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74篇
安全科学   114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62篇
综合类   229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重污染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总原则是依法强化管理,严格控制、严格要求,但要区别对待,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32.
4.1.5 砌体强度评定 根据砌筑砂浆和砖的测试强度评定等级,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可得到砌体的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计算值。 当砌筑砂浆不饱满时,应按表5-13考虑因砂浆不饱满造成的设计强度折减。 4.2 砖砌体强度的直接测定法 4.2.1 取样抗压强度测定法 4.2.1.1 原理 取样抗压强度测定法是从砌体中截取标准尺寸的试件(按GBJ3—88的要求,试件的尺寸为240×370mm,高厚比一般宜≤3),将取出的试件加工至规定的尺寸(用钢锯锯去多余部分),上、下加载面用水泥砂浆抹平,养护7天后,在压力机上进行轴压试验。  相似文献   
33.
天津市电镀厂和机械工业部七院经过四年的实践,成功地探索出一套综合处理电镀混合废水的新工艺——电镀混合废水循环复用处理系统,经专家鉴定认为这套方法具有工艺先进、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等优点,综合效益明显,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34.
1 检测目的 混凝土材质恶化是指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受环境条件、化学腐蚀、火灾及长期高温作用、碱骨料反应,造成混凝土开裂、酥松、起鼓、剥落、强度下降,并导致钢筋锈蚀、耐久性下降。因此,混凝土材质恶化检测是评定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原因及程度,预测剩余寿命的重要指标之一。 2 检测内容 (1)构件所处环境情况的分类; (2)化学介质侵蚀损伤检测; (3)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 (4)冻融损伤检测; (5)火灾及长期高温作用损伤检测; (6)碱骨料反应损伤检测。 3 环境情况的分类及测区布置 3.1 环境情况的分类 室外构件可分成三类:室外淋雨构件;室外不淋雨构件;室外靠近建筑物通风口的构件。 室内构件可按所处环境温度和湿度情况分类。环境温度分类:①正常室温;②小于60℃;③大于60℃。环境湿度分类:①干燥环境;②正常室内空气湿度,无水;③经常有水的环境,如雨水、生产用水;④50%~80%的时间浸泡在水中,或周围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⑤80%以上时间浸泡在水中,或周围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35.
为掌握多孔介质中铁的吸附特征及其运移规律,采用室内静态吸附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吸附模式下的铁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规律。由室内静态吸附实验得到研究区浅层多孔介质对铁的吸附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的相关系数最高,多孔介质对铁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吸附模式。模拟计算铁在地下水中的浓度分布情况,得到不同吸附模式下的铁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规律。此成果对研究多孔介质中铁的运移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6.
本文基于我国城市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禀赋难题,提出单纯依靠城市本地可再生清洁能源和碳汇资源难以支撑我国大城市实现“双碳”目标。分析表明我国不同区域城市碳抵消能力差异大,应充分发挥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优势,建立城市间跨区域碳减排合作机制,推动城市之间碳抵消,确保在整体最优基础上,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实现各城市的“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37.
高空间分辨率环境数据库的构建和应用对于解决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至关重要。高空间分辨率数据能够在精细尺度上体现研究对象的具体分布和特点,识别环境污染重点地区,有助于制定因地制宜的环境管控政策。国内外学者已构建大量的高分辨率环境数据库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多种环境问题。然而,目前尚未有学者对高空间分辨率环境数据库的类型和应用进行系统性阐述。因此,从尺度和物质类型2个方面总结了常见的高空间分辨率环境数据库,并对这些数据集在排放源分析、环境影响评估和经济影响因素分析3个方面的应用进行疏理,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分辨率、提高数据质量、拓宽应用研究范围的建议。  相似文献   
38.
为评估双酚类环境激素对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建立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SPE-UPLC-MS/MS)法测定斑马鱼暴露体系中的双酚C(BPC)、双酚F(BPF)、双酚S(BPS)、双酚Z(BPZ). 对前处理条件进行优化,斑马鱼样品依次采用6 mL乙腈溶液提取,30 min超声萃取及振荡混合,8 000 r/min下离心10 min,重复2次,于?80 ℃冷冻除脂48 h,过滤并用超纯水稀释至500 mL. 采用Generik H2P柱萃取上述鱼样及养殖水体样品,依次用10 mL 10%甲醇水溶液(V/V)淋洗,10 mL甲醇溶液洗脱. 优化参数确定最佳质谱条件,以甲醇-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负离子选择反应监控(SRM)模式、同位素内标法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①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检出限为0.019~0.60 μg/L,定量限为0.06~1.89 μg/L,BPS在0.5~1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0,BPZ、BPF和BPC在1~1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在0.998 9~0.999 8范围内. ②在1.5、4.5、15 μg/L双酚类环境激素的添加浓度下,养殖水体中目标物的回收率为91.45%~102.91%,相对标准偏差为1.47%~11.04%,斑马鱼体内目标物的回收率为85.95%~97.45%,相对标准偏差为4.63%~16.36%. ③高浓度暴露组中,鱼体内BPF、BPS、BPC含量约是低浓度暴露组的10倍,而BPZ含量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研究显示,BPC、BPF、BPS、BPZ短时间内在斑马鱼体内产生了富集,通过分析斑马鱼全鱼样品、养殖水样及实际景观水体样品,证明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样品回收率高、检出限低、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9.
富硅稻壳灰对水稻吸收砷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富硅稻壳灰提高土壤溶液中Si浓度可以有效抑制水稻对As的吸收. 为了探索富硅稻壳灰对水稻吸收As的内在调控机理,于2020年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开展了大田试验. 结果表明:富硅稻壳灰的添加使土壤孔隙水中Si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了866.0%,这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充足的Si,使Si在与As的竞争吸收中占据主导作用,同时富硅稻壳灰促进了土壤铁氧化物的沉淀,使孔隙水中As浓度下降了20.3%,这一过程中由于铁氧化物的还原溶解而释放的As重新被固持. 水稻根系铁膜的形成对As的截留作用是抑制As向地上部转运的关键,富硅稻壳灰通过促进通气组织的形成来增加根系氧化能力,使水稻根表铁膜铁浓度(DCB-Fe)较对照组增加了47.3%,使根表铁膜As浓度(DCB-As)较对照组增加了41.0%. 富硅稻壳灰为水稻生长供应的足量Si,通过下调水稻根系中Si转运蛋白Lsi1和Lsi2的表达,从而限制了水稻根系对As(Ⅲ)的吸收,结果显示富硅稻壳灰使精米中无机As浓度降低了29.1%,低于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限值. 该研究通过大田试验,从土壤孔隙水、水稻根表铁膜以及Si与As在水稻茎叶和稻米运输中的竞争作用三方面系统论述了低温燃烧条件下制备的富硅稻壳灰对水稻吸收As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以0.2%的施加比例施加富硅稻壳灰有效降低了水稻籽粒中无机As 含量,为As污染土壤的水稻安全生产利用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0.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引导和培育公众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是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根本保障。本文以2003年和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为基础,评估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新疆、西藏、海南及港澳台地区)的公众环境意识,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揭示了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时空差异特征,甄别了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结果表明:(1)2003—2013年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基本维持不变,环境付费能力大幅下降,但公众对环境意识的关注程度有所提高;(2)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空间演化形态表现为整体分布规模略微缩小,省域公众环境意识空间差异显著,中西部地区环境意识有所增强,东部地区公众环境意识处于较高水平;(3)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加剧;空间局部特征以高—高型和低—低型最为显著,各省份空间相似度较高;(4)人口密度、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教育经费投入、地区环境污染程度及地区城市设施水平等因素均对公众环境意识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