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4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297篇
安全科学   268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116篇
综合类   1040篇
基础理论   181篇
污染及防治   107篇
评价与监测   80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4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秸秆还田对外源氮在土壤中转化及其微生物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秸秆还田是农业生产上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而秸秆中较高的碳氮比,使秸秆碳的利用率较低,温室气体排放较高,因此配施无机氮磷肥能够调控土壤中元素计量比,增加微生物活性和元素利用率,促进土壤肥力提升.本研究选择在模拟秸秆还田条件下,添加15 N标记的无机氮肥,研究不同养分肥料添加对土壤中外源氮转化与分配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秸秆添加增加了土壤和土壤溶液中铵态氮和总氮含量;秸秆与无机氮肥配施条件下,土壤中15 N-TN在100 d培养时期内基本保持在28~33 μg,15 N-NH4+在前30 d培养时期内逐渐增加,而后逐渐降低;施P增加了土壤中15 N-TN和15 N-NH4+的含量,却使土壤溶液中15 N量降低了28%.无机氮肥在土壤中的分配表明,15 N在土壤中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2%~61%,磷肥的添加使15 N在土壤中的分配比例最大提高了16.5%,而土壤溶液中15 N的比例由第5 d的36%降低至100 d时30%,使外源15 N损失量减少了1.2倍.秸秆添加促进了微生物活性,显著提高了土壤MBN的量;而无机肥料的添加进一步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100 d培养实验后,秸秆与无机氮、磷肥同时添加使MBN增加到对照处理的2.0和2.2倍.磷肥添加促进了微生物对15 N的利用,使15 N-微生物生物量氮(15 N-MBN)的量比添加秸秆和氮肥处理的提高了1.5倍.对土壤氮转化酶活性(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的研究结果表明,氮肥降低了土壤酶活性和底物亲和性,而氮磷肥同时添加时,酶活性较单加秸秆处理提高了48.1%.本研究可为深入了解稻田土壤生态系统氮循环、实现农田土壤肥力提升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32.
易利用态有机碳是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碳源,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和累积过程,而易利用态碳源的输入量尤其是相对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不同输入负荷,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采取室内模拟培养实验,选择不同浓度梯度添加[0. 5、1、3、5倍微生物量碳(MBC)]~(13)C-葡萄糖,分析葡萄糖-C的矿化特征及其激发效应.结果表明,葡萄糖-C矿化率随着外源碳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葡萄糖-C向快库、慢库分配的比例也分别与碳添加量呈指数关系(R~2=0. 99,P 0. 05和R~2=0. 99,P 0. 05).在高添加量处理(3×MBC、5×MBC)中,葡萄糖的添加抑制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矿化,即表现出负激发效应;而在低添加量处理(0. 5×MBC、1×MBC)中,表现为正激发效应,60 d培养结束后累积激发效应分别为160. 0 mg·kg~(-1)和325. 1 mg·kg~(-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培养实验前期,累积激发效应主要受MBC、MBN和DOC的影响,而在后期主要β-葡糖苷酶、几丁质酶和铵态氮的影响.因此,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和激发效应与易利用态有机碳添加的碳负荷密切相关,并通过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调控土壤碳的矿化过程.本研究对于揭示稻田有机碳累积行为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33.
通过环境公平理论与海南省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市县在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与其所承受的环境成本的比值来衡量环境不公平情况.结果表明,海口市因为产业定位显示出较高的不公平指数,而三亚则因为旅游业定位显示出较低的环境不公平指数,但是三亚对于周边区域的产业拉动性不强,呈现不均衡的环境不公平指数分布.提出从实施空间管制、生态...  相似文献   
934.
在1302号工作面冒顶事故中死亡的那位工友的尸体被四名矿工用单架抬上了井。为了防止死者家属到矿上闹事,在矿领导的安排下,尸体被送进距矿五十里外的矿山医院太平室。  相似文献   
935.
冲击地压作为一种特殊的矿压显现形式,对抚顺矿业集团老虎台矿深部开采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该矿的实际生产中,地质条件是引发冲击地压发生的重要因素。鉴于微震监测系统是目前在煤矿井下监测冲击地压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段之一,本文利用波兰ARAM IS/MA微震监测系统对老虎台矿55002掘进工作面通过F7-1断层前后的微震特征信号进行连续观测,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研究此掘进面通过断层前后的微震特征,验证了一种典型的冲击地压发生时间前后的微震活动规律,并结合实际地质条件从位置上分析了微震事件与断层等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进而根据空间分析结果圈定了重点防治冲击地压区域,使老虎台矿在该工作面掘进生产中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顺利通过断层等地质构造异常区域,确保了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36.
吴春华  欧阳昆  陈玉红  张之旭 《环境化学》2011,30(11):1967-1969
采用高性能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MP-AES)同时测定环境水中Be、Cd、Ca、Co、Cr、Cu、Fe、Mn、Ni、Na、K、Mg、Pb、Zn、Ti、V等多种金属元素.各元素的线性相关系数均≥0.999,相对标准偏差在1%以内,检出限在0.2—9.3μg.L-1之间.采用GSBZ 5009—88和GSBZ 500...  相似文献   
937.
新疆雪豹种群密度监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4-2010年间,前后累计270多天,新疆雪豹研究小组在新疆北塔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天山东部和托木尔峰地区20多个地点(山谷),对雪豹(Uncia uncia)的痕迹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计完成150多条样线,总长度接近190 km,痕迹数平均为1~3个·km-1.记录到的痕迹有粪团、嗅痕(气味标记)、足迹链、刨痕(刨坑)、爪痕、卧迹、毛发、尿迹、血迹、剩余食物(动物尸体)和吼声等.通过痕迹学的分析,初步掌握雪豹的领域范围、分布规律和相对密度.之后开展了红外相机拍摄、雪豹食物资源普查、市场毛皮调查、贸易通道调查、杀戮案件搜集、民间问卷调查、非政府组织(NGO)社区服务与牧业冲突调研等工作.同期布设红外相机36台,约2094个照相日,计50 256 h,回收胶卷71个,回收清晰雪豹照片32张,平均拍摄率或"捕获率"(capture rate)达1.53%.确定在托木尔峰250 km2范围内有5~8只雪豹活动,密度为2.0~3.2只·(100 km2)-1.在比较分析各种监测结果的基础上,讨论了新疆雪豹种群密度不同监测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938.
为了评价农药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种群的生态风险,采用OECD标准滤纸法和人工土壤法测定了10种常用农药对蚯蚓(Eisenia foetida)的急性毒性效应。采用滤纸法,48h测定结果表明,4种氨基甲酸酯类(异丙威、甲萘威、速灭威和丁硫克百威)和2种有机磷类(毒死蜱和哒嗪硫磷)农药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其LC50值为3.50(2.77~4.44)~72.42(59.58~88.05)μg·cm-2)明显高于3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噻嗪酮、虫酰肼和呋喃虫酰肼)和吡蚜酮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其LC50值>629.1μg·cm-2)。采用人工土壤法,14d测定结果表明,上述4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其LC50值为59.61(55.13~64.44)~134.1(127.0~141.5)mg·kg-1)明显高于上述2种有机磷类农药和其他农药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其LC50值为193.0(180.1~206.8)~386.4(359.7~414.2)mg·kg-1)。上述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农药对蚯蚓的毒性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类型的不同农药品种对蚯蚓的毒性也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比其他类型的农药对蚯蚓具有更高的毒性。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本研究采用人工土壤法测定的所有农药对蚯蚓均为低毒级。  相似文献   
939.
21种杀菌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与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旨在为桑园及周围农田合理选择和使用农药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农业生产上常用的21种杀菌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风险评价.急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0%氟硅唑水乳剂、12.5%腈菌唑水乳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和70%嗯霉灵可湿性粉剂对家蚕的96 h-LC50值为46.5(41...  相似文献   
940.
重金属污染土壤及场地的植物修复技术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金属污染土壤及场地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植物修复技术以其成本低、不破坏土壤生态环境、无二次污染、易被公众接受等优点,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在植物修复技术的植物资源筛选、调控技术、修复植物产后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植物修复已经从实验室阶段走向了田间示范和推广应用阶段.现就近年来植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