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61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163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减少油烟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同时便于政府部门监管,结合大数据手段设计出一种五段式一体化油烟净化系统。阐述了该系统各部分设备的技术特点及功能,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现油烟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同时通过在线监测仪和云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和智慧监管功能。  相似文献   
122.
碳酸盐岩山地土壤施用有机肥的溶蚀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碳酸盐岩山地常见耕植、未耕植土层,通过概化制作为系列模拟柱试验土层,按当地正常施肥方法,向土层定量施入有机肥并浇灌及控制其它相关条件变化,再定期观测预埋土层不同深度碳酸岩石片的溶蚀量和土层其它指标的变化,作了施用有机肥的土中碳酸岩石溶蚀变化研究。结果揭示,在未耕植红黏土表层施用有机肥,大大减弱了土中碳酸岩石的溶蚀作用,且减弱程度随土深加大而降低。但对其下伏碱性岩粉层而言,施肥又引起了溶蚀量的微小增加变化;另在耕植土表层施用有机肥,对其土中碳酸岩石的溶蚀作用改变不大,且无论施肥与否溶蚀作用随土深加大又略显增大变化。而其下部红黏土中碳酸岩石的溶蚀量要远大于耕植土中的溶蚀量,并受施肥的影响较小。表明,农业施肥对未耕植土土中包被、包裹的碳酸岩石溶蚀影响较大,对下伏碱性岩粉层的层中、层下碳酸岩石的溶蚀影响较小。同时,施肥对耕植土土中、土下碳酸岩石的溶蚀影响不大。人类可采取禁令开垦较薄土层措施,来有效规避耕作施肥对土中碳酸岩石溶蚀作用的抑制,减少反石漠化的不利因素。此将为丰富碳酸盐岩山地成土演化理论和石漠化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3.
Fenton氧化法处理生物性污染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Fenton氧化法对经化学混凝沉淀处理后的生物性污染废水进行深度处理,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实验,研究H2O2投加量、溶液pH值、反应时间和H2O2/Fe2+2(摩尔比)四个主要因素对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2O2投加量的影响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因素,影响能力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H2O2投加量>溶液pH>反应时间>H2O2/Fe2+,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H2O2投加量为0.088mol.l-1,溶液pH值在3.5左右,反应时间为4h,H2O2/Fe2+为20:1.在此条件下,经Fenton氧化法深度处理后的出水细菌总数和三磷酸腺苷均未检出,保障出水的生物卫生安全性;同时其相对抑光率为10%,属低水平毒性.此外,其化学需氧量小于76mg·l-1,氨氮、总氮、总磷分别为1.10mg·l-1,2.92mg·l-1和0.002mg·l-1,出水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8918-2002)>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124.
为了治理振动压路机在施工中对建筑物的影响,对振动波进行监测,通过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到压路机地面振动衰减规律和高差地形的振动效应。结果表明,地面振动波传播衰减规律符合负幂指数函数的形式;负高差地形会产生振动“缩小”效应;高差地形对振动波传播的影响存在距离限制。  相似文献   
125.
地下水是旱区重要的供水水源,水化学组成是决定地下水可利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北京南郊平原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调查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化学组成,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图解、多元统计及空间插值分析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快速城镇化及剧烈农业活动条件下旱区地下水化学空间演变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均为弱碱性低矿化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和Cl-Mg·Ca,并有少量HCO3-Na·Ca型。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硝酸盐浓度偏高现象,二者水化学演变与NO3-浓度升高密切相关,随着NO3-浓度升高优势阴离子逐渐由HCO3-转变为SO42-、Cl-。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化学组成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控制,含水层结构控制着水化学主导因素的空间分布,人为因素主导的水化学区主要分布在单一含水层结构的西北部城镇地区,而自然因素主导的水化学区主要分布于多层含水结构的东南部农业区。水化学组分的自然来源机制包括岩石风化溶解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等;人为来源主要为城镇地区地表污染物输入,再生水灌溉对水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6.
对克拉玛依采集的部分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了筛选,得到了5组石油烃高效降解混合菌,其中混合菌KL9-1在45℃的条件下,通过7 d的降解,稀油的降解率达到43.27%,稠油的降解率达到20.09%。混合菌KL9-1经过多次分离纯化后,获得3株具有石油烃降解能力的优势单菌,3株单菌对稀油的降解率都在30%以上。结合分离单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初步鉴定KL9-1-1为Pseudomonas putida,KL9-1-2和KL9-1-3为Pseudomonas sp.。  相似文献   
127.
近20 a来我国海岸线曲折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曲折是海岸线的基本属性,也是影响海洋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借助SuperMap的线数据集重采样功能,构建了基于海岸线轮廓基线的一种新的海岸线曲折度计算方法.选取1990年、2000年、2007年和2012年4期遥感影像,提取4期海岸线基础数据,计算海岸线曲折度,根据结果分析了近20 a来的我国海岸线曲折度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采用构建轮廓基线计算海岸线曲折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近20 a来,我国大陆海岸线曲折度呈波动趋势,按照变化趋势可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和波动型3种;我国海岸线曲折度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整体上北方曲折度小于南方.  相似文献   
128.
炼油废水中乳化态石油的生物处理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炼油废水中乳化态石油进行了生物除油研究.分离筛选了一组降解石油的微生物,并培养形成性能良好的活性污泥菌剂,在2 L的好氧反应器中用6 ~10 h 时间把废水中140 mg L- 1 的乳化态石油降解到30 mg L- 1 以下,同时去除60 % 左右 C O D;整个处理过程不产渣、不排泥,处理效果良好.本研究为生物除油代替絮凝浮选除油提供了实用方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9.
砷是我国污染地块最常见的污染物,具有分布广、毒性强的特点,砷污染土壤所引起的生态风险和环境安全问题受到高度关注。实证研究是完善环境监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目前鲜有全国砷污染地块的总体研究。该文以2012-2021年221个砷污染地块为研究对象,分析污染地块的空间分布、污染特征、修复目标值和治理修复技术,探究砷污染地块土壤污染的科学特性与技术监管方式。结果表明,全国砷污染地块分布较集中,61.1%分布在重庆、上海、广西、浙江、江苏和贵州等经济发达或地质高背景地区;地块原址企业90.5%属于制造业,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是重点关注的行业类别;规划用途最多的类型为居住用地,占比63.8%,此类地块原址企业多属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高污染行业,重金属、多环芳烃、石油烃、氯代烃复合污染发生频率高。砷修复目标值主要引用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占比84.2%。砷污染土壤治理修复技术以固化稳定化和水泥窑协同处置为主,应用频率分别为53.1%和35.0%;早期砷污染土壤治理修复技术以固化稳定化为主,20...  相似文献   
130.
根据系统管理原理并在深入研究典型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要实现我国民航的持续安全,就要构建并不断完善保障持续安全的管理体系,即持续安全保障体系。对该体系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科学的设计,论述了各要素的内涵,对部分要素进行了创新性的诠释。建立了以信息为驱动力的体系的运行机制,并对进一步完善体系提出了建议。该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将使民航的安全管理逐步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