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9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152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探讨污泥堆肥过程中亲水性组分(hydrophilic fraction,HyI)的结构组成和电子转移能力的变化规律和机理,本研究以污泥堆肥过程中的HyI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3D-E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二维相关光谱(2D-COS)和电化学方法,对其结构组成和电子转移能力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光谱分析显示,随着堆肥的进行,HyI中芳香族化合物含量增加,醌基含量增加,类蛋白物质含量降低,类胡敏酸物质和类富里酸物质含量增加,芳构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增强.酰胺和多糖类物质在HyI中占据主导地位,HyI中的羧基含量增加,而酚类含量降低.电化学分析显示,在堆肥过程中,HyI的电子供给能力(electron donating capacity,EDC)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HyI的电子接受能力(electron accepting capacity,EAC)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总体上,HyI的电子转移能力(electron transfer capacities,ETC)呈现上升的趋势,表明堆肥过程提高了HyI的氧化还原能力.相关性...  相似文献   
42.
水质总磷总氮在线自动监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优化国内外水质总氮总磷的手工和自动监测方法及设计参数,研究了基于紫外催化-过硫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的在线监测技术,设计了紫外线加强氧化-消解反应器和20通道自动校准与自动进样集成控制系统。该技术与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相比大大提高了总磷总氮氧化率和消解速度,实现了在较低温度和常压条件下水质总磷总氮的快速、安全和稳定的在线自动监测,具备了良好的市场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3.
安全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又是重中之重,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巷道支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困难将无疑超过浅部其他水平,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成为制约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在安全生产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对煤矿的安全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取得卓越成就,而安全生产科学理论的贯彻执行必须借助技术、设备和工艺的创新性研究,并在现场实践中得以全面应用.本文通过对深部巷道开挖过程的应力调整机理、破坏特性及本构关系的研究,提出以锚杆、锚索为主的深部软岩巷道联合支护控制对策,并强调支护材料性能的互补性和施工的适时性.经现场实践,取得良好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44.
张军  李旭  刘磊玉  李雨茹 《环境科学》2023,44(12):6921-6932
为探究某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中重金属对周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采用辐射环形法,以电厂烟囱为中心,布设31个农田土壤采样点.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土壤中10种重金属含量,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基于地统计空间插值和AERMOD扩散模型对重金属空间分异情况和污染特征进行探究,并运用PMF受体模型对重金属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①燃煤电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ω(Pb)、ω(Mn)、ω(Zn)、ω(Cr)、ω(Ni)、ω(Cu)、ω(As)、ω(Co)、ω(Hg)和ω(Cd)的平均值分别为414.46、286.38、155.22、69.54、55.77、53.48、31.73、19.86、0.78和0.71 mg·kg-1,其中Hg、Pb、Cd、As、Zn、Cu、Co、Cr和Ni的含量均超过陕西省土壤背景值,分别为背景值的26、19.36、7.88、2.83、2.23、2.49、1.87、1.11和1.93倍,元素Cd、Cr、Ni和Zn的高值区出现在电厂西北方向.②燃煤电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均值为714.53,整体处于很强的生态风险水平,并在千河火车站、石油天然气公司附近出现高值富集区,Hg元素的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i)为520.92,处于极强的生态风险水平.③燃煤电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为煤炭燃烧的降尘源(32.16%)、工农业活动源(19.78%)、自然源(26.25%)和交通源(21.81%).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值均分布在距电厂1~2 km范围内,重金属含量在距离电厂1 km范围内较小,在1~2 km范围逐渐增大,大于2 km后又呈逐渐减小趋势.研究得出的电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情况及富集特征,可为开展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5.
中国于2018年提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通过对某试点研究区域调研发现,近年来当地生活垃圾产量呈现高出城市人口发展速度,且呈非线性快速增长趋势。传统的预测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地垃圾产量的精细化管理需求,难以将当地垃圾处理能力的发展与产量增加的趋势相协调。因此,基于社会多元数据,构建对研究区域整体垃圾总产量预测的模型研究方案。通过将灰色关联分析算法与LightGBM机器学习算法结合,获得了多元社会数据中与研究区域垃圾产生增长关联最为密切的几类特征数据,以进行机器学习模型构建与交叉验证调优,获得了MAE为1.48,MAPE为15.42%的生活垃圾产量精准预测模型。最终利用该模型预测,2025年该地的生活垃圾产量将达到17.23万t/a。  相似文献   
46.
首先对翻滚事故的分类、场景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从整车翻滚安全性试验方法、翻滚试验与翻滚事故场景的关联性、翻滚数值模拟方法等几个方面,对翻滚安全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目前研究认为,绊翻、抛翻、坠翻是发生比例最高的几类翻滚事故,绊翻试验(路缘绊翻及沙地翻滚)、螺旋翻滚试验、边坡翻滚试验方法能够覆盖大部分的翻滚事故场景.最后,分析了目前国内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未来还需在建立完整详细的翻滚事故数据库、形成科学合理的翻滚试验方法与规范、实现翻滚全过程的精细化数值模拟能力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47.
为提升我国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技术,完善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能力建设,建立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方法体系,介绍了国外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技术发展与标准体系,以及我国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技术与能力现状.分析了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技术的发展方向,建议持续发展安全性试验技术,创新现有技术手段,解决更多、更苛刻事故场景对应的试验模拟能力覆盖问题,建立完善的武器弹药异常事故环境安全性试验能力体系与试验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48.
南响堂石窟表面粉尘特征及对石雕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对石窟石雕表面所覆盖的粉尘进行的物、化性能测试分析入手,对粉尘的特征、来源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指出粉尘主要由水泥尘、粘土尘、烟及煤炭尘组成,其来源为石窟周边的工业污染源.同时对粉尘与碳酸盐岩石雕表面所发生的各种反应进行了讨论,提出该工业粉尘是导致石窟石雕表面破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9.
张军 《环境与发展》2020,(4):185-186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地球的环境正在遭受着严重的侵害,关于环境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比如全球变暖、雾霾等现象。本文分析了空气污染的因素、气象要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防治空气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50.
以桂林市上窑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车间剩余污泥、上窑堆肥厂的堆肥堆料和桂林雁山镇森林土壤为菌源进行驯化,分离纯化并筛选得到2株能分别以壬基酚(NP)和双酚A(BPA)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降解菌株N-1和B-1。通过对菌株的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初步鉴定N-1和B-1菌分别为Cupriavidus(贪铜菌属)、Acinetobacter(不动杆菌属)。通过两菌株分别降解NP和BPA的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降解动力学以及时间、温度、p H值对降解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细菌N-1,B-1的最佳初始目标污染物质量浓度为5~10 mg/L,降解40 h,N-1去除率可达49.63%,B-1去除率可达62.34%。细菌N-1对NP的去除半衰期t1/2为41.44~48.02 h;B-1对BPA的去除半衰期t1/2为35.23~37.33 h。细菌N-1,B-1的最佳降解温度均为30℃,最佳p H值均在6.5~7.5之间,即两种细菌在中温、中性条件下对NP和BPA降解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