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安全科学   124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533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61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为贯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国办发[2016]99号)和《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联节[2018]43号)要求,推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现予公告。附件: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  相似文献   
922.
为了解池塘养殖水产品体内的农药污染情况,以便为水产品质量评价及保障当地居民的饮食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长三角地区13个养殖池塘中5类(蟹类、鳖类、蚌类、虾类、鱼类)水产品体内9种有机磷农药(OPPs)、8种有机氯农药(OCPs)以及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SPs)进行了检测,并初步分析了其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水产品体内3类农药均有检出,但残留水平均不高,OPPs残留总量为未检出至299 ng·g-1(dw),三唑磷、伏杀硫磷、喹硫磷和毒死蜱较易在水产品体内蓄积;OCPs残留总量为16~82 ng·g-1(dw),主要污染物为六六六(HCHs),主要来自历史残留;SPs残留总量为44~89 ng·g-1(dw),主要污染物为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产品体内的农药污染可能与养殖池塘中的沉积物污染密切相关。5类水产品体内3类农药的总风险指数(HI)为0.0020~0.046,远小于1,因此,长三角地区由3类农药造成的健康风险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923.
采集滇池流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静态解吸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时间下溶入水相的COD量,探究不同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下DOC的流失特性,从而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滇池流域面源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类型土壤中DOC的溶出平衡时间为壤土>粘土>粘壤土,其中退耕区(粘壤土>粘土>壤土)、大棚(粘土>粘壤土=壤土)土壤不符合该规律,溶出平衡时间基本为1.5~2.5h;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DOC的溶出率为1.00%~2.75%,同一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类型土壤中DOC的溶出率存在一定差别,这是由于不同类型的土壤中砂粒、粉粒、粘粒的含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24.
以模拟酸性大红3R染料废水为对象,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温度、初始染料浓度、酵母粉浓度三因素为影响因子,以染料脱色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各因素对一株广谱型染料脱色菌株Enterobacter cloacae strain M3脱色效果的影响及各因素间交互作用,建立了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确定了菌株脱色酸性大红3R废水的优化条件。结果表明:回归方程极显著,拟合性好。最优脱色条件为温度36℃,染料浓度121.12 mg/L,酵母粉浓度1.99%,在此条件下,染料脱色率可达99.21%。经实验验证,实际值与模型预测值拟合良好,偏差仅为0.79%。  相似文献   
925.
为了探讨碱式硫酸铝对二氧化硫的吸收效果,对所需试剂硫酸铝和碳酸钙的适宜比例(碱度),以及碱式硫酸铝能稳定存在的铝量范围等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不同铝量和碱度的碱式硫酸铝对二氧化硫的吸收量以及pH值,并分析每种吸收液的饱和吸收量,最后将其与乙二胺/磷酸溶液的吸收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碱度为40%时,铝量要保持在70 g/L以下才能在加热时不产生沉淀,吸收过程pH由4.5左右一直下降到2.0左右保持稳定,饱和吸收时间控制在140~160 min为宜,较为理想的方案是铝量32 g/L,碱度35%。  相似文献   
926.
固定化小球藻与活性污泥的共生系统处理含锌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固定化小球藻与活性污泥的共生系统对含锌废水中Zn2+的去除效果,分析菌藻状态、初始Zn2+浓度、pH、固定化菌藻小球投加量和菌藻体积比等5个因素对固定化菌藻共生系统去除Zn2+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活性污泥、固定化小球藻和固定化菌藻对Zn2+的去除效果均优于悬浮小球藻,其中固定化菌藻对Zn2+的去除效果最好;废水中初始Zn2+浓度小于100 mg/L时,固定化菌藻系统对废水中Zn2+的去除率达到90.5%;固定化菌藻系统去除废水中Zn2+的最佳条件是:初始Zn2+浓度为80 mg/L,pH=7,固定化小球投加量为80 mL,菌藻体积比为1∶2。  相似文献   
927.
Cu-Mn-O制备条件对其催化燃烧甲苯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甲苯催化燃烧为模型反应,考察了Cu-Mn-O催化剂共沉淀制备方法中沉淀剂、滴加方式和焙烧温度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a2CO3为沉淀剂、反滴(金属离子溶液滴加到碱液)、500℃焙烧所制得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其甲苯完全燃烧(甲苯转化率98%以上)温度为220℃.多晶粉末衍射(XRD)和比表面积(BET)表征发现,在Cu1.5Mn1.5O4晶相中掺杂少量的CuO晶相可以有效地提高催化剂活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BET)越大,活性越高.  相似文献   
928.
几种金属氧化物TPS性能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侯相林  高荫本 《环境化学》1998,17(2):154-158
通过程度升温硫化研究了CuO,Fe2O3,SnO2,MnO2,CaO及ZnO等金属氧化物的脱硫性能,对各种金属氧化物的TPS曲线进行比较发现,其硫化温度及速度都不相同,氧化锰的硫化温度最低,从345K开始有较强的硫化氢吸收峰出现;氧化铜的硫化在373K左右进行;对氧化铁和氧化锌,硫化从473K开始,而氧化锡的硫化在650K左右发生;氧化钙的硫化发生在735K。粒度对TPS曲线有较明显的影响,粒度减  相似文献   
929.
生态工程在城市再生水回用及深度处理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存在侧重水质净化而缺乏系统思考的问题。为提升生态工程系统性,以邯郸市园博园清渠如许景点为案例,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设计:因地就势构建“山”,消纳场地弃渣并形成竖向落差;引入再生水缓解园区“水”资源不足;结合景观构建“田”与“湖”,发挥水质净化、水资源回用功能;利用植物构建“林”与“草”,发挥土壤保持功能;山水林田湖草相互融合形成多层次景观,实现景观服务、科研教育功能。水质监测结果及景点展示效果表明,出水水质达到设计目标、水质净化功能较理想,土壤保持、景观服务、科研教育功能在展览中有效呈现。实践证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生态工程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为工程设计提供新思路及方向。  相似文献   
930.
为跟踪各地落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实践进展,本文通过比较各地发布的相关实施意见文本,结合实地调研座谈,总结典型案例,分析发现:①由于各地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内涵的理解存在差异,关注的重点领域有所不同,部分地方突破了“七大体系”。②实践中,在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优化政府监管服务、规范市场化建设、协同推进区域共建共保、激活基层治理效能、增强科学精准治理能力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实践经验。③《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的“七大体系”推进程度不均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三大主体的力量结构失衡状态改善不明显,主要体现为“三多三少”,即政府责任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多,企业环境责任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少;关注规范第三方环境服务、落实“放管服”多,运用市场调节机制的案例少;社会治理以宣传活动和网格员机制多,践行绿色生活的全民行动体系成果少。为此,本文提出,加快建立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评价体系,针对环境治理薄弱环节,协调推进“七大体系”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