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1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房式采空区留设大量不同尺寸煤柱,采场覆岩结构复杂。为了研究霍洛湾矿浅埋2-2煤层房式采空区覆岩结构特征及其对下位3~(-1)煤层开采的影响,应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相似材料模拟等方法,确定了2-2煤层房式采空区覆岩结构类型,揭示了不同类型覆岩结构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其对3~(-1)煤层矿压显现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2-2煤层房式采空区覆岩结构分为房柱稳定覆岩结构、房柱失稳覆岩结构、20 m煤柱覆岩结构、50 m煤柱覆岩结构4类;在房柱稳定、房柱失稳覆岩结构下3~(-1)煤层处于卸压状态,垂直应力降低8%~14.3%,在20 m煤柱、50 m煤柱覆岩结构下3~(-1)煤层处于应力集中状态,垂直应力增加5%~32%;揭示了3~(-1)煤层开采时不同覆岩结构下工作面超前支承力分布特征,在20 m煤柱、50 m煤柱、房柱稳定及房柱失稳4类覆岩结构下超前支承应力集中系数分别为4.10、3.85、2.76、3.62;不同类型覆岩结构下3~(-1)煤采场覆岩运动特征稍有差异,房柱稳定、房柱失稳覆岩结构下3~(-1)煤层工作面来压步距为12~14m,20 m煤柱、50 m煤柱覆岩结构下来压步距为10~11 m;相似模拟表明,3~(-1)煤层过20 m和50 m大煤柱时,煤体发生弹射现象,预计实际开采时工作面可能发生动载矿压等动力灾害。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土壤水分变化的砷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砷作为土壤主要污染元素之一,其毒性受到存在形态等的影响.土壤酶是土壤重要组成部分,但水分对二者关系的影响鲜见报道.本文采用室内模拟方法,在35%、65%和110%最大饱和持水量(WHC)条件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水分下土壤有效砷及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外源砷浓度、老化时间是影响土壤有效砷含量的主要因素,且有效砷浓度随老化时间延长降幅减缓,Elovich方程较好表征了二者关系,揭示出水分对土壤有效砷向其他形态转变速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110%WHC65%WHC35%WHC;干燥(35%WHC)和淹水(110%WHC)导致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减小;砷抑制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模型U=A/(1+B×C)可较好表征砷浓度(C)与土壤酶活性(U)的关系,揭示出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表征土壤砷污染程度,并反映出其机理为完全抑制作用;计算得到了土壤砷轻度污染的临界浓度Ecological dose 10%(ED10)总砷99 mg·kg-1和有效砷39 mg·kg-1,从侧面表明土壤碱性磷酸酶在土壤砷浓度达到国家土壤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前不会对土壤酶产生严重毒害;水分由于对砷的存在状态等的作用,从而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土壤理化分析与根系扫描技术等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排土场复垦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及根系分布特征,并对4种植被类型(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榆树Ulmus pumil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火炬树Rhus typhina)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排土场复垦区土壤容重在1.19-1.28 g·cm~(-3)之间,刺槐和火炬树土壤容重较小;排土场毛管孔隙度表现为紫穗槐(40.29%)刺槐(39.45%)火炬树(38.67%)榆树(36.56%),土壤含水率在9.85%-11.73%之间;(2)排土场不同样地初始入渗率表现为刺槐火炬树榆树紫穗槐,稳定入渗率表现为刺槐(3.06mm·min~(-1))榆树(1.03 mm·min~(-1))火炬树(0.98 mm·min~(-1))紫穗槐(0.85 mm·min~(-1));(3)刺槐、榆树、紫穗槐、火炬树土壤有机质依次为12.6、10.49、8.45、9.96 g·kg~(-1),全氮含量在0.54-0.69 g·kg~(-1)之间,有效磷含量在4.73-6.13 mg·kg~(-1)之间,速效钾含量在102.15-137.13 g·kg~(-1)之间;(4)排土场各样地根重密度表现为刺槐火炬树榆树紫穗槐,根长密度为紫穗槐火炬树刺槐榆树,根表面积密度为刺槐榆树火炬树紫穗槐;(5)筛选13个指标来评价排土场土壤质量,排土场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刺槐(0.637)火炬树(0.426)榆树(0.416)紫穗槐(0.369),刺槐林地土壤质量最佳。研究结果可为排土场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沙漠化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生态保护与防治结合原则,防治与经济开发利用相协调促进原则;综合防治与分类控制相结合;公众参与和整治者受益结合;对不同责任主体实行不同责任承担原则,由人为不当活动造成的沙漠化治理责任,实行行为者负担原则;对自然作用造成的沙漠化治理实行政府负担为主,受益者合理负担原则;确立统一规划制度;沙漠化状况调查评估与监测预警制度,休耕限耕和扶贫结合制度,禁限制度,优先区域与紧急行动区域制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颗粒物穿透率与渗透通风房间换气次数的数学模型以及室内颗粒物浓度集总参数模型,对常州市某住宅建筑室内颗粒物污染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了颗粒物穿透率、室内颗粒物浓度模型的准确性。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室内无污染源的渗透通风房间,粒径为0.5、1.0、2.5μm的颗粒物以及PM_(2.5)穿透率随换气次数的增大而增加;当换气次数从0.2次·h~(-1)增加至0.5次·h~(-1)时,PM_(2.5)穿透率由70%增大至88%,增加25.7%。对于用香烟烟雾作为颗粒污染物尘源的房间,空气净化器的实际洁净空气量CADR值为152 m~3·h~(-1),相比实验舱标定工况320 m~3·h~(-1)衰减52.5%。  相似文献   
16.
采用粘结剂聚乙烯醇(PVA)、造孔剂碳酸氢钠(NaHCO3)和微波强化Al改性膨润土(以下简称M-Al-Bt)制备改性膨润土颗粒(以下简称MBG),研究MBG对微污染水中有机物和氨氮(NH4-N)的吸附效果,考察了不同投加量、反应时间、pH值对腐殖酸(HA)和NH4-N的去除效果影响.结果表明,投加量3 g/L,反应时间20 min,pH =7时,MBG对微污染水中20 mg/L HA和5mg/L NH4-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8%和20%以上.HA和NH4-N共存时,存在竞争吸附,HA影响了MBG对NH4-N的去除.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污水处理项目价格调整方法没有充分起到对水资源供需关系调控的作用。结合项目处理关系的动力费、当地在岗职工收入等因素,设计出污水、回水成本调价公式,构建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管网配套、回水回用费用间合理的比价关系,对水资源供需关系进行科学调控,形成有效的环保价格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8.
基于颗粒物浓度集总参数模型建立室内PM2.5预测模型,同时对模型中的关键参数穿透率、沉降率理论模型进行理论计算.以常州市某住宅建筑为例,通过动态模型对穿透率和沉降率模型进行实验验证,实验采样时间为2017年3月~2018年1月.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换气次数在0.31~0.89h-1范围内PM2.5通过维护结构的穿透率为0.78~0.97,室内PM2.5沉降率为0.3~0.69h-1.本模型能较好地适用于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等不同通风工况室内颗粒物浓度预测.当室外PM2.5浓度在135~150μg/m3变化时,使用过滤效率为82%的新风系统可维持室内PM2.5浓度值在40~46μg/m3.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道路试验,通过车载排放测试系统研究DOC+CDPF对重型柴油车颗粒物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原车排放中,颗粒物质量(PM)大部分是聚集态颗粒物,其占总颗粒物质量的97.5%;颗粒物数量(PN)大部分是核膜态颗粒,其占总颗粒物数量的93.8%。对于粒径分布,原车排放颗粒物数量与质量均呈对数双峰状,安装DOC+CDPF后处理装置后,粒径分布图变为三峰状。其中DOC+CDPF对聚集态颗粒质量的减排率为85%~90%,对聚集态颗粒数量、核膜态颗粒质量与数量的减排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合肥市霾天气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分别应用费希尔最优分割法和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了1965~2005年间合肥霾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合肥霾天气发生频率与不同高度输送条件的关系.同时应用2001~2005年的资料分析了合肥霾的月、季分布特征及其与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合肥各月平均霾日数呈W型分布,1月最多,8月最少,秋冬两季占全年霾日数的70%以上.41年来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期间发生了3次跃变,分别在1978、1992和2005年,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霾的发生频率与边界层中上部气团来向关系不大,但与其移动速度关系密切.近地面不同来向的气团对应霾的发生频率明显不同,霾易于出现的气团在春、夏、冬季主要来自偏东方向,秋季主要为本地气团以及来自偏北方向的气团.小风、高湿和偏东风是产生霾的有利条件.随着空气污染加重,霾的出现频率升高,当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时,霾的出现频率达到75%;高质量浓度的PM10并不意味着有霾出现,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