ASs的含量为0.22~1.89 μmol/g,平均值为(1.01 ± 0.52)μmol/g。双端元模型结果表明,渤海表层沉积物中陆源有机质的贡献(ft)为28.1%~42.8%,并且ft值随着距黄河口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有机碳含量较低的黄河泥沙的沉积可能是导致黄河口和渤海海峡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TOC、TN和ASs含量较低的原因。而在受黄河影响较小的渤海其他海域中,TOC、TN和ASs的含量较高,这可能与黏土矿物和海洋初级生产力对SOM的影响有关。ASs对TOC和TN的贡献(AS-C%和AS-N%)分别为(1.5 ± 0.7)%和(1.9 ± 0.9)%。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GlcN/GalN)的值低于3,表明细菌源有机质可能是渤海表层沉积物中ASs的主要来源。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细菌源有机质对TOC和TN的贡献(Bacteria-C%和Bacteria-N%)分别为(10.7 ± 8.3)%和(12.6 ± 9.6)%。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时检测无人机异常状态,提出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和决策树(Decision Tree,DT)的无人机异常检测方法(HMMDT).首先根据异常致因将无人机异常分为干扰异常和硬件异常;然后结合HMM和DT建立无人机异常检测模型,定义无人机异常度衡量异常状态的严重程度,确定...  相似文献   
16.
于2014年2月(枯水季)和7月(丰水季)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水中异戊二烯的浓度分布、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计算了其海-气释放通量.分析结果表明:枯水季和丰水季表层海水中异戊二烯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6.28±2.33)((2.96~13.68))和(57.01±80.60)((6.82~432.6)) pmol·L~(-1),季节变化明显,但两个季节浓度高值均出现在长江口东侧及浙江东南部海域.丰水季异戊二烯在不同盐度梯度的浓度分布表明,海水中异戊二烯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原位生产,而不是直接由陆源输入.相关性分析中,仅发现枯水季温度与异戊二烯浓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外,枯水季和丰水季异戊二烯海-气通量平均值(范围)分别为(3.82±5.29)(0.07~27.18)和(12.29±16.61)(0.08~61.14) nmol·m~(-2)·d~(-1),表明长江口海域是大气中异戊二烯的源.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研究河口近岸海域DMS(二甲基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于2014年2月(枯水季)和7月(丰水季)对长江口及附近海域表层海水中DMS及其前体物质DMSP(二甲巯基丙酸内盐)的浓度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测定了DMSPd(溶解态DMSP)的降解速率和DMS的生物生产与微生物消费速率,并估算了DMS的海-气通量.结果表明:①枯水季和丰水季c(DMS)、c(DMSPd)、c(DMSPp)(DMSPp为颗粒态DMSP)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分别为(0.54±0.28)(2.04±1.32)(6.65±5.07)和(3.99±3.70)(5.57±4.72)(14.26±9.17)nmol/L,长江口海域丰水季生源硫化物的浓度明显高于枯水季.②枯水季和丰水季c(DMSPd)与ρ(Chla)均呈弱相关,说明浮游植物在控制长江口海域DMSP的生产分布中发挥重要作用.③枯水季和丰水季c(DMS)/ρ(Chla)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分别为(2.62±3.28)和(4.60±7.49)mmol/g,表明丰水季DMS的高产藻种(甲藻)在浮游植物生物量中所占比例高于枯水季.④枯水季表层海水中DMSPd的降解速率和DMS的生物生产速率分别介于(2.84~30.53)和(0.52~2.19)nmol/(L·d)之间,平均值分别为14.55和1.30 nmol/(L·d),表明DMS并不是DMSPd的主要降解产物.⑤枯水季和丰水季DMS的海-气通量平均值±标准偏差分别为(0.36±0.32)和(2.17±2.98)μmol/(m2·d),而且丰水季的硫排放量明显高于枯水季,这主要与夏季较高的c(DMS)有关.研究显示,长江口海域生源硫化物的浓度变化及分布特征呈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河口近岸海域是海洋有机硫排放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18.
分别运用吹扫捕集和三级低温预浓缩系统与气-质联用的方法,测定了2014年11月黄渤海表层海水和大气中主要的C2~C5非甲烷烃(NMHCs)的浓度,研究其分布特征及海-气通量,并评价了它们的大气化学反应活性.海水中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乙烯、丙烯、1-丁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53.0,49.4,26.4,29.2,186,62.7,35.6,89.9,42.4pmol/L.大气中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乙烯、丙烯、1-丁烯、异丁烯和异戊二烯的体积分数平均值分别为0.043,21,0.36,6.7,7.5,0.71,0.12,0.16,0.085×10-9.大气中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乙烯、丙烯、1-丁烯和异丁烯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均与异戊二烯没有相关性.海-气通量的计算结果表明,近岸陆架海域可能是大气中C2~C5NMHCs重要的源.通过计算C2~C5NMHCs的臭氧生成潜势和OH·消耗速率,表明乙烯、丙烯、丙烷和正丁烷是黄渤海大气C2~C5NMHCs的关键活性组分.  相似文献   
19.
从山东南四湖人工湿地的底泥中分离驯化出在低温条件下生长速率及代谢速率最高的一株菌,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确定该菌株为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ava),命名为Pseudomonas flava WD-3.同时,探索了在北方冬季条件下,该菌投加到人工湿地中在提高废水处理效率的同时,对湿地中土著可培养微生物类群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seudomonas flava WD-3投加量的增加,人工湿地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硝化细菌及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均产生了显著变化(p0.01).与对照组相比,湿地系统中可培养细菌、放线菌、硝化细菌及反硝化细菌数量最大分别增加了1.3、1.9、2.3、1.3倍,而可培养真菌数量最大减少了23.3%.土壤酶活性也随着Pseudomonas flava WD-3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强,当Pseudomonas flava WD-3为水处理效果最佳投加量(6.00%)时,与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脱氢酶活性最大增幅分别高达69.2%、41.3%和54.5%,蔗糖酶最大增加了2.3倍.研究表明,Pseudomonas flava WD-3在提高冬季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效果的同时,还能促进湿地土著可培养微生物的生长和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
冬季中国东海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的组成与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何玉辉  杨桂朋  张洪海 《环境科学》2011,32(8):2197-2203
运用离子色谱对2009年冬季中国东海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Cl-、NO3-、SO42-、CH3SO3-(MSA)、Na+、K+、NH 4+、Mg2+、Ca2+进行了测定,同时由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来源.分析结果表明,气溶胶中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