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2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82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秸秆燃烧排放的正构烷烃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刚  孙丽娜  李久海  徐慧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2):2184-2191
为了探讨生物质燃烧过程中正构烷烃化学组成及其碳同位素的变化规律,对4种玉米秸秆进行了室内焚烧实验,用GC-MS和GC/C/IRMS方法对燃烧前后的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秸秆中正构烷烃的碳数为C13~C35,分布形态为单峰型,主峰碳数为C31.正构烷烃的碳优势指数(CPI)值为1.1~5.3,平均碳链长度(ACL)为25.1~28.8.明火烟尘中正构烷烃的碳数为C14~C35,呈双峰型分布,2个主峰碳数分别是C18和C31.其CPI值为1.0~2.4,ACL值为23.0~26.8.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比值为-20.1‰~-33.5‰.闷烧烟尘中正构烷烃的碳数是C12~C35,CPI值为2.2~4.8,ACL值为26.6~28.9.其含量呈双峰式分布,2个主峰碳数分别是C22/C23、C31.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比值为-21.5‰~-32.5‰.在明火烟尘和闷烧烟尘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与原秸秆中同碳数正构烷烃的差值分别为-13.8‰~5.4‰、-6.7‰~ -5.1‰.2种烟尘中正构烷烃的化学组成与碳同位素分布都与原玉米秸秆有着显著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2.
主要在事故灾难范围对安全发展城市进行探讨,提出了安全发展城市的概念。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对城市事故灾难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两类危险源引起事故灾难风险因素的理论。并将城市事故灾难风险因素分为两类,第一类事故灾难风险因素是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第二类事故灾难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人、物、环境、管理控制能量方面的问题。并从降低事故灾难风险因素的途径,对安全发展城市各要素进行了构建。  相似文献   
103.
麦秸烟尘中正构脂肪醇和正构烯烃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刚  李久海  徐慧  吴丹 《中国环境科学》2014,34(6):1420-1428
对6种麦草开展了燃烧试验,测定了烟尘(PM 2.5)中正构脂肪醇和正构烯烃的化学组成.结果显示,在明火PM 2.5中正构脂肪醇由C8~C32组成.其总含量为381.1~30178.6mg/kg,平均为10011.3mg/kg.C24/C28、C26/C28、C28/∑等百分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1%~69.6%、0.9%~9.8%、45.3%~92.8%.正构脂肪醇呈单峰型分布,C28是主峰碳(Cmax).其CPI值在25.8~133.0间变化,平均为56.1.在闷烧PM 2.5中正构脂肪醇由C8~C32组成.其总含量为944.4~135858.2mg/kg,平均为28160.2mg/kg.C24/C28、C26/C28、C28/∑等百分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4%~22.2%、0.6%~8.6%、70.8%~95.7%.正构脂肪醇的分布模式与明火PM 2.5的相同.其CPI值分布于23.1~266.6间,平均为82.4.明火PM 2.5中的正构烯烃由C17~C29组成.其总含量在67.1~733.0mg/kg之间变动,平均为261.8mg/kg.低碳数与高碳数正构烯烃的含量之比(L/H)为0.8~2.2,平均值为1.5.正构烯烃呈单峰式分布,Cmax以C24为主,C22次之.其CPI值分布于0.9~1.6之间,平均为1.2.闷烧PM 2.5中的正构烯烃由C16~C29组成.其总含量分布于273.9~862.4mg/kg之间,平均为574.1mg/kg.其L/H比值在0.5~2.2之间波动,平均值为1.6.正构烯烃的分布模式与明火PM 2.5类似,但Cmax以C22为主,C24次之.其CPI值的变化区间是1.0~2.1,平均值为1.2.C24/C28、C26/C28、C28/∑等指标对于识别气溶胶中麦草燃烧来源的正构脂肪醇具有参考意义.利用Cmax可区分麦秸在明火和闷烧条件下生成的正构烯烃.  相似文献   
104.
回转窑处理危险废弃物技术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危险废弃物因其对环境极大的破坏性 ,以及对人类和牲畜健康的巨大威胁而需特殊处置。热处理法是最有效的危险废弃物处理方法 ,而回转窑是危险废弃物处理中最有效的设备。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回转窑处理危险废弃物技术 ,以及利用水泥回转窑处理危险废弃物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5.
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81,自引:4,他引:77  
利用已有统计资料和数据,定量估算了中国生物质能源的数量,并对其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①2004年中国生物质资源实物蕴藏量为:秸秆7.28×108t,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黑龙江、吉林、四川等省;畜粪39.26×108t,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等省;林木生物质21.75×108t,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云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城市垃圾1.55×108t,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黑龙江、湖北、江苏等省;废水482.4×108t,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等省;②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实物总蕴藏潜力为35.11×108tce,前五位依次为四川、云南、黑龙江、河南和内蒙古;其中理论可获得量为4.6×108tce,前五位为四川、黑龙江、云南、西藏和内蒙古。可获得量中秸秆、薪柴和畜粪所占比例分别达38.9%、36.0%和22.14%;③中国生物质能分布不均,省际差异较大。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理论可获得生物质能最大的西藏自治区达14.17tce,最小的浙江省仅0.15tce。而生物质能蕴藏潜力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与常规一次能源蕴藏潜力分布呈现互补状态,则更加突出了在一次能源蕴藏量较低的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6.
光催化氧化-混凝工艺处理化工废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索了光催化氧化-混凝工艺处理废水的工艺条件,最佳光催化氧化处理条件为PH=3,催化剂为铁盐,氧化剂H2O2,低压汞灯,光照时间1.5h,废水温度45℃,温凝剂选用PAC和PAM(混凝剂的投加量为原水CODcr:PAC:PAM=7:1.5:0.01),混凝PH6,沉降时间0.5h,在该工艺条件对CODcr为173-70144mg/L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废水、苯酐废水、富马酸废水、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废水  相似文献   
107.
采用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改性钒-氮(V-N)共掺杂TiO2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BET比表面积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激光粒度分析等多种表征手段,探讨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对V-N共掺杂TiO2的晶相结构、形貌、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团聚指数以及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的几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能有效改善V-N共掺杂TiO2的团聚情况,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V-N共掺杂TiO2团聚的改善能力比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小;使用的几种表面活性剂均能提高V-N共掺杂TiO2的光催化活性,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改性使得V-N共掺杂TiO2降解苯酚的性能得以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8.
109.
湖泊富营养化综合评价的坡度加权评分法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通过对地表水富营养化评价标准的分析,发现对于同一评价指标10个区间的坡度不同,表明同一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应随其测定值的大小而动态改变.基于该思想,在插值评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湖泊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方法--坡度加权评分法.对评价标准中各评价指标和营养状态分值的界值数据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利用处理后的界值数据可以计算得到各评价指标在不同分级区间的坡度.应用该方法评价湖泊营养状态时,首先根据各评价指标测定值在评价标准中所处的区间,通过线性插值方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营养状态分值,并记录各指标测定值所处区间的坡度;再根据各指标对应的区间坡度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然后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和营养状态分值,加权平均得到综合营养状态分值.该方法利用评价标准中各评价指标的区间坡度信息,实现了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动态分配,符合富营养化综合评价问题的非线性特征.该方法对巢湖富营养化的综合评价结果与插值评分法有显著差异,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有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0.
本文采用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构建中国钢铁物质代谢核算模型。采用"以流量估算存量"的方法,建立了中国钢铁产品流量和在用存量的历史时间序列数据;并采用"以存量估算流量"的情景分析方法,递推计算了钢铁产品国内需求的长期趋势。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人均钢铁在用存量达到4.57 t,已经接近发达国家饱和水平的一半。全部在用存量平均寿命期35年、人均存量饱和水平12 t的中情景不仅可以较好地再现历史趋势,也符合当前绿色发展和资源集约利用的政策趋势,未来出现的可能性较大。该情景下,钢铁最终产品国内消费量在2020年达到6.7亿t的峰值,2040年下降至4.2亿t。假定进出口比重和加工损耗率维持2012—2014年平均水平不变,则对应的粗钢产量峰值约为9.0亿t,表观消费量峰值约为8.3亿t。按照目前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要求,到2020年粗钢产能将缩减至10~10.5亿t,届时产能利用率有望回升至80%以上。但长期来看,随着本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人均钢铁存量趋向饱和,国内需求下滑的趋势无法改变,钢铁产能过剩将是一个长期问题。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必须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同时入手。本文提出将粗钢产能压减的中远期政策调控目标设定为2030年9亿t、2040年7.5亿t左右,这样既能满足国内需求,又可保持较高的产能利用率,同时向国际市场提供1~1.5亿t净出口,从而在缓解国内供给过剩和减少出口贸易摩擦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