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41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51.
探讨了家用除湿机作为空气水溶性物质采集器的可行性。通过离子色谱仪对冷凝水离子成分的分析,并与空气总悬浮微粒(TSP)可溶性化学成分的对比,发现水汽中大部分阴阳离子的含量只比TSP低1个数量级。但TSP中一般检测不出亚硝酸根,而在水汽中则可检测出亚硝酸根离子,且水汽中亚硝酸根离子的浓度与取样位置的大气环境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52.
为探究桂南地区含氟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桂南地区出露的温泉点和地热钻孔进行了两次调查和水样采集工作,分析了地下热水中各水化学指标、微量元素和氟(F-)含量,并探讨了影响高氟地下热水形成的地质环境因素。结果表明:(1)桂南地区地下热水主要有SO_4-HCO_3-Ca型、HCO_3-Ca型、Cl-Na和SO_4-Na型以及HCO_3-Na型4种水化学类型;(2)地下热水中微量元素Rb、Cs、Li、Sc、SiO_2的含量与水温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根据地下热水中这几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可大致确定地热异常区;(3)地下热水中有利于氟富集的条件包括强烈的蒸发作用、降雨淋溶作用、高温、碱性pH值、低Ca~(2+)含量、高Na~+含量。  相似文献   
53.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从抑制率,有效剂量,起效时间,抑制时效和使用成本等方面评价了酚酸类,生物碱类,脂肪酸和酯类共13种化感物质的抑藻效应.结果表明,生物碱类物质对微藻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强,其抑制率(>80%)高达酚酸类,脂肪酸和酯类化感物质的4~52倍,其抑藻时效也显著长于酚酸类,脂肪酸和酯类化感物质.生物碱类物质中,血根碱具有最大饱和抑制率(>90%),但其单位剂量的抑藻率[11%/(mg/L)]仅为白屈菜红碱,芦竹碱和小檗碱的16%,49%和63%;白屈菜红碱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最为灵敏高效,抑制铜绿微囊藻所需的最低剂量为0.2mg/L,最短时间为0.4d,且在2mg/L条件下便能维持7d以上的抑制时效.4种生物碱中,血根碱与白屈菜红碱的使用成本较高,超过芦竹碱和小檗碱的800倍.综合各项抑藻特性,植物化感物质的抑藻能力顺序前四为白屈菜红碱 > 小檗碱 > 血根碱 > 芦竹碱;抑藻成本顺序前四为:壬酸 < 芦竹碱 < 小檗碱 < PHBA.  相似文献   
54.
珠江河流胶体中的典型内分泌干扰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切向流超滤、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分离和分析方法,研究了珠江2条河流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EDCs)在胶体相中的含量分布、胶体/水相间的分配作用.结果发现:胶体中4-壬基酚(NP)、双酚A(BPA)、雌酮(E1) 的含量范围分别为23.2~108ng/L、2.3~97.6ng/L、n.d.(未检出)~0.32ng/L,平均值分别为70,31.4,0.3ng/L;17β-雌二醇(E2)、己烯雌酚(DES)、17α-乙炔雌二醇(EE2)、雌三醇(E3)则未在胶体样品中检出.除石龙外,其余各采样点表、底水层间的胶体EDCs浓度水平无显著差异.NP和BPA含量与胶体有机碳(COC)含量、紫外吸收强度(UV254)均呈正相关,说明COC是控制酚类雌激素在胶体相中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NP、BPA和COC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胶体有机碳的芳香性有关.计算发现,珠江河水中约21%~67% 的 NP、4%~74% 的BPA、24%~26% 的E1存在于胶体相,NP和BPA在胶体/水相间的有机碳归一化分配系数(Kcoc)分别为10 (5.69±0.50)、10 (5.51±0.77),高出各自的悬浮颗粒物/水分配系数(Koc)1个数量级,表明胶体的强吸附能力对EDCs在水环境介质间分配、迁移、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5.
淡水系统中4种塑料颗粒的老化过程及DOC产物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李婉逸  刘智临  苗令占  侯俊 《环境科学》2021,42(8):3829-3836
淡水系统中的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关于不同类型微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的老化研究较少.为探究不同类型微塑料的老化过程,分析老化产物,以4种水体中常见的微塑料聚丙乙烯(polystyrene,PS)、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LD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和聚羟基丁酸(polyhydroxybutyrate,PHB)为研究对象,进行了40 d的自然光老化实验.结果表明:①在老化过程中,4种不同类型塑料老化析出液水质指标pH、ORP、EC和DO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上升或下降趋势.②经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测发现LDPE表面形态变化最大,已经形成裂纹和孔洞.傅立叶红外检测发现,实验中LDPE的羰基指数增加程度最大,增加了31.48%.③微塑料老化会产生溶解态产物,即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DOC质量浓度随老化时间增加而增加,与本底值相比,老化40 d的PHB、PP和LDPE微塑料析出液中DOC质量浓度增加显著,分别增加了61.29%、69.49%和89.15%.以上结果表明经自然光照射,塑料会在自然水体中出现明显的老化,并释放出有机物,由此带来的生态效应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6.
土壤线虫在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氮肥的添加是影响农田土壤线虫的重要因素,农田施肥是增加农作物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然而以往研究大多关注氮肥添加量对土壤线虫的影响,对于氮添加频次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影响的认识不足。以农田生态系统大豆作物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低频施氮(NL)和高频施氮(NH)3种处理,研究土壤线虫群落对不同频次氮添加的响应,分析不同频次氮添加对农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机制,从而为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施氮处理后,土壤线虫物种丰富度和密度无显著变化。在0~10 cm土层,低频施氮使食真菌线虫相对丰度显著提升197.33%,植食性线虫相对丰度显著降低64.51%;高频施氮使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显著升高26.49%,植食性线虫相对丰度显著降低47.13%(P<0.05)。(2)在0~10 cm土层,低频施氮显著提高cp-1类群比例,并显著降低cp-3类群比例;高频施氮使cp-1类群比例显著升高(P<0.05)(cp-1表示cp值为1的线虫类群)。(3)低频施氮使0...  相似文献   
57.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耐含盐废水冲击负荷性能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不同含盐量的废水对运行正常的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冲击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处理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系统受到的NaCl冲击负荷小于5g/L时,系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活性污泥的氧摄入速率(OUR)和系统的总有机碳(TOC)去除率仍能够保持正常;冲击负荷大于10g/L后,盐对活性污泥产生影响,活性污泥OUR降低约35% ,TOC去除率降低约30%  相似文献   
58.
以芦苇、玉米秸秆为原材料,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制备不同处理生物炭,并将其应用到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以寻求最佳的生物炭制备工艺并探讨其对土壤中Cd和Pb的钝化效果.结果表明,对生物炭制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炭化温度,温度升高会使炭产率下降,pH和灰分含量增加,比表面积在一定范围内也会大幅增加;其他因素如原料含水率、升温速率...  相似文献   
59.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对电力资源的需求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输配电线路做好防护工作,是保证电力供应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基础工作.本文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从输配电线路防护的原则和存在的问题人手,对防护实施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输配电线路防护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60.
为了提高PM2.5估算精度,获得连续的PM2.5浓度空间分布,本文提出了一种时空XGBoost模型(STXGB).STXGB模型引入克里金法,将地理信息和时间信息融合到XGBoost算法体系中,通过集成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建立了基于STXGB模型的PM2.5质量浓度空间估算方法.最后,以2019年中国区域PM2.5质量浓度月数据为例,采用基于样本、站点和时间的十折交叉验证法,评估了STXGB模型的性能,并与BP神经网络(BPNN)、随机森林(RF)、XGBoost、反距离加权XGBoost (XGBIDW)模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TXGB模型的预测精度优于其它模型,其中,STXGB模型验证的决定系数为0.92,均方根误差为6.51 μg·m-3,平均预测误差为4.26 μg·m-3,利用该模型生成的中国区域PM2.5浓度空间分布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