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2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83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51.
钼酸铋(Bi2MoO6)作为一种新型光催化材料在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Bi2MoO6存在量子产率低、电子与空穴易复合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Bi2MoO6的光催化活性,采用溶剂热法辅助柠檬酸制备钴酸镧(LaCoO3),并将其与Bi2MoO6复合以制备不同质量比的p-n型异质结复合光催化材料LaCoO3/Bi2MoO6,进而用于可见光催化降解水中四环素(Tetracycline, TC)的研究。采用XRD、FT-IR、XPS、UV-vis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考察其光催化性能,分析光催化降解效果,探究催化反应机理。结果显示:构建的LaCoO3/Bi2MoO6复合材料显著增强了Bi2MoO6的光催化活性,LaCo...  相似文献   
152.
北京地区冬季典型PM2.5重污染案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对2013年1月10—14日发生的持续性PM2.5重污染过程从污染过程演变、气象条件影响、与气态污染物关系、区域污染背景、PM2.5浓度空间分布演变及其与地面风场的关系、PM2.5组分特征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较为完整地还原了该次重污染案例的形成原因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包括:该次重污染过程是稳定气象条件下导致的局地污染物积累,再叠加华北区域性污染的影响共同造成,其中10、12日北京地区PM2.5浓度的快速增长反映了周边污染传输的显著影响;逆温不但造成污染物难以扩散,且不同的逆温类型对PM2.5浓度水平有显著影响,同时还发现逆温的破坏导致近地面高浓度污染物向上扩散,造成百花山出现峰值高污染浓度现象;NO2与PM2.5浓度水平的高相关性反映交通污染二次转化对PM2.5浓度水平的影响,在较高湿度条件下,SO2浓度水平对湿度敏感且表现为负相关性;该次污染过程中OM、SO2-4、NO-3、NH+4等组分在PM2.5质量浓度中的占比超过70%,说明燃煤、机动车等仍是北京地区最主要的污染来源,同时SO2-4占比最高也说明区域污染传输对该次重污染的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53.
选取三辆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缸内直喷汽油车进行常温冷启动WLTC循环排放试验,研究不同车辆排放的粒径在23nm以上的固态颗粒物、6nm以上包含挥发性/半挥发性组分的颗粒物数量排放特性,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缸内直喷汽油车排放的6~30nm范围内包含挥发性/半挥发性物质的细颗粒物主要产生在WLTC循环减速段、高速段和超高速段;30~2500nm范围的挥发性/半挥发性的颗粒物主要在超高速段生成;其它工况下,23nm以上固态颗粒物在颗粒物数量排放中占主体.试验研究还发现GPF对6~30nm大小的细颗粒物捕集效果不佳,并且GPF再生时会产生高浓度6~30nm大小的细颗粒物排放.颗粒物碳质成分分析表明挥发性/半挥发性细颗粒物对法规测量的23~2500nm颗粒物的数量排放影响甚微,但对颗粒物质量排放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