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38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随着加速器质谱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天然放射性碳同位素(△14C)被广泛应用于地表水环境研究.地表水(河流、湖泊)有机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探究地表水环境有机碳循环,不仅能定量识别有机碳的来源贡献率,还能提供有机碳迁移转化过程的信息.本文综合介绍了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原理,比较了溶解...  相似文献   
12.
水温结构是湖库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基础,热分层稳定性对深水湖库水体物理、化学和生物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水体热分层特征及关键控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DYRESM水动力模型模拟了红枫水库2014年全年的水温变化特征,并对影响水体热分层结构的关键控制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 DYRESM水动力学模型可有效模拟红枫水库的水体热分层特征及时间演化规律,可准确预测水体热分层形成和消亡的时间及去分层强度。2)气温变化对水库水体热分层具有明显影响,增温可加速水体热分层的形成,造成温跃层下潜和去分层延迟;短波辐射的增强(40%)不会对红枫湖水温结构造成明显影响,但可导致去分层发生时间后延;风速是水体热分层稳定性的敏感因素,当风速增加40%后,热分层演化发生较大变化,表现在6~9月份中层及底层水温大幅升高(从9℃上升到14℃),去分层时间提前30天,相应造成分层期缩短。  相似文献   
13.
贵州草海沉积物纤维素氧同位素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纤维素在湖泊沉积过程中不易发生分解,故其稳定同位素组成能真实地反映原始环境信息。本文在建立一套有效的四阶段(酸洗、碱洗、漂白及碱洗)湖泊沉积物纤维素提取基础上,成功测定了近500年草海沉积物纤维素氧同位素组成。草海纤维素氧同位素组成与董哥洞石笋恢复的降雨量的一致性变化表明纤维素氧同位素主要反映湖水氧同位素组成,进而指示了湖区降雨量变化。  相似文献   
14.
鹤地水库沉积物营养盐及重金属分布和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为揭示鹤地水库沉积物营养盐及重金属分布和污染特征,对水库代表性区域柱状沉积物样品营养盐及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水库沉积物营养盐及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磷形态组成及其对水质的潜在影响,并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进行了潜在生态危害评价.鹤地水库3个样点沉积物总氮(TN)含量在2.314~2.427 mg.g-1之间,其含量大小顺序为:湖泊区>过渡区>河流区,总磷(TP)含量在0.591~0.760 mg.g-1之间,其含量大小顺序为:过渡区>湖泊区>河流区;重金属(Cu、Cr、Pb、Zn、Cd和Hg)平均含量分别为31.094、46.85、75.615、385.739、0.624和0.171 mg.kg-1,除Cr外,湖泊区重金属含量均高于过渡区.垂直剖面上,沉积物营养盐及重金属含量总体上均表现出表层富集的特征.鹤地水库沉积物磷形态以无机磷(IP)为主,IP又以铁铝结合态的NaOH-P为主,NaOH-P含量占到IP含量的80%以上,磷组成特点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潜在释放能力.潜在生态危害评价中,以工业化前沉积物最高背景值为参比的评价结果表明单种重金属基本属于轻微到中度污染,综合生态危害指数(RI)表明鹤地水库沉积物尚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程度;而以广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为参比的评价表明重金属Cd和Hg均已达到强到极强污染程度,其余重金属则处于轻微污染水平,沉积物重金属综合RI值达到强到较强危害程度,这与该地区红壤中Cd和Hg的环境背景值较低有关,尽管2种参比评价结果有所不同,但均表明重金属Cd和Hg污染较其他重金属严重,对RI值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5.
选取了营养盐浓度和水体滞留时间存在明显差异的普定水库和红枫水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个水库碳、磷、硅生源要素时空变化的分析,揭示了河流筑坝水库营养盐时空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普定水库表层水体溶解性无机碳(DIC)、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和溶解性硅(DSi)大体上均表现出冬季较高、夏季较低的变化趋...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其治理工作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本文概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基本概念、特征与成因,根据农业面源污染的"产-流-汇"3个发生发展阶段,总结了现阶段农业面源氮磷污染的治理理论与技术,并根据各阶段治理技术的优缺点提出我国未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过程中应该加强污染产生机制和迁移转化过程的研究,同时,通过少量的人工干预,努力提高单项治理技术的治理效率,将农业面源污染发生与发展的"产-流-汇"3个阶段的治理技术结合起来,突出流域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7.
水体富营养化是全球面临的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碳(C)、氮(N)、磷(P)等生源要素是控制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随着日益强化的流域污染治理工程的实施,流域外源氮磷输入通量显著减少,但很多湖泊水体的氮磷浓度并未如预期那样显著降低,藻类水华依然频发,湖泊内负荷被认为是罪魁祸首。湖泊内负荷聚焦的C、N、P等生源要素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往往以有机质为主要载体,藻类生长过程伴随着C、N、P的吸收和有机质形成,而有机质在水体沉降和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的矿化降解则伴随着C、N、P的释放。虽然C、N、P等生源要素都伴随着颗粒有机质矿化而活化再生,但它们在此过程中并不是等比例活化释放。国内外有关有机质降解过程中生源要素活化行为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1)水体颗粒物的C∶N和C∶P比值随水体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表明水体颗粒态氮和颗粒态磷通常具有比颗粒态碳更快的矿化速率;(2)缺氧条件下有机质降解过程磷比碳优先释放且强度远高于富氧环境;(3)微生物及其驱动的聚磷酸盐循环和酶水解作用可能是导致有机质降解过程磷优先活化的重要原因。水体富营养化后,有机质降解过程磷优先活化...  相似文献   
18.
磷是地表环境中重要的生命元素.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目前有关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机制的认识仍然匮乏.作为一种新兴示踪剂,磷酸盐氧同位素(δ18Op)成为当前研究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潜在有效工具.本文综述了 δ18Op示踪环境中磷来源与循环的基础原理,不同环境介质中δ18Op的分离纯化及测试方法的研究进展,梳理了近年来...  相似文献   
19.
云南程海沉积物粒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对程海沉积物粒度垂直剖面的精细剖析,发现沉积物颗粒表现出明显的“细-粗-细”准周期变化,灵敏地记录了区域气候“湿-干-湿”的周期性演替,可作为气候变化的良好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室模拟了硝酸钙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环境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硝酸钙可有效降低孔隙水和上覆水中溶解活性磷(SRP)的浓度,且对于红枫湖底泥来说,抑制磷释放的硝酸钙Ca(NO3)2·4H2O最佳用量为187.5g/m2。实验表明硝酸钙的使用是安全的,既可保证上覆水中氨氮浓度满足III类水的要求,也不会造成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硝酸钙抑制底泥磷释放作用机制如下:1)硝酸钙在底泥脱氮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反硝化作用,在硝态氮被消耗的同时,溶解有机碳亦被氧化降解;2)硝酸钙将底泥中的Fe2+氧化为Fe3+,促使铁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的形成,最终使孔隙水及上覆水中SRP的浓度大幅降低。因此,硝酸钙可有效抑制底泥内源磷的释放,是一种高效的底泥内源磷释放原位钝化剂,可为湖泊底泥磷污染提供有效的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