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61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含铊黄铁矿冶炼废渣在自然淋滤过程中铊的迁移与释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重点研究了自然淋滤过程中广东某大型硫酸厂含铊黄铁矿冶炼废渣(沉灰渣)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Tl向周围环境的迁移释放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自然淋滤作用下,沉灰渣中Tl污染物的迁移释放能力很强;沉灰渣中Tl的赋存形态是控制其迁移释放能力大小的内在因素和首要因素,而淋滤液pH和沉灰渣矿物组成是控制沉灰渣中Tl迁移释放能力大小的外在因素和次要因素.不同结合形式的Tl在沉灰渣中的迁移释放能力明显不同,释放强弱顺序为:酸可交换方式吸附在废渣中的Tl>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Tl>硫化物和硅酸盐矿物结合态的Tl.   相似文献   
82.
通过对兰州市冬季不同高度大气气溶胶的监测数据的分析,得出不同高度气溶胶浓度分布,进而分析TSP和PM10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近20年气溶胶浓度变化。结果表明,高度16m和9m处的TSP浓度比高度625m处的TSP浓度高,高度50m处的PM10比9m和625m处的PM10浓度高;16m高度的TSP浓度与日最高气温呈正相关,9m高度的TSP浓度和日最低气压、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风速都呈负相关,625m高度的TSP浓度与平均本站气压和日最低本站气压都呈负相关。同时9m高度处PM10浓度与日最高气温呈正相关,625m高度处PM10浓度与平均气温呈正相关。近20年的对比分析表明,兰州城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冬防"举措对于改善市区空气污染状况很有成效。  相似文献   
83.
钛酸盐纳米管对水中氨氮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P25和Na OH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钛酸盐纳米管(TNTs),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对材料的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其对水中氨氮的静态吸附实验,考察TNTs对水中氨氮的吸附特性及规律.结果表明碱浓度为10mol·L-1时,可以获得管长约120 nm,管径约为8 nm的钛酸盐纳米管,其对氨氮的平衡吸附量达到10. 67 mg·g-1. p H值介于3~8时,TNTs能有效地吸附水中的氨氮.吸附过程在1 h基本达到平衡,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方程拟合结果发现,TNTs对氨氮的吸附过程由表面吸附和颗粒内扩散共同控制. Temkin方程能较好地描述TNTs对氨氮的吸附行为.热力学实验表明钛酸盐纳米管对氨氮的吸附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共存阴阳离子对氨氮的吸附具有抑制作用,分别表现为SO_4~(2-) Cl~- H_2PO_4~-、K~+ Na~+ Ca~(2+).再生的钛酸盐纳米管对氨氮循环吸附5次仍有88. 64%的吸附效果.红外光谱(FT-IR)研究表明钛酸盐纳米管对氨氮的吸附机制是TNTs层间的Na~+与溶液中的NH_4~+之间发生离子交换.钛酸盐纳米管的优良循环使用性能和大吸附容量使得其能有效地去除水中氨氮.  相似文献   
84.
<正> 每年在英格兰及威尔士产生的干的污水污泥达1.24×10~6吨,其中约45%用于农业;而来自工业区的污泥常含大量重金属。由于在田地上施用被金属污染了的污泥,土壤中金属的含量极度增加,可能会有害于植物和(或)动物的生长。铜、铬、铜、铅、钼、镍和锌是主要考虑的金属,它们在污泥中的含量常大大高于土壤中的含量。除镉和锌外,用阴极层电弧发射光谱法可满意地测定磨细和灼烧过的污泥中的所有这些元素。镉和锌这两种元素的谱线很弱,灵敏度也很低。  相似文献   
85.
宇宙线成因的短寿命核素7Be在土粒中与有机质及铁-锰氧化物相结合;在表土层中随深度呈对数递降,显示出7Be具土壤季节性侵蚀与湖泊沉积作用耦合关系的良好示踪价值。红枫湖沉积物中绝大部分137Cs处于固定态,揭示了其计年时标的可靠性;沉积物中1975年137Cs次级蓄积峰的存在,增加了其计年价值。沉积物中210Pb-210Po的再迁移性受铁-锰界面循环的控制,并可能影响210Pbex计年。  相似文献   
86.
向长生  张彭义  卢少勇  王泰  桂萌 《生态环境》2007,16(5):1368-1371
人工湿地中集污染物吸收效果好、生境改善、观赏性好和经济性好于一体的植物筛选将支持湿地的长效低耗运行。报道了以观赏性和经济性植物马蹄莲(Zantedeschia aethiopica)为主要植物的人工湿地中试床(5 m×1 m×1.1 m)处理低浓度农村污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6,10和20 cm.d-1的条件下,该系统对CODCr(化学需氧量)、TN(总氮)、硝氮、氨氮和TP(总磷)的去除率分别大于56.4%、71.4%、71.4%、49.6%和56.6%。同处旺盛生长期(8月)而温度相近时,低水力负荷(6 cm.d-1)组的硝氮、氨氮和TP的去除率高;高水力负荷(20 cm.d-1)组的TN去除率高,进水TN中的有机氮占的比例比低水力负荷(6 cm.d-1)的高10%。马蹄莲人工湿地系统在休眠期(6月和7月)和在旺盛生长期相比,由于温度高而具有高的CODCr和N去除率,由于枯枝落叶的腐烂溶出以及进水负荷高而具有低的TP去除率。研究结果可为人工湿地等生态系统中选择植物时参考。  相似文献   
87.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9.0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以及由此引起的131I和137Cs在全球大气环流传输已引起了重视.理论上也对这种输送路径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2011年3月17日—4月28日在贵阳观风山对气溶胶中天然核素(210Pb、7Be)和人为核素(131I、137Cs)近地面空气浓度逐周采样的系统对比观测,并结合该时段贵阳离地面500m高度逐周315h的气团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福岛核泄漏污染物通过两条显著的途径输送到贵阳地区.第一条是首波核污染通过全球大气环流传输,由西向东,几乎环绕地球一周,历经约10d至两周,最终在3月24日—31日从我国的西北地区入侵抵至贵阳;第二条途径则是福岛地区上空的核污染气团受东北天气系统的挤压南移并在低纬度地区再次先后受到东北和东南气流的影响,于4月7日—14日抵达贵阳.核污染的第一条输送路径是全球尺度,第二条是东亚区域尺度.  相似文献   
88.
利用山东省1997-2008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耕地建设占用与经济增长之间脱耦的时间过程和原因。结论认为:1997-2008年间,山东省耕地面积经历了由上升到下降的变化过程,2004年是增减的拐点。2004-2008年间,建设占用成为山东省耕地流失的主要驱动因子。2001-2004年与2005-2008年,山东省耕地建设占用与经济增长均表明发生了明显的脱耦现象,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山东省经济增长逐渐摆脱了对耕地资源的依赖。相对1997-2000年,2001-2004年间山东省经济增长对耕地资源占用的压力呈减轻趋势,属于相对脱耦;与2001-2004年相比,2005-2008年间山东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成为绝对脱耦型。2005-2008年间,山东省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耦主要得益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继续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策略,可能并不会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基于Landsat 7的武汉市热岛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使得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城市作为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为剧烈的部分,具有独特的区域环境,其中城市内部温度显著高于周边郊区的热岛效应是一个突出的城市环境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和研究。武汉市是长江中游特大城市,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但对其研究很少。利用Landsat TM6波段数据,生成武汉市城市亮温场,分析了武汉市热场的分布、大小,利用亮温场均值、方差和相对温度评价城市热岛强度,并对城市热场的范围及强度变化与城市发展规模及方向进行了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0.
通过砂柱的水敏感性试验,以二价汞离子(Hg2+)和苯酚(C6H5OH)为例,研究了水敏感性过程中微粒释放对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迁移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一NaCl溶液淋滤Hg2+污染的砂柱,Hg2+去除率为31.68%,换蒸馏水置换NaCl溶液发生微粒释放,此过程流出Hg2+占总量的67.55%,仅有0.78%的Hg2+残留在砂柱中;同样,在苯酚的去除试验中,上述去除率分别为55.71%和43.43%,残留率为0.86%,即在水力作用和水敏性的共同作用下,砂柱中的Hg2+和苯酚几乎可以被全部去除.单纯的水力作用对两种污染物的去除率差别较大,原因是砂柱中微粒表面带有负电荷,使得带正电的Hg2+被吸附,从而大量滞留于砂柱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