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产品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提取和加工、产品制造、使用、再生循环直至最终废弃的环境因素的判别及潜在影响的评价和研究。本文综述了生命周期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各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采用Fenton试剂絮凝氧化法预处理皂素废水,考察了H2O2投加量、FeSO4·7H2O投加量、pH值和搅拌时间4个因素,研究其对废水中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的最佳条件为:pH为4,H2O2投加量为18mL/L,FeSO4·7H2O投加量为7g/L,搅拌时间为45min,对COD的去除率可达到42.60%。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Triton X-100、鼠李糖脂二糖脂(di-RL)和CTAB等3种表面活性剂对1株热带假丝酵母菌株Candida tropicalis降解十六烷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Triton X-100对菌的生长及其十六烷的降解无明显影响,而高浓度的Triton X-100则抑制菌的生长及其对十六烷的降解,96h后Triton X-100浓度分别为0, 0.1, 0.3, 0.5, 1.0和3.0CMC时,对应的十六烷的平均残留率分别为20.5%, 20.2%, 22.0%, 54.4%, 71.2%和68.8%.di-RL促进菌的生长及十六烷的降解,且促进作用随着di-RL浓度的增加而增大,96h后浓度为0.1, 0.3, 0.5, 1.0和3.0CMC的di-RL分别促使十六烷的平均残留率降低到17.4%, 16.6%, 9.9%, 8.8%和7.8%;di-RL在发酵过程中被降解,且添加的di-RL的浓度越大,其被降解的比例越大.CTAB完全抑制菌体的生长和十六烷的降解,表明其具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物在水中不断累积,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这一问题,本研究制备了CoFe2O4/MnO2新型复合材料,并将其作为高效过一硫酸盐(PMS)活化剂,用于降解水体中的盐酸四环素(TCH)。降解结果表明CoFe2O4/MnO2-PMS体系具有突出的TCH去除效率,反应40 min后,去除率可达92.7%,远高于单一催化剂-PMS体系。影响因素实验结果显示,CoFe2O4/MnO2-PMS降解体系具有广泛的pH适用性,并且在各种阴离子的存在下仍能保持较高的降解活性。此外,CoFe2O4/MnO2-PMS降解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利用性,在5次循环后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和TCH降解率。机理分析表明CoFe2O4/MnO2复合材料在催化PM...  相似文献   
15.
16.
水网藻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不同浓度水网藻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叶绿素a和抗氧化酶活性(SOD、CAT、POD)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网藻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明显,20%~80%浓度的种植水第8 d的平均抑藻率达到98.9%,藻细胞几乎全部死亡.在种植水的作用下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迅速降低,叶绿素a遭到破坏.实验前2 d由于受到活性氧的刺激铜绿微囊藻抗氧化酶活性增加,且都高于对照组,随着抗氧化酶活性达到极限,活性氧开始积累并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抗氧化酶活性迅速降低,80%浓度的实验组至第8 d时SOD、CAT、POD活性分别仅为31、6、5 U.mg-1.水网藻种植水经过高温处理后对铜绿微囊藻基本没有抑制作用,说明种植水中的抑藻物质具有热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临界胶束浓度(CMC)附近鼠李糖脂单糖脂在近中性溶液中的聚集体粒径分布.结果发现,单鼠李糖脂在低于CMC和高于CMC时均能形成聚集体,根据粒径大小分为粒径在5000nm左右的大粒子、200~500nm的中等粒子和40nm左右的小粒子.当pH£7且浓度低于CMC时,中等粒子的粒径随单鼠李糖脂浓度增大而减小,且聚集体在分布上由大粒子向小粒子转变.随着pH值升高,中等粒子的粒径也同样由大变小,且分布上大粒子和中等粒子均向小粒子转变.该结果被认为是聚集体中的单鼠李糖脂分子密度和分子的离解性质随浓度或pH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