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72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87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采用静态箱和激光甲烷检测仪等设备开展了50组地表甲烷通量测试,分析了不同龄期垃圾堆体上部土质覆盖层的甲烷氧化能力,并修正了评估现场土质覆盖层甲烷氧化速率和甲烷氧化率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80%测试点的地表甲烷通量低于澳大利亚CFI(澳洲碳农业倡议)规定限值60g/(m2·d),导气竖井附近20m范围内存在甲烷通量超过CFI规定的排放热点.填埋龄期3~7a堆体的地表甲烷通量从1.13g/(m2·d)下降到0.53g/(m2·d),7~10a的地表甲烷通量基本保持稳定.甲烷氧化速率和覆盖层底部甲烷通量具有正相关性,现场测得的土质覆盖层最高甲烷氧化速率为63.30g/(m2·d),对应的底部甲烷通量为75.95g/(m2·d).每一龄期堆体上部黄土覆盖层的平均甲烷氧化率均超过90%.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研究严酷海洋大气环境下,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腐蚀老化规律.方法 通过实海大气环境试验,分析了南海岛礁大气环境下,复合材料暴露不同周期后的腐蚀形貌特征以及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建立了腐蚀老化性能预测灰色模型GM(1,1),并与青岛、厦门和三亚等典型海洋大气环境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随暴露时间的增长,南海岛礁大气环境下的复合材料发生严重的纤维裸露,其弯曲强度呈下降趋势,基于弯曲强度建立的灰色模型GM(1,1)精度达到1级;与其他典型海洋大气环境相比,随着纬度的降低,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呈下降趋势.结论 灰色模型GM(1,1)对复合材料在岛礁等严酷海洋大气环境下的腐蚀老化性能预测精度较高.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最主要环境因素为辐照,其次为相对湿度和温度.  相似文献   
113.
目的研究40Cr钢在实际海水中的冲刷腐蚀性能。方法采用自制旋转冲刷实验装置,模拟实际海洋环境对40Cr钢进行实验。试验介质为含有质量分数为0.15%、0.3%、1%石英砂(300目左右)的青岛海域天然海水,冲刷流速分别为1、3、5 m/s。用交流阻抗谱和极化曲线测试检测其冲刷腐蚀性能,采用失重法测量冲刷腐蚀速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貌,用XRD、EDS技术检测腐蚀产物成分。结果当流速一定,石英砂的质量分数为0.3%时,腐蚀速率最小,交流阻抗谱和极化曲线结合分析显示,此时最耐腐蚀,腐蚀产物成分为FeO(OH)。当含砂量一定时,随着流速的增加,试样腐蚀速率快速增加,耐蚀性逐渐下降,腐蚀产物主要成分为Fe O(OH)。结论流速对40Cr的冲刷腐蚀速率影响较大,而含砂量对冲刷腐蚀速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4.
多元观测资料融合应用的灰霾天气关键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临安作为区域大气本底站的优势和杭州大气复合污染综合观测设施,再融合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及气象观测数据,从不同层面研究了灰霾天气形成的主导因素.通过浙江省灰霾日数空间分布与同时期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System (DMSP)/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 (OLS)卫星遥感得到的夜间灯光分布对比以及1960-2009年间杭州和浙江省年平均灰疆日数演变过程,从空间和年代际变化两个角度论证了当前不科学的社会发展是造成灰霾天气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通过杭州和临安本底站实际观测对比发现,对灰霾天气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是细粒子,关键排放因子不是尘粒等气溶胶,而是黑碳、NO2、SO2等.脱硫减排可以使霾污染有所减缓,但由汽车尾气等排放的含氮前体物对霾污染的贡献却越显突出.气象条件是灰霾天气形成的外部控制因素.在各种天气形势中,由于高压控制下下沉气流明显、大气相对稳定,出现灰霾天气的概率最高,达64.5%.除天气形势、大气稳定度外,风速、气温、湿度、气压、降水、变温等地面气象因子及前1日PM10浓度对污染物浓度皆有一定影响,其中降水、湿度、风速与污染物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最显著,是灰霾天气形成的关键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15.
河北省衡水中学将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没有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升学率反而得到大幅提升.2010年高考,该校升学率以绝对优势名列全省第一,蝉联全省11连冠.刘长佳以636分的优异成绩夺得河北省文科"状元",王若平、罗谦以629分的优异成绩双双夺得河北省文科"榜眼",贺义丹以625分的优异成绩夺得河北省...  相似文献   
116.
117.
上海青紫泥土壤氮素淋溶及其对水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农田氮素淋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淋失研究有多种方法,利用渗漏池,在上海青浦农田水利试验站进行青紫泥土壤氮素的淋溶模拟试验,以探讨不同水肥管理方式下的淹水稻田中,氮素的迁移,转化机制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淹水稻田中氮素淋失的基本形态为硝态氮(NO3^-,N),在下渗水流的驱动下,NH4+-N也能渗漏到一定的深度,对地下水环境形成威胁,但不如NO3-N显著;不同处理的剖面中NO3--N和NH4+-N浓度均表现出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每次施肥后,不同处理剖面中的NO3_N浓度均表现为短期内迅速上升,后期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NH4+-N浓度与NO3--N的消长规律相似,但表现出峰值超前且变幅远大于NO3--N浓度的特征;氮素的淋失主要发生在当年的6-8月份之间,此期与降雨高频期的重叠加剧了对水环境的污染,采用节水节肥的管理模式,不仅能保护产量,还能减少灌溉量,大大降低施用氮肥对地下水污染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8.
陈轲超  刘艳  刘峻通  董艳  任爽 《安全》2023,(2):43-49
为探讨4种风险评估方法在汽车修理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风险评估的适用性,采用综合指数法、接触比值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MES模型)及国际采矿和金属委员会(ICMM)定量法等4种方法,分别对3家汽车修理厂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研究3家汽车修理厂的主要工艺、主要岗位及其所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即噪声、苯、甲苯和乙苯。经调查3家汽车修理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均在职业接触限值以内。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主要表现为接触比值法<综合指数法≤MES模型相似文献   
119.
我国填埋场设计阶段,渗滤液产量计算结果往往偏小.参照山谷型填埋场,建立了一个长400 m,宽500 m的水量平衡计算模型,模型中垃圾体高50 m,分5个填埋阶段,每阶段填高10 m,用时2 a,共填埋10 a.利用该模型,分阶段计算填埋垃圾初始含水率对渗滤液来源组成和总产量的影响.渗滤液总产量由降雨入渗量和垃圾自身渗滤液产量组成,初始含水率越高,垃圾自身渗滤液产量和渗滤液总产量越大,垃圾自身渗滤液产量所占渗滤液总产量的比例也越高.当填埋垃圾初始含水率分别为27%、40%、50%和60%时,日平均渗滤液总产量分别为272、583、823和1 063 m3.d-1,垃圾自身渗滤液产量分别为-144、168、408和647 m3.d-1.垃圾初始含水率高于50%时,自身渗滤液产量占渗滤液总产量的比例超过50%,成为渗滤液总产量的主要部分.目前中国规范中采用的渗滤液产量计算方法,未考虑垃圾自身渗滤液产量,当填埋垃圾初始含水率较高时,计算结果偏小.基于上述水量平衡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了包括垃圾自身渗滤液产量的修正计算公式,并通过2个大型中国南方填埋场的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0.
中国南北过渡带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及动态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地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带,对生态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山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以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秦巴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CA-Markov模型与InVEST模型模拟和预测(2000—2040年)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秦巴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运用热点分析(Getis-Ord Gi*)探讨秦巴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2000—204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主要是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2)2000—2020年,碳储量增加1.12×107 t;2020—2040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碳储量损失剧烈,减少50.24×107 t;生态保护情景下,碳损失幅度明显变弱,减少29.52×107 t,说明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能够有效控制碳储量减少。(3)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与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呈现显著的一致性,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决定了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质量和空间分布格局。(4)随着海拔抬升,碳储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着坡度升高,碳储量呈现出“W”型变化趋势。(5)热点分析结果显示,2000—2020年间,碳储量热点区和冷点区零散分布在研究区内;2040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碳储量冷热点分布范围有逐渐变大的趋势;2040年生态保护情景较2020年,秦巴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冷热点分布范围整体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