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4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456篇
安全科学   221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149篇
综合类   1162篇
基础理论   217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58篇
社会与环境   121篇
灾害及防治   7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结合现场水质调查和nirS反硝化功能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周村水库春季热分层形成过程中的反硝化群落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该时期水体分层逐渐形成,水体硝氮(NO3-)、氨氮(NH4+)、总氮(TN)、总有机碳(TOC)、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总磷(TP)、铁(Fe)和锰(Mn)均呈现显著差异(P<0.01),氮素呈现明显地下降趋势;高通量测序得到8703个OTU,共归属于3个门、8个主要的属,其中变形菌门占比最大、达到45.27%~78.90%;α-多样性指数计算显示除辛普森指数(Simpson指数)外,ACE指数、Chao指数、香农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覆盖率指数(coverage指数)呈现显著差异(P<0.05);主坐标分析春季3~5月间水体反硝化群落存在显著差异,与置换多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相一致(P<0.001);物种间网络分析显示,该时期共有7个主要的模块,包含131个节点316个边,正向相关的边所占比例高达95.25%;物种-环境因子间网络分析显示,该时期共有5个模块,包含140个节点329个边,正向相关的边所占比例高达51.98%;指示物种分析得到62个指示OTU,关键物种分析得到28个关键物种OTU;RDA以及mantel test分析发现温度(T)、溶解氧(DO)、NO3-、TN、TOC、BOD5和TP是驱动水库春季水体反硝化菌群落结构以及关键反硝化物种演变的主要环境因素.综上,通过对该时期水体反硝化群落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为水库水体氮素的迁移转化以及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2.
不同尺度土地利用方式对鄱阳湖湿地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方娜  刘玲玲  游清徽  田娜  吴燕平  阳文静 《环境科学》2019,40(12):5348-5357
基于鄱阳湖湿地30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分析鄱阳湖湿地水质的现状及其与周边不同尺度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水质介于Ⅲ类至Ⅴ类之间,平均处于Ⅳ类的状态.湿地水体主要污染物是总氮(TN)和总磷(TP),叶绿素a(Chl-a)质量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值相对较低.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与水质参数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关联性,500 m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方式对高锰酸盐指数空间分异的解释度最大,而1 km缓冲区对Chl-a、TN、TP及总体水质空间分异的解释度最大.缓冲区尺度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的解释度要高于小流域尺度.居民用地与所有水质参数呈显著正相关,耕地与TN、TP呈显著正相关.200 m缓冲区内的河流与TN、TP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河流入湖口附近采样点的氮磷质量浓度较高,河流输入可能是鄱阳湖氮磷的重要来源.湖泊与Chl-a、TN和TP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相对于鄱阳湖的主湖区,周边湿地起着污染物"源"的作用.该研究表明,控制小尺度(≤ 1 km)的土地利用格局、特别是居民用地和耕地的面积占比及河流污染物输入对于鄱阳湖的水质保护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93.
铁基形状记忆合金(Fe?SMA)拥有可靠的形状记忆效应及优异的抗低周疲劳性能,在土木工程领域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材料特性方面,重点介绍 Fe?SMA 形状记忆效应及应力作用下亚结构层面相变机理,在此基础上阐述单调及循环加载下 Fe?SMA 的力学性能;工程应用方面,对 Fe?SMA 的主要应用范围及相应关键技术进行总结,详细回顾 Fe?SMA 构件的构造形式、工作机理和力学性态,对不同技术实施方案的特点、优势和潜在不足进行评述。指出需进一步明确 Fe?SMA 阻尼构件的耗能破坏模式、变形相容条件和恢复力机制,建立损伤可控的 Fe?SMA 耗能元组件结构体系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94.
受“5·12”汶川大地震对地表强烈扰动影响,汶川县近年来山洪灾害频发,对当地村镇房屋造成了严重破坏。 汶川县 2019 年和 2020 年连续两年发生了“8·20”和“8·17”群发性特大山洪灾害,以两场山洪灾害中部分受损村镇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灾情数据挖掘和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了不同结构类型建筑破坏特征、沿河建筑破坏程度空间差异性和建筑遮掩效应等破坏特点以及冲击、冲刷、淤埋、浸泡等破坏方式。根据调研分析,结合山洪破坏特征,对现有建筑破坏等级标准进行改进,提出了山洪灾害下村镇建筑破坏分级标准。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和统计分析方法, 从水深暴露性、选址暴露性、物理脆弱性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建筑洪灾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关系。最后基于建筑受灾破坏情况分析,提出了提高山区村镇建筑防洪减灾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5.
明确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和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范围、幅度和归因是评估生态工程环境效应的前提。然而,在黄土高原塬区县域尺度类似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和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探究了黄土高原洛川县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洛川县植被覆盖度从0.6(2000年)增至0.9(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481.8 km2,其中212.8 km2为坡度<15°的适耕区转为苹果园,耕地改种苹果后植被覆盖度从0.5增至0.8。由于坡耕地还林草的面积在洛川县土地变化总面积中仅占1.5%,远小于其他地类改种苹果的面积(占20.0%),因此,洛川县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主要是政府大力推广苹果树种植的结果。本研究可为黄土高原经济林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96.
降水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子,其变化会影响土壤呼吸.微生物是土壤呼吸的关键驱动因素,但是在不同降雨梯度下,针对脆弱生境地区,微生物化学计量与呼吸的关系还不明确.以黄土丘陵区典型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原位模拟降雨变化的实验(5个降水梯度),测定了土壤呼吸、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并计算微生物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SR)在增雨处理下土壤呼吸显著升高,而在减雨处理下显著降低.(2)降水变化影响了化学计量不平衡,其中活性资源库氮(N)与磷(P)之间的不平衡(N∶P不平衡)整体呈现出近“U”型趋势,活性资源库碳(C)与P之间的不平衡(C∶P不平衡)仅在2019年变化显著,变化趋势为:P50>P25>CK>D25>D50,表明C∶P不平衡对降雨变化更敏感.(3)随降雨量的增加土壤β-1,4-葡糖苷酶(BG)降低,氮降解酶活性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亮氨酸胺肽酶(LAG)之和(NAG+LAP)在两年减雨处理期间显著下降;碱性磷酸酶(ALP)在增雨条件下活性显著增强,而在减雨条件下活性显著减弱;BG∶(NAG+LAP)和BG∶ALP均...  相似文献   
997.
为解决洪涝灾害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优化问题,将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选址模型相结合。首先,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得到洪涝灾害风险综合指数。然后,将综合指数归一化处理后作为权重引入疏散距离最小化和覆盖人口最大化的目标函数,结合最小化避难所数量,以最大服务范围、容量作为约束,构建引入洪涝灾害综合风险权重的多目标应急避难场所选址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以武汉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验证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洪涝灾害风险的情况下,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方案可在接近最优解的情况下达到最优。研究结果可为城市防洪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成都饮食中全氟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成都市居民通过饮食暴露于全氟化合物(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的情况,本研究通过调查统计成都市居民的主要饮食情况,选取米、蔬菜、牛奶、鸡蛋、鱼和猪肉6类饮食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样品中17种PFASs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有饮食中均检出PFASs,说明PFASs在饮食中普遍存在.鸡蛋中的∑PFASs含量最高,达(155±25.4) ng·g~(-1)(湿重,下同);白菜的∑PFASs含量最低,仅为(0.101±0.026) ng·g~(-1).大部分样品中以全氟辛烷羧酸(Perfluroroocantanoic Acid,PFOA)为主,其次为短碳链的全氟羧酸(Perfluoroalkyl Acids,PFCAs).其中,鸡蛋蛋黄中∑PFASs的含量为(600.0±98.6) ng·g~(-1),远高于蛋清中的含量(0.606±0.101) ng·g~(-1),且蛋黄中主要为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98.1%).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得出,成都市居民对PFOS和PFOA的日摄入量分为85.6 ng·kg~(-1)·d~(-1)和4.38 ng·kg~(-1)·d~(-1),低于欧盟食品安全局推荐的每日最大摄入量,不会对成都市居民造成即时伤害.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不同腐蚀环境条件下铝合金阳极氧化膜层的防护作用及失效规律。方法采用中性盐雾、酸性盐雾试验方法进行加速试验,对无划线试样腐蚀外观和附着力以及有划线试样的腐蚀形貌等进行检测和考核分析。结果获得了4种铝合金材料阳极氧化膜层在不同试验环境条件下的防护性能、腐蚀失效、附着力变化以及抗腐蚀扩展性能等试验数据。结论铝合金材料类型对未封闭处理的阳极氧化膜的耐腐蚀扩展性能影响明显。封闭处理能够提高铝合金阳极氧化膜的综合防护性能。  相似文献   
1000.
具有不同粒径相同表面结构AgNPs(nano-silver,纳米银)的可控合成是开展AgNPs毒性研究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也是材料制备领域的难点之一.采取化学还原的方法,使用AgNO3(硝酸银)作为反应前体,使用TSC(trisodium citrate,柠檬酸三钠)和NaBH4(sodium borohydride,硼氢化钠)作为稳定剂及还原剂,通过优化剂量比和反应条件等合成参数,一步式原位反应生成不同粒径的AgNPs.利用TEM(透射电子显微镜)、UV-Vis(紫外可见分光光谱)、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FT-IR(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和DLS(动态光散射)等技术综合表征了合成纳米颗粒的形貌和结构性质.结果表明:①TEM结果显示,3种AgNPs均为球形且粒径分别为12、25和33 nm.②UV-Vis表征结果显示,所得产物在391~408 nm之间有较强吸收,说明合成产物为AgNPs.③利用ICP-MS测试样品中未反应的ρ(Ag+),得出该制备方法具有高产率(>99%).④DLS结果证实了合成的AgNPs在水溶液中带负电荷且具有较窄的粒度分布.⑤FT-IR结果显示,所制备的AgNPs表面结构一致,具有碳碳双键、酯基、羧基和羟基等官能团,在材料制备的过程中,溶液的初始配比、反应时间及环境条件都会对反应结果产生很大影响.研究显示,通过化学还原方法制备的AgNPs具有方法简便、重现性好、产率高和单分散性的特点,所制备的系列AgNPs颗粒表面结构一致,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