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155篇
安全科学   165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74篇
综合类   587篇
基础理论   97篇
污染及防治   63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对大肠杆菌等模式菌株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为了解SWCNTs对具有环境功能的菌株的作用,以苯酚降解菌Arthrobacter sp.W1为对象,考察不同浓度SWCNTs下菌株W1的生长曲线和苯酚降解曲线,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凋亡检测、DNA泄漏量分析和活性氧产量分析考察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特定浓度范围的SWCNTs(0.5-5.0 mg/L)会加快W1的苯酚降解速率,且1.5-2.0 mg/L SWCNTs不抑制W1的生长.SWCNTs在溶液中形成团簇并吸附W1细胞,且对W1产生以物理穿刺为主的毒性作用,但在特定浓度范围的SWCNTs条件下,SWCNTs-菌株-苯酚体系增加了菌体与苯酚的接触机会,从而对W1生长和苯酚降解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SWCNTs的环境微生物效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2.
磺化石墨烯对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石墨烯生产量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大,其对生态环境的风险逐渐引起了环境学家的关注。采用水培试验,探究了磺化石墨烯(SGO)对小麦幼苗的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10 d后,低浓度磺化石墨烯对小麦根系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200 mg·L-1浓度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提高了84.3%,随着浓度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减弱,1 000 mg·L-1时与对照相比提高了19.9%。但对小麦地上部的生长没有影响。磺化石墨烯处理的小麦幼苗根系和叶片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及丙二醛(MDA)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磺化石墨烯浓度低于200 mg·L-1时,处理组小麦抗氧化酶的活性及MDA含量相对于对照处理大都有所降低,说明低浓度时磺化石墨烯没有对小麦的生长产生氧化胁迫,这与磺化石墨烯可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有关,而高浓度时由于产生氧化胁迫使各项生理生化指标逐渐上升。本实验结果为石墨烯材料对植物的毒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3.
为深入了解济南市主城区道路环境黑碳(BC)污染的时空规律,并评估机动车等对BC排放的影响,该研究利用车载平台和微型黑碳仪在济南市主城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道路BC走航观测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①济南市主城区道路环境BC小时平均浓度为7.29 μg/m3,且昼夜呈双峰特征,双峰分别出现在04:00—08:00和18:00—22:00,该时段处于道路柴油车行驶及人群出行时段. ②源自化石燃料燃烧的BC占比为82.55%,来自生物质燃烧的BC占比为17.45%. ③BC道路环境浓度呈主干道(7.27 μg/m3)>次干道(6.56 μg/m3)的特征,柴油车占比较大的北园高架上的BC平均浓度(7.18 μg/m3)高于汽油车占比较大的经十路(5.64 μg/m3). ④BC浓度峰值多出现在清晨/深夜交叉路口附近,距十字路口5~10 m时观测的BC浓度最高,表明BC浓度除了受车流量影响外,还受到路况、车型、车速、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显示,相比汽油车,济南市道路环境BC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受重型柴油车车辆数、出行时间和行驶路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
任庆华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2):1472-1474
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构建我国省域物流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以动态因子分析方法构建其测度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1997-2011年的物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物流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特征较明显,各地区物流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85.
建立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退浆废水中聚乙烯醇(PVA)含量的方法。以硼酸为介质,碘化钾—碘溶液为显色剂,检测波长为680 nm,测定退浆废水中PVA含量的线性方程为Y=0.018 8X+0.003 2,相关系数R2=0.999 3,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7.6%;方法精密度(RSD=1.5%)、重现性(RSD=1.8%)均较好。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测定快速,适用于测定退浆废水中PVA的含量。  相似文献   
86.
随着国际港务区绿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园区每年产生的绿化垃圾总量日益庞大,如何处理绿化垃圾,变废为宝,成为环境管理工作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对国际港务区绿化垃圾资源化处理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研究,并对"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环境受益"的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运营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87.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理论界对人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同观点,并基于现有包容性增长观的理论基础,根据经济增长对人的包容的评价维度,综合考虑了人的经济发展环境、人的社会发展环境、人的生态环境、人口素质和人的生活质量五大要素来构建指标体系。通过上述5个方面30个指标,基于因子分析法建立人的全面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2004-2009年的人的全面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2004-2009年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增幅也逐年递增,这表明随着人的全面发展的速度加快,人的全面发展状况越来越好。结合主成分分析解析获得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主因子,分别为外部因子(25个指标)与内部因子(5个指标),两个子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7.890%,其中外部因子的贡献率为76.202%,内部因子的贡献率为11.688%。这说明,在决定人的全面发展水平的诸多因素中,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是两大主要因素,且前者的影响力大于后者。分析外部因子与内部因子的年际变化规律可知外部要素是正面因素,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内部因素则不然。说明我国人的发展存在以外延发展为主,内涵发展不足的现象。综上,文章针对内涵发展不足提出政策建议,以期通过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8.
现有对于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在经济增长数量分析的框架下展开分析,而很少从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的框架入手进行考察。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内在的性质与规律,具体包括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四个维度。当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和生态环境代价逐渐降低时,经济增长质量都将会得到提高。本文从经济增长质量视角出发,采用国际规范的逻辑实证主义分析方法,以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源环境代价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考察。研究表明: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中国经济转型期资源环境代价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在经济增长数量不断扩张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改进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代价,要实现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追求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9.
重金属污染是一种特殊的污染问题,但目前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制体系并没有对重金属污染进行独立的规制。在此情况下,应当重视一般污染防治制度中对重金属物质、重金属污染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考虑重金属污染的特殊性,在实施操作方法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化、调整。此类制度包括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产品生命周期(质量标准、废弃物处理)、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等,分述如下。环境影响评价一是鼓励、要求重金属开发利用规划以及从事重金属资源开发、以重金属物质为生产原料、生产废料中包含重金属物质的单位的建设项目,在编制相关环评文件时引入替代方案制度。具体要求是,在项目设计、安排的过程中,建设单位就生产经营编制多种合理方案,并在环评文件中加以体现。方案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各自的生产经  相似文献   
90.
本文结合士兵系统的发展概况,阐述了单兵装备人机工程仿真评价技术研究的重要性,并总结了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而重点介绍单兵装备人机工效仿真评价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在三维仿真环境和基础数据库的支持下对单兵装备系统的可视性、可达性、舒适性等指标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