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28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安全生产法》是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安全生产的“根本大法”,更是我们下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总纲领。  相似文献   
72.
利用静态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藻源性黑水团发生过程中沉积物表层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Fe-S-P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加入藻细胞后很快形成厌氧、还原环境,使得沉积物中Fe-S-P发生强烈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实验第1d,表层上覆水中的Fe2+、SO42-、S2-含量高达4.993,242.0,387.57mg/L,为对照样柱中的1.8倍、2.2倍和18.8倍;在沉积物4cm处其浓度分别为8.5,40.0,65.3mg/L.随后,沉积物表层上覆水中Fe2+、S2-含量表现出一个先快速增加、随后降低的趋势,其浓度分别在实验的第3,2d达到最大值为11.1,634.6mg/L. 沉积物中PO43--P浓度受Fe-P解析等具有滞后性,从实验的第2d后开始直至实验结束时表现为其含量持续增加,到实验结束时其浓度为39.450mg/L,为对照样柱中的242倍.上覆水和间隙水中Fe-S-P含量的变化,反映了藻华聚集形成的厌氧环境中发生了剧烈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从而使得沉积物中形成的Fe2+、S2- 和 PO43--P不断向上覆水体中扩散,对形成黑水团的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造成阻碍和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3.
为评价大辽河表层水体抗生素的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了大辽河表层水体中5类典型抗生素(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增效剂、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的污染水平和污染特征. 结果表明:大辽河表层水体中共检测出10种抗生素,其质量浓度范围为nd(低于检出限)~1.380 μg/L;其中NOR(诺氟沙星)的检出率和质量浓度平均值均最高,分别为92%、0.214 μg/L,其次为CIP(环丙沙星)(检出率为75%,质量浓度为0.023 μg/L). 与国内外其他水域相比,大辽河水体中抗生素的质量浓度总体处于较普通水平. 在检出的10种抗生素中,除TC(四环素)和CTC(金霉素)外,其余8种抗生素质量浓度最高值均出现在营口市区最主要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污口之一——纱厂潮沟采样点,并且该采样点NOR的质量浓度和检出率均最高,这反映了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大辽河流域有很高的使用率. 大辽河抗生素总的分布趋势是上游污染水平较低,城市周围污染水平较高. 评价结果表明,大辽河水体中的抗生素对相应的敏感物种存在较高的生态毒性风险.   相似文献   
74.
为全面了解北京清河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污染水平,在清河采集8个沉积物样品,测定w(As)、w(Cd)、w(Cr)、w(Cu)、w(Pb)、w(Zn),并利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地累积指数模糊评价模型对北京清河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北京清河沉积物中w(As)、w(Cd)、w(Cr)、w(Cu)、w(Pb)、w(Zn)的平均值分别为43.18、1.20、70.70、49.62、38.59和297.36 mg/kg,不同重金属在各采样点间的分布差异较大,6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表现为As>Cd>Zn>Cu>Pb>Cr. 对于大部分采样点,基于三角模糊数的不确定性评价结果与常规评价结果保持一致,均显示清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 然而,QH6采样点(立水桥)As常规评价结果为偏中度污染,不确定性评价结果为中度污染;QH5采样点(清河大桥)Cd和Zn在常规评价结果为轻度污染,而不确定性评价结果为偏中度污染;QH8采样点(入温榆河口)Cd和Zn常规评价结果分别为轻度污染和偏中度污染,不确定性评价的结果则显示为偏中度和中度污染. 不确定性评价方法采用重金属质量分数区间值,而常规评价则采用重金属质量分数的单一值;不确定性评价通过计算隶属度确定污染等级,在接近分级界限时,不确定性评价和常规评价结果之间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75.
沙尘暴对暴露儿童健康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沙尘暴对儿童可能造成的急性危害,以沙尘暴源区——甘肃省武威市的某2所小学3~5年级的1040名学生(年龄8~14岁)为研究对象,在2004年和2005年的3~5月沙尘暴频发期间进行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共调查4场沙尘暴事件,所调查的症状有咳嗽、咯痰、气短、肺部喘鸣、胸部憋闷、咽干口苦、眼睛干涩、流泪、流涕、打喷嚏、心情压抑等11种常见的症状.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当天(滞后0d)儿童各种所查症状发生的相对危险度(RR)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沙尘暴过后(滞后1~5d),儿童各种症状的RR逐渐降低,沙尘暴过后4d(滞后4d),几乎所有症状均恢复正常.暴露儿童在沙尘暴发生当天,除肺部喘鸣和胸部憋闷发生的RR升高不显著外(p>0.05),其他所查症状发生的RR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p<0.01,p<0.001).沙尘暴过后虽然各种症状RR均有所下降,但下降速度不同:在滞后1~2d,气短、眼睛干涩、流泪和心情压抑等4种症状RR仍显著高于沙尘暴前,直到滞后3d才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咳嗽、咯痰、咽干口苦和打喷嚏等4种症状RR在滞后4d才恢复正常;流涕症状RR在滞后5d才基本恢复正常.不同年度和不同时期的沙尘暴事件对儿童健康症状的影响有所不同.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沙尘暴对儿童的健康既有当日急性效应又有一定的短期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76.
采用微絮凝—过滤工艺处理油田采出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絮凝—过滤工艺处理油田采出水,筛选出最佳絮凝剂并确定了加入量,研究了微絮凝—过滤工艺现场处理油田采出水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水中ρ(油)和SS分别为60 mg/L和25 mg/L的条件下,出水ρ(油)和SS分别为1 mg/L和3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99%和95%;二级过滤出水达到油田回注水标准;应用微絮凝—过滤工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7.
以废玻璃和废铝为原料,采用搅拌浇铸法制备玻璃/铝基废弃物复合材料.研究了玻璃颗粒形态、粒径、含量及制备工艺(温度、搅拌方式、时间)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如抗拉强度、耐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璃颗粒较均匀地分布于铝基体中,界面结合良好;玻璃颗粒质量分数为10%~15%时,与铝基体相比,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提高较...  相似文献   
78.
采用序批式活性炭海绵基材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模拟生活污水。在反应周期为6 h,好氧、厌氧时间比为2∶1,处理水量为18 L的条件下,讨论反应器及动态膜分别对COD、TN、NH3-N、TP的去除效果,并分析反应器中氮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活性炭海绵基材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对COD、TN、NH3-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99%、84.24%、95.52%和78.94%,动态膜对COD、TN、NH3-N和TP平均去除率为8.96%4、.75%、1.30%和7.54%;好氧结束时,反应器中的氮主要以硝态氮形式存在,浓度稳定在16 mg/L左右,出水中的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平均含量相近,分别为4.10 mg/L和3.69 mg/L;滤饼层对浊度有很好的去除效果,稳定运行时出水浊度可降至2 NTU以下。  相似文献   
79.
低温影响人工湿地污水的处理效果,限制了人工湿地在寒冷地区的推广应用。文章综合分析了影响寒冷地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果的因素,提出:潜流式的人工湿地具有一定的保温特点,在潜流湿地土壤上面铺盖一定厚度的覆盖物可以提高保温效果,再选择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复合垂直流等可提高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效率。有关实例也证明:通过合理的设计,人工湿地可以在寒冷地区成功越冬。  相似文献   
80.
三、薄膜分配色谱定量测定法这种定量是属于微量性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将样品先色谱展开,再找出试样重量和谱点大小或颜色强度等等的关系.一是用重量法,二是用分光光度分析法.紫外光谱和可见光谱分析所需的样品量,很易从一块色谱板上取得,因而这种方法是广泛采用的.但是在紫外光或可见光谱中有吸附谱带的化合物,从吸附剂上抽下来的溶液可直接用于测定,亦可先经色谱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