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渭河谷地的气候干暖化与未来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延军平 《环境科学》1999,20(2):85-87
根据渭河谷地代表测站32a气象实测资料,应用线性回归与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区冬春变暖、秋春变干的干暖特征,即5城市平均年增温0.0064℃,年均减少降水0.1248mm;气候干暖化,尤其以冬春季增温明显,春秋季变干显著,预测该地区未来5a的气候仍以士暖化为特点,预计到2001a可能增温0.2℃,年降水减少30mm。  相似文献   
32.
基于1960~2017年秦岭-淮河196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温、最低温、相对湿度数据,以表观温度指数为基础,采用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SMD)及专用气象要素空间插值软件ANUSPLIN,对秦岭-淮河南北高温高湿天气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利用小波相干方法探讨该区高温高湿天气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多时间尺度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 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及2010年为时间节点,秦岭-淮河以北及秦巴山区高温高湿天气日数呈“下降-缓慢上升-快速上升”阶段性变化特征,秦岭-淮河以南及淮河平原呈“下降-缓慢上升-下降”趋势;(2) 秦岭-淮河南北高温高湿天气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影响范围向北扩大;(3)赤道东太平洋东部地区海温异常对秦岭-淮河南北各区高温高湿天气的影响比西部地区更显著且长时间周期尺度比短时间周期尺度更稳定。  相似文献   
33.
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一个复杂的区域系统,区域系统的协调性与综合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某地区的发展水平,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陕西省位于西部前沿,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重要省份.选择区域子系统的组成要素并确定各要素的评价标准,根据集对分析的思想得到各子系统所处的状态,按照空间概念计算区域系统内各市的协调性和综合水平.结果表明:①陕西省大部分区域协调性在中等水平以上;②陕西省各市综合水平值普遍偏低;③陕西省各市综合水平与经济水平(以人均GDP衡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可为陕西省不同城市采取相应策略促进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4.
基于ENSO发展过程的中国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9年中国地面降水月值格点数据,结合趋势分析、合成分析及T检验等气候诊断方法,对中国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不同类型ENSO事件对应夏季降水规律。结果表明:20世纪60—90年代末,长江、淮河夏季降水波动增加,海河降水持续下降,符合“南涝北旱”空间特征;21世纪后,除淮河夏季降水下降之外,其他流域降水均呈增加趋势;对于不同ENSO发展类型而言,以厄尔尼诺为主导的事件,副高脊线西伸增强,中国夏季多雨区集中在江淮地区,由南向北呈现“中间涝,南北旱”的空间格局;以拉尼娜为主导的事件中,副高脊线东移、控制面积缩小,中国夏季降水在胡焕庸线两侧、华南降水明显偏少;对于两种转换型事件而言,当前冬发生厄尔尼诺、夏季转为拉尼娜时,副高西伸且面积扩大,中国夏季降水偏多;反之,副高东移且面积缩小,中国夏季降水整体偏少。  相似文献   
35.
基于安徽省14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逐月降水数据,采用克里金空间插值法、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OF)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对安徽省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安徽省旱灾的发生趋势进行判断。结果表明:(1)近53年安徽省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但目前处于下降趋势;(2)在空间上降水量自南向北逐渐减小,根据EOF分析,安徽省降水的空间分布表现为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之间降水反向变化的特征,淮河以北地区与其余地区降水反向变化的特征,皖西大别山区和安徽北部降水偏多,其余地区降水偏少的特征;(3)安徽省的重大干旱符合可公度特征并存在时间对称性规律,计算得出2016年左右安徽省可能发生严重干旱,随机概率为61.1%。该研究对安徽省未来农业及经济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基于东南沿海地区46个气象站点逐年实测降水数据,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法、Z指数法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1960~2012年东南沿海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可公度、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等灾害时间对称性方法,对重涝灾害未来趋势进行判断。结果表明:1)1960~2012年东南沿海地区降水整体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1.91mm/a;2)在空间变化上,降水量高值区域,降水呈现下降趋势,而降水量低值区域,降水则呈现上升趋势;降水呈下降趋势的区域集中在降水高值区,由南向北降水呈下降趋势站点逐渐减少,区域洪涝灾害风险逐渐增大;3)东南沿海旱涝变化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20世纪60~70年代整体偏旱,80~90年代涝灾逐年增多,2000年后旱涝灾害频发,形成"重旱-重涝并重"的格局;4)东南沿海地区重涝时间序列具有明显的时间对称结构,经可公度、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三种方法综合判断,2016年重涝信号较强,有可能发生较严重的涝灾,需要相关部门予以重视,完善区域自然灾害防御应急体系。  相似文献   
37.
陕西省农作物病虫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俊香  延军平 《灾害学》2001,16(2):27-30
分析了陕西省降水、气温变化以及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太阳黑子活动与农作物病虫害的关系,认为:陕西省农作物病虫害与气温变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候条件是病虫害发生或流行的主要控制因子;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以及太阳黑子活动与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或流行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8.
延军平 《灾害学》1995,10(1):69-73
本文根据中国及全球淡水日趋紧张的事实,提出了贫水化的概念。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贫水化的一般对策,对增加人们的水荒意识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9.
嘉陵江流域降水变化及旱涝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嘉陵江流域1961-2012 年的气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嘉陵江流域降水量时空变化和旱涝灾害特征。结果表明:近52 a 来全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以13.69 mm/10 a 的速率减少,并在1984 年发生突变,随后降水量明显减少;从区域分析看,受季风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近52 a 来,除达县和沙坪坝两个站点降水量呈微弱增加外,其余地区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略阳-广元-绵阳一带降水量减少速率最高。嘉陵江流域20 世纪60 年代偏涝,涝灾发生频率高;70 至80 年代旱涝灾害交替出现,整体偏涝;90 年代以来,该流域旱灾发生频率与程度均高于涝灾,整体偏旱;该流域由涝灾向旱灾转化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40.
针对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的世界难题,在可公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时间对称性观点;进而对陕西及可能影响到陕西的部分全国重大自然灾害进行了趋势研究。研究认为,2010年、2012年、2013年及2019年,陕西及邻近地区有发生重大灾害的可能性。并认为,适应全球变化首先要适应频繁的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