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67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针对赤泥盐碱性过高造成资源化利用难的问题,采用MgCl2和氧化铝工业固体废物脱水矿泥对赤泥进行盐碱性调控,并依据赤泥的pH、电导率、碱性阴离子(OH-、CO32-、HCO3-、AlO2-)和可溶性盐分阳离子(K+、Ca2+、Na+、Mg2+)质量分数以及黑麦草种子发芽率结果表征盐碱性调控效果.结果表明,当赤泥投加7‰M...  相似文献   
112.
安全阀作为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上最主要的安全附件,其运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安全稳定。本文通过对某化工厂动力车间减温减压装置安装的一套冲量安全阀主阀起跳不复位的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力求达到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3.
通过阐释新生态三价铁活性高的机制从而提出混凝剂的连续投加方式对混凝除藻效果的促进作用。与高锰酸钾-铁混凝过程相比,高锰酸钾-亚铁混凝过程初期絮体粒径较小;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后者絮体粒径将明显大于前者。Mn(VII)投量为1.7μmol/L时,混凝进行到720 s之前高锰酸钾-亚铁混凝过程中絮体粒径均低于200μm,反应进行到990s时絮体粒径稳步增大到239μm。形成对比的是,高锰酸钾-铁混凝过程进行到720 s和990 s时絮体粒径分别为198μm和204μm。在混凝过程中,亚铁逐步转化生成新生态三价铁,相当于向系统中持续投加混凝剂。在混凝剂总量相同(197.4μmol/L)的情况下,分次连续投加Fe(III)比一次性投加Fe(III)所生成的絮体粒径要大32%。  相似文献   
114.
锰铜复合催化剂常温催化氧化N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渍法,以γA12O3为载体制备了常温下对NO具有良好催化氧化活性的Mn-Cu复合催化剂。系统考察催化剂组分、焙烧温度等与催化剂性能的关系,结果显示200℃干燥所得催化剂的活性最好,催化剂15%Mn-24%Cu/Al2O3在常温下对NO的催化氧化效率达到50%以上。XRD分析表明,催化剂活性组分为Cu(OH)Cl,且随反应时间延长催化性能下降,其物相由Cu(OH)Cl转变为活性较低的Cu2(OH)3Cl相。  相似文献   
115.
消毒剂和溶解氧对管网铁释放影响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调入受水区城市后,可能引起管网铁腐蚀产物释放的问题,从北方某受水区城市的实际管网中挖取了原通地下水的3个地点的铸铁管道,在丹江口搭建了中试模拟系统,开展水源切换以及消毒剂和溶解氧对管网铁释放影响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管道管垢较薄且稳定性较差,在水源切换初期有"黄水"现象发生;增加进水硫酸根浓度,管网系统出水总铁浓度和浊度均有所增加;在0.3~3.6 mg/L的范围内改变进水自由氯浓度对实验系统铁释放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但进水氯胺浓度从1.3 mg/L增加到2.0 mg/L时,YS系统的铁释放有所升高;进水溶解氧浓度从8 mg/L增加到15 mg/L时,实验系统的铁释放都有明显的降低,但再增加到20 mg/L时,铁释放反而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116.
汞(Hg)及其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全球污染物,环境中高浓度的汞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正式生效后,汞生产量、使用量和排放量将得到有效控制。然而历史排放汞导致的污染问题依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长期的生态风险,因此在减排的同时也亟需开发、发展有效治理汞污染的方法。本文总结了汞污染生物修复的技术及应用原理,分析了基于生物修复原理运用合成生物学手段改造生物将其运用到汞污染修复的优势和潜力,最后探讨了汞污染合成生物学修复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和前沿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