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5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滨水景观生态理念的更新,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作用越发明显,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生态保护变得格外迫切。本文通过介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原则,以生态保护理念为引导,分析城市滨水景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城市滨水景观生态保护策略,旨在为未来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保护提供新视角与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52.
耕作土壤中钒的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改进的BCR法对不同类型、不同粒径耕作土壤中重金属钒(V)的含量及化学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壤中V达到264.9mg/kg,对环境及生物安全具有潜在风险;褐土和黑钙土中V含量相对较低,且褐土中V具有明显的粒级效应,即细颗粒中V含量较高。土壤中V(Ⅳ)占比明显高于V(Ⅴ),V主要以残渣态存在,但环境条件改变时,V(Ⅳ)易氧化为毒性更高的V(Ⅴ),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能转化为弱酸提取态,导致生物有效性增强,对环境构成潜在威胁。因此,针对耕作土壤应加强V的重金属环境风险评价和监控。  相似文献   
153.
黑龙江省水稻初霜冻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黑龙江省水稻的生长发育期,以全省77个台站1961-2009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霜冻历史灾情数据、社会经济资料、地理信息数据及作物生育期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灾害风险评估数学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初霜冻灾害的灾情特征,并根据霜冻灾害的形成机制,分别计算水稻生育期初霜冻发生概率及偏早初霜冻发生概率,进而确定了致灾因子,对致灾因子危险性进行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水稻初霜冻灾害发生的概率随纬度的增加大致呈增大的分布形势,大兴安岭、孙吴、逊克、嘉荫、伊春、嫩江、克山、拜泉、海伦等市县为高危险区,黑河大部、齐齐哈尔东部、绥化北部、尚志、穆棱、富锦为次高危险区,松嫩平原南部、三江平原大部、牡丹江南部为次低及低危险区。  相似文献   
154.
为了寻找编制复杂事件事故树时中间事件的展开方式,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剖析事故原因,发现事故的发生均是事故致因理论中"人-机-环"三因素作用导致的。基于此,根据系统分割准则和事故致因理论,研究了一种事故树基本展开型式,提出事故树编制时的"二分法"原则,建立了通用的事故树简易展开模型。利用模型将事故的"人-机-环"三因素分析方法应用于高处坠落这一事件的事故树分析中,确定了高处坠落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编制出包含7个中间事件和11个基本事件的高处坠落事故树。研究表明,模型可有效实现复杂事件事故树的编制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论将传统的"因素分析"从定性向半定量方向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55.
为了综合评估区域风险可接受性,深度挖掘潜在风险,优化风险决策,从死亡及受伤风险2方面研究了化工行业的死亡及受伤风险可接受标准(以下简称“双标准”),提出基于“双标准”的新型区域定量风险评估模型。以1 000 m3柴油罐池火灾事故为对象,通过池火事故后果模型、概率模型及可接受风险模型的创新性使用,对其在油罐区域定量风险评估中的初步运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装置在池火事故下的个人死亡风险和社会受伤风险未能达到标准要求,综合评估结果为风险不可接受;“双标准”综合评估法在区域定量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和一定参考价值 。  相似文献   
156.
正8 月7日,省安监局局长杨凯冒雨到吉煤集团辽源矿业公司龙家堡煤矿进行调研检查。调研组一行5人,首先来到龙家堡煤矿调度指挥中心,查询了安全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和冲击地压监测系统的运行状况,仔细询问了井下作业人数和作业地点瓦斯浓度情况,查看了带班矿长的行走路线,并听取了吉煤集团的工作汇报。杨凯对吉煤集团及辽源矿业公司在瓦斯治理和冲击地压防治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下步的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将安全生产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个岗位的作业人员,落实责任,常抓不懈;二是加强当前汛期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严格执行井上、井  相似文献   
157.
以湖南皂市水库移民为研究对象,在对移民年龄阶段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系统的水库移民福利评价体系,利用模糊评价方法测度不同年龄阶段移民的福利变化差异。研究发现:(1)水库移民安置对不同年龄阶段移民的福利影响差异明显。64岁以上移民的福利水平下降了26.71%,45—54岁移民的福利水平下降了19.45%,35岁以下移民的福利水平下降了12.32%。(2)不同年龄阶段移民的功能性活动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不同。移民的居住、生产条件有所改善,社会保障、社会参与水平均下降,经济状况和社会交往功能在不同年龄阶段移民间的变化方向不同。研究结论认为,政府应提高安置过程中移民的社会参与水平,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移民的需求制定细致多样的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158.
以北京市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格栅间、曝气池、污泥浓缩池和污泥脱水间为对象,研究不同功能区的空气微生物浓度、粒径分布及微生物组成.结果表明:(1)该污水处理厂4个功能区空气异养细菌浓度平均值为3.3×104cfu/m3,范围为1.0×102~4.3×105cfu/m3;真菌浓度平均值为6.1×103cfu/m3,范围为7.5×10~7.6×104cfu/m3.异养细菌和真菌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尤以曝气池上空最高,其次是污泥脱水间,浓度最低的区域为格栅间和污泥浓缩池.各功能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养细菌和真菌污染.(2)该污水处理厂不同功能区逸散出的异养细菌分布比例最高的为第2~5级,真菌主要分布在第3~5级.4个功能区空气中粒径为2.10~4.70μm(第3、4级)的异养细菌和真菌粒子分别占到了总数的37%~40%和46%~56%,而粒径为0.65~2.10μm(第5、6级)的异养细菌和真菌粒子则分别占到了总数的30%~33%和31%~37%,说明该污水处理厂不同功能区内的空气微生物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可能对人呼吸道构成感染威胁.(3)假单孢菌(Pseudomonas)为该污水处理厂不同功能区均检出的优势异养细菌,而优势真菌种属为毛霉(Mucor)和曲霉(Aspergillus).  相似文献   
159.
以聚乙烯醇为包埋载体,饱和硼酸为交联剂,制作了玉米芯为内聚缓释碳源的固定化硫酸盐还原菌污泥颗粒。通过厌氧批实验研究了在模拟酸性矿山废水(AMD)条件下玉米芯含量、初始SO2-4和Mn2+负荷以及p H对固定化颗粒代谢特性的影响,初步分析了固定化颗粒处理AMD的机理及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玉米芯在微生物作用下快速水解并产生有机物累积后,固定化颗粒才能迅速还原SO2-4,且玉米芯含量≤5%时硫酸盐还原率与玉米芯含量成正相关,玉米芯的水解会略微降低体系的p H;初始SO2-4浓度通过改变体系中COD/SO2-4和颗粒内外的浓度差影响固定化颗粒的代谢过程,而对玉米芯水解的影响不显著。初始p H为2~6和Mn2+浓度≤55 mg/L时对固定化颗粒活性抑制作用不明显,初始p H越低越利于玉米芯的水解和颗粒形成良好的孔隙结构;颗粒对Mn2+的去除机理是一种不依赖微生物活性的快速化学吸附作用,可用伪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吸附过程(R2=0.995)。  相似文献   
160.
认知和应对漂流旅游事故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夏季旅游市场健康发展。采用质性分析、空间分析以及事故致因模型等方法,以2005—2022年中国发生的55例漂流旅游事故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1)漂流旅游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漂流游客与一线员工的不安全动作以及物的不安全状态,间接原因是漂流游客和一线员工的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不高、安全习惯不佳,根本原因是漂流景区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根源原因是漂流景区安全生产理念缺失;(2)伤亡人数与漂流旅游事故致因密切相关,其中因突遭强降雨和洪水致死的人数最多,而因景区管理不当导致的事故最多,但致死人数较低;(3)不同地区发生的漂流旅游事故类型存在差异,其中因气象环境恶劣导致的自然环境类特大事故主要发生在华南和西南地区,景区运营管理类事故主要发生在华中和华东地区;(4)大部分漂流游客因暴雨、山洪、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的安全隐患而致伤致死,但根本原因是漂流安全生产观念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