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4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56篇
综合类   236篇
基础理论   94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01.
介绍新型旋风-布袋复合除尘器的结构、气压控制原理和性能特点。针对新型除尘器内部气压控制系统具有严重时变、非线性的特点,传统的PID控制难以实现内部气压稳定达到良好的自适应除尘效果。采用模糊PID算法对除尘器内部气压进行控制。模糊PID算法控制具有快速性、稳定性高、鲁棒性高的特点,并且具有良好的动、静态特性,可实现针对不同粒径及浓度粉尘自适应进气量的控制。实现了新型除尘器内部气压的精确稳定控制,针对不同粒径及浓度粉尘高效去除,大大拓宽了新型除尘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02.
为研究水体紊动对泥沙释放污染物的影响,引入近似均匀紊流模拟装置,开展不同强度紊动作用下泥沙运动释放磷动态过程及基本规律的试验,研究表明:紊动扩散作用对泥沙解吸释放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紊动较弱时,泥沙尚未起动,床面泥沙颗粒吸附的磷元素解吸至孔隙水中,在垂向紊动扩散作用下输送至上覆水中,将使得上覆水中溶解态磷浓度增大;紊动作用较强时,泥沙逐渐悬扬至水体中,悬浮泥沙颗粒吸附的磷元素直接解吸至上覆水中,泥沙浓度越高,溶解态磷含量增长速率越大,达到平衡的时间越短.通过耦合紊流模型、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污染物对流扩散模型和Langmuir吸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紊动作用下泥沙释放磷的垂向一维数学模型,针对试验条件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平均相对误差低于10%,可为模拟天然水体中泥沙悬浮释放磷的时空演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3.
为了获得新型红外成像辐射仪套件(Visible Infrared Imager Radiometer Suite, VIIRS)传感器准确的云掩码数据,克服当前VIIRS云检测算法在中国区域存在的部分缺陷.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较为成熟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云掩码算法,结合VIIRS传感器的波段特性,提出了适合中国区域的云检测算法.针对1.38μm高(卷)云检测算法在高海拔区域存在的限制,本研究使用亮温进行辅助检测,降低因低水汽含量造成的误报;针对当前VIIRS M12-M13云检测阈值在我国存在误报的问题,对M12-M13差值云检测在我国适用范围和阈值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使用亮温辅助M12-M13进一步克服地表二项性反射造成的干扰.使用中国区域的两景数据进行应用分析表明:亮温辅助1.38um高(卷)云检测能够较好的抑制地表污染,亮温辅助M12-M13差值云检测比当前VIIRS M12-M13云检测能更好的抑制误报.通过人工解译,将检测结果和解译结果做了对比分析,实例数据检测精度均高于85%,能够满足当前云检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404.
应用微量热法结合常规分析方法,研究了桂林会仙湿地沼泽底泥和水稻田微生物在800 - 4 000 μg·g-1 Cu2+胁迫下的热代谢活性及Cu2+的固定/转化率。结果表明,在w(Cu2+)为800 μg·g-1条件下,水稻田和沼泽底泥土壤微生物对Cu2+的固定/转化率分别为44.93%和34.59%,但在w(Cu2+)为4 000 μg·g-1 时则分别是93.16%和85.13%;Cu2+对水稻田和沼泽底泥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2 043和2 325 μg·g-1;水稻田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低于沼泽底泥,在土壤及其微生物共同作用下Cu2+的固定/转化率随Cu2+浓度递增而升高;在相同条件下,水稻田和沼泽底泥土壤微生物的代谢速率在α = 0.05或α = 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湿地土壤用途发生改变后,土壤微生物在固定/转化Cu2+的作用上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05.
超滤法处理喷漆工段除油废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超滤法对喷漆工段除油废水进行了两段处理.第一段可把含油量几千ppm的废水处理至几十ppm,第二段可处理至10ppm以下。两段透过液都可作清洗水回用,从而实现闭路循环.  相似文献   
406.
从加速老化试验方法、胶接结构老化规律研究以及界面脱黏数值模拟3个方面回顾了过去对于胶接结构老化脱黏行为的相关研究。重点介绍了模拟老化的各类人工加速试验方法,常用的针对老化加速试验的寿命评估模型,以及胶接结构老化后材料性能退化的规律研究。还介绍了采用虚拟裂纹闭合技术(VCCT)、内聚力模型(CZM)以及渐近损伤方法(PDM)模拟结构脱黏行为的研究现状。最后,对胶接结构老化脱黏行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407.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研究结果表明,污染区土壤动物种类计有31类,蜱螨类和弹尾类为优势类群,其它29类为常见类群和希有类群;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随着污染影响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物数量变化主要由于优势类群的数量消长,土壤动物种类的减少则由于污染敏感种类的减少或消失。大型土壤动物蚯蚓和蜘蛛对重金属元素有强的富集能力,体现人的Cd,PhAs含量与土壤中Cd,Ph,As含量叶明显地正相关,而蜈蚣对重金属的富集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408.
GB 16423—2020《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将于2021年9月1日起实施,代替现行GB 16423—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本文将对标准修订的背景、意义及主要修订内容进行解读。GB 16423—2020《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以下简称《安全规程》)已于2020年10月发布,并将于2021年9月1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409.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结构模态参数辨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采用振动台环境试验数据,得到了以振动台台面与被测对象之间连接点为激励点,测点为响应点的被测结构频率响应函数,从而获得了结构的模态参数。以模态试验的结果作为衡量标准,验证了利用振动试验的力控数据进行模态分析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10.
高氟水的危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减少饮用水中含量过高的氟离子(F~-),基于介电泳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去除水体中F~-的方法,组装了介电泳装置,将介电泳技术和吸附法结合,增强了对F~-的去除效果。探讨了吸附剂种类、投加量和外加电压对于F~-去除效果的影响,并用SEM对电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对F~-具有最佳的吸附性能,其饱和吸附量为5.88 mg·g~(-1),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能够很好地描述羟基磷灰石对F~-的吸附热力学行为,说明吸附满足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羟基磷灰石投加量6 g·L~(-1),外加电压15 V),F~-去除率由单纯吸附法的67.02%提高到90.39%,达到了WHO饮用水水质标准,且无二次污染。SEM的表征结果表明,经过介电泳后,羟基磷灰石在电极上相互连接形成细长的线状结构。研究为减少高氟水中的氟离子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