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53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社会与环境   5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论农地制度创新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建国以后我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变迁过程,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现行农地制度的某些缺陷又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效率性、功能性、市场性制约。为此,我们应当立足于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构建农地财产权新框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培育起以农地承包权流转为主体的市场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2.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气候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区域发展"三大战略"之一,面临着严峻的碳减排压力。为此,以二氧化碳排放为测度指标,定量分析了1998~2012年长江经济带二氧化碳的时空格局特征,并构建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人口总量、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碳排放的绝对差异呈增大趋势,相对差异呈波动变化趋势;碳排放与人均GDP(1997年不变价)的相关性较弱;2碳排放空间格局相对稳定,高碳排放区域以江苏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散;3空间面板模型结果表明:人口总量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化的决定性因素,其次依次为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和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83.
循环经济学:学科特征与趋势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比较分析有关循环经济学研究内容相关论述的基础上.从“自然-人类社会-空间”三维系统的角度,提出循环经济学的内涵.认为循环经济学是以缓解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为目标,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物质流、能源流的运行机理、方式、技术、效率、机制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并且从人地关系系统分解角度.分别界定了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与循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认为循环经济学是以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而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所涉及的只是人地关系中的子系统。据此,还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发展趋势。研究视角主要包括技术流程分析、深层生态分析和模式分析;今后的研究趋势则主要在于寻求理论创新、加强对循环经济模式的经济学分析,加强对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期分析、加强对于循环经济运行的多角度分析和加强循环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对比与借鉴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包括理论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在内的循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84.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   总被引:57,自引:4,他引:53  
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基于EKC模型,采用平均分配余量的分解方法.构建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0-2005年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贡献。即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变化效应均值为19.55%。其中。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引起的变化效应分别为15.76%,-0.86%和4.65%。总的看来。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出“N”型关系,经济规模对碳排放变动具有增量效应。这是推动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碳排放整异性越来越大,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减量效应。但抑制作用并不明显。产业结构仍有待优化;技术效应波动性较大,总体上具有正的效应,从减少碳排放角度来看。现行技术对降低碳排放并未发挥优势。本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我国碳排放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产业发展调整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
合理完善的农田排灌水利设施是盐碱耕地有效的排盐降碱的基本保障。本文基于山东省垦利县、吉林省镇赉县、新疆察布查尔县等我国3个典型盐碱地区域8乡(镇)14村的468户农户的入户问卷调查,以农村土地利用政策为切入点,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盐碱地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农户参与意愿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扩大盐碱耕地经营规模、增加块均耕地面积、降低耕地细碎化程度,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能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农户参与意愿。②水资源保证率越低,水费占农业生产总投入的比重越大,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农户参与意愿越强。在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农户耕地的情形下,农田水利设施完备度与农户参与意愿正相关。③土地综合整治以及中低产田改造等政府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对农户参与意愿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因此,为促进盐碱地农业持续利用,针对已经发包的盐碱耕地,建议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存量盐碱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针对新增盐碱耕地,建议在土地发包过程中适度扩大单块耕地面积。探索性的实施盐碱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有助于稳定农户生产预期,促进农户长期投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的资源管理机制,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及管理制度,适度提高水费征收标准,对于提高农户参与意愿、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盐碱地农业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
江苏省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甄别与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经营模式粗放。行业产值贡献份额小,资源占用份额大。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的甄别与合理调控是江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本文采用了资源消耗指数法甄别出江苏省12种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研究表明:高资源消耗型产业在江苏省工业中占据绝对的比倒优势。有些产业甚至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针对江苏高资源消耗型产业发展的特点。从经济实力、资本实力、对外开放水平和资源节约实力4个方面构建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韭、纺织韭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韭竞争力较强外。其他类别的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普遍偏低;最后从产业发展结构调整、重点行韭发展规划和行韭管理优化3个方面对江苏高资源消耗产韭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87.
基于共轭角力机制的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贤金  宋娅娅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103-2112
厘清区域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生机制与评价模型,对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乃至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思路,提出区域资源环境与生产生活要素的“共轭角力”理论机制,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解构为“支撑力—敏感点”“恢复力—脆弱点”“损害力—临界点”“发展力—平衡点”四对相互作用力,并据此提出集开发建设、环境灾害、资源生态及社会福祉四个维度的DENS评价模型,为科学地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特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8.
高科技污染问题亟待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进步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推进人类文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危害。目前,高科技污染问题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倍受困扰的严重问题之一。1、高科技固体废物污染高科技固体废物污染已十分普遍,包括电子信息废旧产品(如电脑、打印机)、自动化废弃产品(如机床)以及新材料和航空航天产品的废弃物等。国外的研究报告表明,每个显示器的显像管内含有4~8磅铅,电路板中也含有大量的铅,计算机的电池和开关含有铬化物和水银。此外,计算机元件中还含有砷…  相似文献   
89.
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从江苏省经济运行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排放的现状出发,提出只有构建循环型经济的运行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江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和生态省的建设;通过比较分析循环型经济运行的7种主要模式,提出了推进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0.
1995—2005年中国碳排放核算及其因素分解研究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采用1995—2005年中国各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基于IPCC温室气体清单方法,构建了碳排放核算的项目框架,对中国历年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并应用因素分解方法对中国历年来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及其变化的因素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结论如下:①中国碳排放总量呈先缓慢减少后快速增加的态势,2005年中国碳排放达22.02×108t,比1995年增加了66%,由于林业的碳汇功能,2005年净碳排放量为19.05×108t;②碳排放强度的变化量总体上表现为增长态势,2002年前碳排放强度逐年减小,2002年后碳排放强度变化量转为正值,其中技术进步是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③GDP增长是碳排放总量增加的主要动力,技术进步因素是碳排放量降低的主导因素;④工业部门对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起决定作用,因此工业部门是实现碳减排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