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01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城市污水处理厂能耗优化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不断完善,好氧生物处理技术逐渐成为城市污水处理的主导技术。好氧生物处理需要提供足够的氧气以满足微生物的正常生长,而维持供氧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电量消耗已成为影响城市污水处理厂费用的主要因素。本文总结了现有的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数学模型,通过实际运行费用和处理效率数据,建立了以处理量Q,BOD5削减量,NH3-N削减量为变量的运行费用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影响污水处理厂能耗的主要因素,服务污染物去除效率不断提高的城市污水节能减排目标、需求不断增大的城镇污水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92.
城市生态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生态地球化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各要素中元素或化合物的组成特征、来源、含量、形态、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人类和其他生命体的生态(环境)效应的科学。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城市生态地球化学成为环境保护领域新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在研究城市土壤及降尘中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来源、时空变异性、形态分布、迁移转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文章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93.
文章采用Atmosphere-Exposed Biofilm(AEB)处理了模拟废水。通过考察不同表面水力负荷4.25、8.5、12.7、17.0、21.25 m3/(m2·d)与滤料填充高度0.12、0.24、0.36、0.48 m条件下,AEB系统对有机物的处理特性,探讨了系统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确定了相关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4.25~17.0 m3/(m2·d)表面水力负荷范围内,有机物去除率随表面水力负荷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在17.0~21.25 m3/(m2·d)表面水力负荷范围内,有机物去除率随表面水力负荷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0.12~0.48 m滤料填充高度范围内,有机物去除率随滤料填充高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AEB系统有机物降解动力学参数n为0.644 1、K为3.867 4,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可表示为Se=Sa×exp(-3.867 4D/q0.644 1)。  相似文献   
94.
潏河冬季潜流带水交换对沉积物间隙水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潜流带作为河流地表水-地下水系统相互作用的交汇区域带,是影响河水、间隙水与地下水水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对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水文循环、污染物迁移转化等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基于一维热扩散对流方程的温度梯度法,于2016年12月对潏河研究河段21个测试点位进行了沉积物的野外原位垂向温度同步测试,并对其与沉积物间隙水中阴阳离子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1个测试点位的潜流带水交换方式均为上升流,水交换量值变化范围较大,左右两岸水交换量值均大于河道中心水交换量值,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河床地形和沉积物粒径大小;Ca~(2+)、Na~+、Mg~(2+)、HCO_3~-和SO_4~(2-)在沉积物间隙水中的平均含量更接近于其在地下水中的平均含量,而K~+、NH_4~+和Cl~-在沉积物间隙水中的平均含量与其在地下水中的平均含量具有显著差异性;此外,沉积物间隙水中主要阴阳离子含量在河流横断面具有明显的横向空间变化特征,与河道中心相比,河道左右两岸沉积物间隙水中Ca~(2+)、Mg~(2+)和SO_4~(2-)含量均较高,而NH_4~+和Cl~-含量较低;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线性拟合方法发现,潜流带水交换量与沉积物间隙水中Ca~(2+)、Mg~(2+)和SO_4~(2-)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K~+、NH_4~+、Cl~-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而与Na~+、HCO_3~-含量的相关性未通过检验,说明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5.
环太湖丘陵地区农田氮素随地表径流输出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环太湖丘陵地区农田氮素随地表径流的输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中TN浓度随径流量而变化,浓度峰值出现时间滞后于径流量峰值;径流发生前期,NH3-N和NO3^--N浓度水平相当,后期NO3^--N浓度缓慢抬升,而NH3-N含量缓慢下降;NO3^--N浓度相对较低,随时间快速下降;对于TN和NO3^--N而言,溶解态含量高于悬浮态,而溶解态和悬浮态NH3-N的浓度相当;无机氮平均浓度高于有机氮,有机氮尤其是悬浮态有机氮浓度表现出随径流量而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6.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中南段典型植被类型NDVI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IGBP第15条国际标准样带——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中南段的植被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区域应用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进行植被类型划分,共划分为三大类35小类.在此基础上,选择6种不同气候区域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对其NDVI变化进行分析,从而得出:NDVI随着纬度的降低变化逐渐减小;通过研究经向年内:NDVI变化,发现4月份研究区域南北:NDVI指数变化最明显;分析NDVI均值变化可知,从暖温带到北亚热带植被指数NDVI形成明显的阶跃,从而判定植被指数NDVI对短期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指示性,并发现通过植被指数NDVI的季节变化曲线,可以较为准确地判定森林、草原、农作物等大类型,图4表1参15。  相似文献   
97.
传统的SCR脱硝高温催化剂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行业应用中受到限制,开发低温催化剂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低温催化剂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锰基催化剂、碳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过渡金属元素和稀土元素在提高催化剂综合性能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
目前,农田土壤镉污染导致的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然而与酸性土壤相比,针对碱性土壤镉污染导致小麦籽粒镉超标的相关研究进展缓慢。为探明镉在碱性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河南省济源市碱性镉污染农田土壤及冬小麦为例,通过分析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和小麦植株各器官镉含量的分布变化,阐明了土壤镉随小麦生长发育的富集及迁移转化规律,揭示了根际效应和土壤理化性质对该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小麦生长发育,相较于非根际,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更为明显,有机质向根际环境的富集趋势显著(P<0.01);2)土壤镉有效态含量在小麦灌浆期明显上升,且在非根际土壤中受有机质正向促进(r BS=0.471,PBS<0.05;r RS=0.544,PRS<0.01),而在根际中被CEC负向抑制(rBS=-0.707,PBS<0.01;r RS=-0.637,PRS<0.01);3)小麦根部对...  相似文献   
99.
施工质量的变异性是造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可靠度不确定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增量变异性分析方法,考虑施工质量的随机性,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考虑各楼层的失效相关性,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体系可靠度进行计算,分析层间位移角对施工质量的灵敏性,定量地说明施工质量的变异性对框架结构的体系可靠度的影响,并基于可靠度理论对施工误差限值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误差限值建议值。研究结果表明:材料强度和结构几何尺寸的随机性对框架结构楼层层间位移角均具有较大影响,尤其是混凝土抗压强度。体系可靠度随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均值增大逐渐增大,随标准差的增大而减小。截面尺寸、箍筋间距的均值变异性对整体可靠度的影响也较明显,其次就是钢筋保护层标准差的变异。施工误差限值的建议值为:梁柱截面高度偏差限值为(-6,12)mm,箍筋间距偏差限值为(-26,26)mm,保护层厚度偏差限值为(-5.5,5.5)mm。  相似文献   
100.
长春市城区重金属大气干湿沉降特征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为弄清长春市城区重金属大气干湿沉降特征,于2006年5月26日—2007年6月12日采用被动采样技术分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共收集大气干湿沉降样品24件,采用全谱直读电感藕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和原子荧光光度法(AFS),分析了其w(As),w(Hg),w(Cd),w(Cu),w(Pb),w(Zn)和w(Cr). 结果表明:长春市大气干湿沉降样品中w(As),w(Cd),w(Cr),w(Cu),w(Hg),w(Pb)和w(Zn)分别为38.9,2.24,92.3,76.2,0.27,115.2和462 mg/kg,均明显高于表层土壤,且w(Cu),w(Hg),w(Pb)和w(Zn)在采暖期均显著低于非采暖期;经估算,As,Cd,Cr,Cu,Hg,Pb和Zn大气年干湿沉降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79,0.25,10.67,8.22,0.030,12.31和48.15 mg/(m2·a),明显高于北美和欧洲,且As,Cd和Cr在采暖期的日均干湿沉降量高于非采暖期;根据目前的重金属大气干湿沉降速率估算,重金属大气干湿沉降有可能造成长春市表层土壤中重金属不同程度的累积,其中Zn的累积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