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安全科学   145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52篇
综合类   289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51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1.
新时期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中国环境影响评价(EIA)公众参与的历程,以十大经典案例引出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然后从EIA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过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认为建立起一套基于环境信息公开透明基础上的各方对话沟通与利益协调机制是提升中国EIA&众参与水平的有效措施。需要指出的是:EIA&众参与有效性的提高,并不仅是技术或者态度的问题,它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需要解决好各环节的问题,包括深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612.
科学高效的环境监管体系的构建是防范突发环境风险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对突发性环境事件进行需求分析,提出构建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的可行性建议。从法律法规的支撑,各级协调与指挥机构的建立,应急救援资源的储备,监控预警网络的优化以及监管模式的完善的角度,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把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实现事态有效控制,减少事故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灾后恢复。  相似文献   
613.
颗粒有机质(POM)作为水体中营养盐的载体,对上覆水中氮、磷的迁移转化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化学连续提取与三维荧光光谱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白洋淀3种典型水域中悬浮颗粒物可提取态有机质的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并探讨可提取态有机质对上覆水中营养盐的迁移转化影响.结果表明,白洋淀悬浮颗粒物中有机质含量为27.29~145.94 g·kg-1(以C计),均值为68.86 g·kg-1,其中水可提取态有机质(WEOM)、富里酸(FA)、胡敏酸(HA)和胡敏素(HM)的比例分别为3.45%、6.29%、8.50%和81.75%,空间上呈现由西向东逐渐递增,沟壕>航道>淀面的分布趋势.WEOM鉴别出3个荧光组分,以类色氨酸荧光峰(W-C2)占优势,占比为45.61%;FA鉴别出2个荧光组分,以富里酸荧光峰(F-C2)为主,占比为61.99%;HA鉴别出3个荧光组分,以胡敏酸荧光峰H-C1和H-C2为主,两者之和占比为83.41%.多元回归统计分析表明,WEOM组分含量与氨态氮(NH4+-N)和硝态氮(N...  相似文献   
614.
底泥生态疏浚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解决区域的水环境问题,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开展了锡山区宛山湖底泥污染和生态清淤研究。以宛山湖九里河口以北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宛山湖基本情况及底泥污染现状调研分析,充分考虑通航和引水需求以及施工深度限制等因素,确定生态清淤范围和工程量。本次疏浚面积为0.75 km2,疏浚深度为0.3~1.3 m,疏浚总量为56.82万m3,其中底泥清淤34.82万m3,航道疏槽22.00万m3。从清淤要求、清淤深度、清淤设备选择、清淤工艺等关键技术点着手制定宛山湖北部湖区底泥清淤方案。通过对先导区污染底泥的生态清淤,有效削减底泥内源污染,促进宛山湖水体水质改善,并为宛山湖水生态修复奠定基础,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15.
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金属污染源解析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重金属来源分析.从目前研究最多的污染源解析模型-受体模型出发,归纳近年国内外在环境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概述其基本原理、特点及应用进展,提出当前污染源贡献率解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616.
研究了水生植物种植场水体、沉积物及植物的磷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进水的P浓度高于V类水标准,水生植物种植区内的由于受到沉淀、吸附及植物吸收的影响,水体P浓度远低于进水,水体不同形态P与TP之间呈现良好的相关关系;沉积物的TP质量分数在335~672 mg.kg-1之间,表层沉积物P质量分数是影响底层沉积物P质量分数的主要因素之一,沉积物中的TP和IP、OP之间同样存在相关性;水生植物对P均具有较好的吸收富集能力,不同水生植物的迁移系数均在0.5以上,平均为0.82,其中的黄花蔺(Limnocharis flava)与欧慈菇(Sagittaria sagittifolia)显示对P的良好吸收和迁移能力。基于本次调查的水生植物P质量分数统计分析表明,95%的水生植物地上部P质量分数正常值范围在1 415~4 947mg.kg-1之间,而地下部的P质量分数正常值范围在2 178~5 702 mg.kg-1之间。  相似文献   
617.
好氧发酵(堆肥)技术是实现有机固废无害化的重要手段,但传统自然堆肥技术发酵周期长、占地面积大、操作环境差等问题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以研发有机垃圾强化快速好氧发酵工艺为目的,通过筛选环境温度、微生物接种、辅料投加、搅拌通风频率等强化堆肥关键可控因素,系统研究各项参数对有机垃圾好氧发酵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环境温度(25 ℃),合理控制搅拌通风频率(每小时搅拌通风30 min),接种丰甜复合菌种,添加辅料等手段可有效缩短堆肥周期,提高发酵效率。该研究成果对机械强化快速好氧发酵设备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18.
产铁载体菌的筛选鉴定及活化镉的性能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湘江流域某冶炼厂周边土壤中筛选出高抗镉微生物,在镉离子浓度为2 mmol/L的培养基中正常生长。通过改进的CAS平板上检测出2株具有铁载体产生能力的细菌H1和H2。H1产物具有较强的荧光性能,而且H1菌对重金属Cd有较强的活化能力。接种4 d后,土壤中可溶性镉的含量(21 mg/kg)是对照组(10.4 mg/kg)的2倍多。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其形态与假单胞菌类似;其16S rDNA序列与Pseudomonas sp.序列相似度达99%。  相似文献   
619.
为了解仁寿县球溪河流域总磷(TP)形态特征,于2018年6月对流域48个点位进行采样,分析流域TP组成及空间变异性。仁寿县球溪河流域TP以溶解态无机磷(DIP)为主,占比达到70.3%(sd.=18%)。不同支流、不同河段TP形态特征有所差别,与沿程地形地貌、土地使用类型、人口分布相关。上游河段受农业面源及山区河道冲刷影响PP比例相对较高;中游及下游受生活污染为主,DIP比例升高;部分支流下游河段受沉积物再悬浮及农业面源输入影响,PP比例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620.
采用后嫁接法,先后以硅烷偶联剂NQ-62和EDTA-2Na为改性剂,制备出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硅SBA-15,利用热重分析、元素分析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投加量为1.0 g/L,温度为308~313 K,p H为6。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SBA-15吸附水中Co~(2+)可以在120 min趋于平衡,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等温线模型很好地描述了吸附材料对Co2+的吸附行为,可算出在308 K时吸附量最大,最大值为30.12 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