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8篇
安全科学   114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55篇
综合类   234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441.
为实现电镀废水中6价铬离子(Cr(Ⅵ))回用,将纳滤技术与离子交换技术耦合,建立了1 m3/h中试试验装置.含Cr(Ⅵ)废水经离子交换纤维吸附处理,出水Cr(Ⅵ)质量浓度≤0.08 mg/L,可达标排放;将离子交换纤维吸附饱和后再生,获得5 000 mg/L以上Cr(Ⅵ)浓缩液,同时含有Cl-.采用纳滤膜处理该浓缩液,将Cr(Ⅵ)与C1-分离.对比研究了运行压力和离子质量浓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由此筛选较适宜膜产品.结果表明:进水Cr(Ⅵ)质量浓度为3 680 mg/L,Cl-质量浓度为16 049 mg/L,运行压力为0.7 MPa,Cr(Ⅵ)截留率为80%,Cl-完全透过;溶液pH=8和pH=11时纳滤膜对Cr(Ⅵ)、Cl-分离效果无显著差异;经过60d试验纳滤膜的脱盐性能无衰减.将离子交换与纳滤技术耦合,连续运行,能获得Cr(Ⅵ)质量浓度为3 200 mg/L、Cl-质量浓度为20 mg/L的浓缩液.研究表明,集成工艺整体可行,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42.
冯思静  姜滢  宋康  刘朝 《地球与环境》2013,41(2):180-184
文章介绍了模糊聚类分析法,并运用此方法对位于阜新境内的辽河支流——柳河、绕阳河和养息牧河的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进行了聚类分析。在9个监测断面中,受污染最严重的断面位于养息牧河下游方向,此断面中,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的污染指数均严重超标。研究结果表明,辽河流域阜新段地表水水质己受到严重污染,不可以作为饮用水源地水源。聚类分析结果与实际污染情况相吻合,能客观地反映多因子共同作用下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这为制定辽河水环境治理方案和宏观决策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3.
钛酸盐纳米管对水中氨氮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P25和Na OH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钛酸盐纳米管(TNTs),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对材料的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其对水中氨氮的静态吸附实验,考察TNTs对水中氨氮的吸附特性及规律.结果表明碱浓度为10mol·L-1时,可以获得管长约120 nm,管径约为8 nm的钛酸盐纳米管,其对氨氮的平衡吸附量达到10. 67 mg·g-1. p H值介于3~8时,TNTs能有效地吸附水中的氨氮.吸附过程在1 h基本达到平衡,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方程拟合结果发现,TNTs对氨氮的吸附过程由表面吸附和颗粒内扩散共同控制. Temkin方程能较好地描述TNTs对氨氮的吸附行为.热力学实验表明钛酸盐纳米管对氨氮的吸附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共存阴阳离子对氨氮的吸附具有抑制作用,分别表现为SO_4~(2-) Cl~- H_2PO_4~-、K~+ Na~+ Ca~(2+).再生的钛酸盐纳米管对氨氮循环吸附5次仍有88. 64%的吸附效果.红外光谱(FT-IR)研究表明钛酸盐纳米管对氨氮的吸附机制是TNTs层间的Na~+与溶液中的NH_4~+之间发生离子交换.钛酸盐纳米管的优良循环使用性能和大吸附容量使得其能有效地去除水中氨氮.  相似文献   
444.
为了解畜禽粪便和桃树枝工业化堆肥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本研究以猪粪、桃树枝和腐熟有机肥为堆肥原料进行堆肥,通过测定理化指标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堆肥中理化参数的变化和堆肥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理化参数结果表明,堆体于第2 d快速进入高温期,整个高温期持续30 d;堆肥过程中有机质含量呈波动性变化,但总体下降;堆肥结束时TN含量为20. 58 g·kg~(-1),与堆肥初期相比损失了5. 90%.α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好氧堆肥时期具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在细菌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整个堆肥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其相对丰度所占比例分别为79. 31%~95. 09%和2. 98%~19. 70%;此外,在堆肥初期,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分别为87. 36%和9. 66%,在堆肥末期,两者的相对丰度分别为79. 38%和19. 70%;在细菌属水平上,随着堆肥的进行,优势类群从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Terrisporobacter和Bacillus演变为norank_f_Bacillaceae、Bacillus、Oceanbacillus和Pseudogracilibacillus;在真菌门水平上,Ascomycota始终为优势门类;在真菌属水平上,norank_c_Sordariomycetes的比例逐渐增加,在堆肥末期成为优势类群.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因子对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影响相关性排序均为pH铵态氮温度 TOC TN,其中pH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最大. norank_c_Sordariomycetes、norank_o_Sordariales和norank_c_Agaricomycetes可能与铵态氮的挥发有关.  相似文献   
445.
研究EMI柔性滤波器实现方法,通过各种有源电路控制方案,实现了不同噪声频率下在线调整、等效增加滤波器电容和电感参数的目标,避免了在非噪声频率下改变滤波器参数导致的滤波器性能恶化。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46.
基于阻抗失配原则,对滤波器输入阻抗和源阻抗之间的阻抗匹配问题进行研究,将阻抗失配的约束条件和其他针对EMI滤波器设计的各种限制条件,提出一种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采用进化和遗传算法,综合考虑滤波器插损、阻抗失配、EMC标准和谐振等因素作为多目标参数,实现EMI滤波器优化自动设计。实验验证了优化设计结果具有实用性及较好的噪声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447.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刻不容缓。然而,短期内无法有效减缓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领域制定相应的适应措施来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北京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及我国的缺水城市之一,气候变化无疑将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本文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及气候变化对北京市水资源领域已经形成的影响,从自然、工程、政策制度三个角度探讨了北京市水资源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可采取的对策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48.
通过构建城市化效率和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利用DEA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分析了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的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相对发展水平和耦合水平.结果表明:①10年间耦合度整体上呈现平缓下降—缓慢上升的趋势,耦合水平较高;②中国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耦合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三级梯度的分布空间规律逐渐被打破,呈现出交错分布的格局;③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各省份需要合理地平衡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的发展,确保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地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449.
用纳米级二氧化钛催化降解室内污染气体的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了一个模拟室内环境污染的反应箱,对主要环境污染物;苯、甲醛、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在二氧化钛光催化剂作用下的降解效果进行了定量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如在室内墙壁上喷涂适量的二氧化钛微粒,在光催化下能有效地降低污染气体的浓度。  相似文献   
450.
CPTED的回归     
冯富华 《安防科技》2003,(12):53-55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常常会在各种刊物上见到CPTED这个词,那么它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CPTED是Crime Protec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的简写,这个说法是由C.Ray Jeffery博士在20年前的一部同名著作中提到的。Jeffery博士认为,只要能够正确地设计环境并且恰当地使用它,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