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135篇
基础理论   78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贫困问题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如果贫困问题处理得好,则国家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否则,国家可能会因为贫困问题而走向衰败,甚至是灭亡;基于此,重视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受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民族地区已经成为我国贫困的重灾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本文在剖析财政金融政策反贫困理论基础上,以我国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地区的18个地级市1999-2012年的数据为例,实证民族地区财政金融政策的反贫困效应。理论分析表明:民族地区财政金融政策的反贫困效应,是通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的联动作用于民族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拉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进而减少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来实现的。在财政政策方面,国家重点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财政支出等方面着手,在金融政策方面,国家重点从利率政策着手,在财政金融政策联动方面,国家尤为重视两种政策不同功能的有机结合,竭力促进民族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在确保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逐步减少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民族地区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联动效应的系数均为负且显著,说明民族地区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联动效应的发挥对于民族地区贫困状况的缓解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通过比较民族地区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联动效应的系数大小还发现,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的实施对民族地区贫困状况的影响高于金融政策,且民族地区在反贫困过程中所实施的财政政策对金融政策具有干预作用。基于此,要切实有效地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需要在完善当前国家针对民族地区反贫困的财政金融政策基础上,与时俱进,出台更具针对性的财政金融政策,重视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导向性、激励性,也要重视财政金融政策联动所带来的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252.
工业文明能够自行解决环境问题的假设,不过是人造的幻觉,而真实的是实实在在发生的环境灾难。失道缺德妄为,正是环境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单向依赖物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逐渐使人类心灵硬化、身体退化、环境恶化、文脉枯化。  相似文献   
253.
加勒比松幼林基肥试验结果表明,施基肥后1~3a肥效显著,以第2a的肥效最大,树高、地径比不施基肥的分别增加 56%~94%和 29%~60%; 6 a后肥效下降,但施基肥的树高、胸径、材积仍比不施基肥的有所增长。基肥对树高的效应大于对径粗的效应。氮、磷、钾配合施用的效果最佳,但当氮、磷、钾相同配比(N_(30)P_(30)K_(30))时,则有特殊的低效应。在施氮、磷、钾全肥时,前期配施氮对加勒比松生长有利,而磷、钾的肥效较持久。氮、磷、钾无机肥配施滤泥在2a内无增产效果,3a后方显肥效。6a树龄时,氮、磷、钾配施滤泥与单施无机肥相比,胸径、材积分别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254.
稀土对沙田柚叶片营养和果实品质与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结果表明,适量施用稀土可提高沙田柚树体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促进养分平衡,从而可提高沙田柚座果率和产量,而且对柚果还有增糖降酸的效果。因此,适时适量施用稀土对提高沙田柚产量和品质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55.
花生施用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施用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石膏和粉煤灰)对花生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广东浅海沉积砖红壤上,施用脱硫副产物对盆栽花生出苗、根系及其营养生长、花生花针生长发育等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程度与脱硫副产物施用量有关。但在添加1%、5%、10%的脱硫副产物条件下,花生根瘤数量及质量均比不施脱硫副产物的处理有成倍地增加,若添加量达到20%则会对根瘤生长繁殖产生明显的抑制。施用脱硫副产物提高了花生的产量,在施用量达到土壤质量1%的条件下,花生获得最高产量,且根瘤生长繁殖受到促进,故该施用量是该实验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256.
报导了金柚专用肥的中试示范及其效果。示范试验的调查结果表明,在金柚花芽分化期施用金柚专用肥的壮梢促花肥有明显促进柚树花芽分化、保花保果、提高产量的作用,在稳果壮果期施用金柚专用肥的稳果壮果肥可使柚果品质明显提高,从而提高果园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57.
龙江河流域水环境突发事件智能监控预警系统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调研分析广西龙江河流域内工业企业发展情况、重点污染源排污特征及流域污染监控现状,探索该河流域水环境突发事件智能化监控预警系统构建的思路。提出以水质常规五参数、有机物指标、富营养化指标、特征性指标、生物指标等为重点监控因子,根据全流域监控与分片监控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河流水质自动站基础上增加建设2座水质自动站。同时,结合龙江河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出运用新一代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化监控预警系统,实现立体感知、多维数据融合、数据高速传输、信息实时发布、超标预警、可视化展示、应急决策指挥等功能。  相似文献   
258.
为有效开展造礁石珊瑚的保护与珊瑚礁的修复,需要探明其适生空间分布格局和适生环境条件.采用最大熵模型方法,结合空间分析技术首次对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造礁石珊瑚潜在适生区进行了模拟预测,并定量评估了珊瑚分布与多元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沿岸造礁石珊瑚的分布主要受到降水、海温等环境变量的影响,最适宜的环境区间...  相似文献   
259.
为了全面揭示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蓄水上游长沙段的水环境参数变化规律,选取判断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COD_(Mn)、氨氮、总磷3个参数作为分析对象。选取湘江特大桥前端至三叉矶大桥后端各断面水体为研究对象,对长沙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营养状况进行蓄水前后对比分析。根据总体数据分析,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含量随着湘江上游往下游逐级上升,总磷含量的变化则呈现为上下游高,中游低的趋势。蓄水后水质较蓄水前水质有所改善,部分检测断面对应营养状态等级从"中营养"降为了"贫营养"。  相似文献   
260.
改性生物炭对小白菜生长和磷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地区蔬菜地土壤磷极易被固定,磷的生物有效性极低。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磷的生物有效性,促进植物磷素吸收和生长。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5个改性生物炭施用水平:F0(0)、F1(2 250kg·hm~(-2))、F2(4 500 kg·hm~(-2))、F3(6 750 kg·hm~(-2))、F4(11 250 kg·hm~(-2)),研究改性生物炭对小白菜生长和磷素吸收的影响,以期为改性生物炭在蔬菜保质保量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施用改性生物炭处理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为3.28%~17.98%,仅F4(11 250kg·hm~(-2))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F=4.28,P=0.028);改性生物炭可以提高小白菜产量,提高幅度为6.92%~32.04%;改性生物炭的施用可以降低硝酸盐含量,与对照相比,F2(4 500 kg·hm~(-2))和F3(6 750 kg·hm~(-2))处理小白菜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分别降低幅度14.86%和9.92%;改性生物炭的施用可以提高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小白菜的吸磷量,其中F3(6 750 kg·hm~(-2))和F4(11 250 kg·hm~(-2))处理提高幅度最大,且与对照差异显著(F=11.71,P=0.001)。总体而言,改性生物炭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改善蔬菜品质,提高蔬菜对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