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2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62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 评估弹上高硅氧/酚醛玻璃钢结构件在25℃条件下的贮存寿命.方法 针对弹上高硅氧/酚醛玻璃钢结构件,开展90、110、130、150℃4个温度水平的加速老化试验,分析玻璃钢结构件的性能变化规律,建立半经验数学模型,利用阿罗尼乌斯模型评估其在常温下的贮存寿命.结果 高硅氧/酚醛玻璃钢结构件的初始弯曲强度为181.2 ...  相似文献   
132.
本文深入研究了高校消防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培训体系,旨在提高高校消防安全水平。首先,本文探讨了高校消防管理队伍的定义、职责以及组成和层级结构,明确了其在校园安全中的关键角色。其次,分析了队伍建设的关键要素,包括招聘、选拔、职责分工、培训和激励机制,以确保队伍的高效运作。最后,详细研究了高校消防管理队伍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方法和效果评估,以保证队伍成员具备应对火灾和紧急情况的必要技能和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应对策略,期望能为高校消防管理队伍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指导,有助于确保校园内的消防安全。  相似文献   
133.
伴随着传统塑料制品引发的“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可生物降解塑料应运而生,同时引发了新的可生物降解微塑料污染,但有关可生物降解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系统以及农作物生长的毒性效应尚未完全明确。该研究以可生物降解材料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微塑料(PBAT-MPs)为研究对象,同时以不可降解聚丙烯微塑料(PP-MPs)为对照,通过发芽试验和盆栽试验探究了微塑料填埋前后的形态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上海青(Brassica chinensis L.)生长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PBAT-MPs在土壤中发生了降解,而PP-MPs表面形态几乎未发生变化;PP-MPs的添加会导致土壤中TN含量的下降,TP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而PBAT-MPs会增加土壤TN含量,TP含量先降低而后恢复;两种微塑料的添加整体会增加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影响团聚体粒径分布;MPs对上海青产生的影响会随着植物的自身调节作用减弱,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呈动态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BAT-MPs处理土壤总磷与植物发芽率、根系活力、根长和茎长呈现正相关,植物丙二醛含量与发芽率、根系活力和茎长呈现负相关。与不可降解微塑料...  相似文献   
134.
基于河北省某污水处理厂原厌氧池构建了中试规模3 000 m3·d-1 (Ⅰ、Ⅱ系列)的微氧-好氧耦合沉淀一体式反应器,以低浓度市政污水为基质、接种活性污泥,成功在连续流模式下培育了好氧颗粒污泥,并研究了颗粒污泥的形貌、结构特性、污染物去除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中试系统形成的颗粒污泥轮廓清晰、呈规则球形和椭球形,平均粒径由接种污泥的28.9μm增至90.1μm,其中粒径>100μm的占47.8%,>200μm的占9.4%;中试系统培养的颗粒污泥机械强度远高于接种污泥的;Ⅰ、Ⅱ系列平均出水NH4+-N分别为1.3和1.0 mg·L-1,平均出水TN分别为9.9和9.1 mg·L-1,系统具有良好的脱氮效果。此外,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中试系统大量富集了好氧反硝化菌Methylophilaceae和Methylotenera,好氧反硝化途径可能在脱氮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可为连续流好氧污泥工艺的升级改造,以及在现有污水处理厂工艺基础上发展高效...  相似文献   
135.
在成都经济区典型地貌单元(平原区和丘陵区)采集春季和秋季样品,共计52件农作物样品和100件土壤样品,通过美国EPA8080A方法测试样品中有机氯农药含量,以研究不同地貌单元不同季节有机氯农药污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DDT含量高于HCH含量;平原区绵竹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含量高于丘陵区盐亭县土壤有机氯农药含量;在平原区的绵竹市,秋季采集的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含量高于春季样品中有机氯农药含量;在丘陵区的盐亭县,春季采集的土壤有机氯农药含量高于秋季样品中含量。农作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检出率较高,各种作物浓度均未超标,但对人们健康具有潜在危害。油脂含量高的粮食作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高于叶类蔬菜和果实类蔬菜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地貌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有机氯农药施用是造成两个地区春、秋季土壤含量特征不同的主要原因,而植物的吸收方式、OCP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影响农作物中OCP含量不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6.
干旱气候灾害及甘肃省干旱气候灾害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甘肃省是最典型、最严重的干旱省份之一,干旱灾害是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对干旱气候灾害做了界定,对1949年以来甘肃省干旱气候灾害的气象学研究状况做了综述,并对今后甘肃省干旱气候灾害研究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7.
合肥老城区绿地土壤pH和氮磷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地统计学和GIS方法研究了合肥主城区一环内绿地表层土壤(0~10 cm)的pH值和全氮、速效磷、全磷3种养分要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应用半变异函数分析了pH和各养分要素的空间异质性程度。结果表明:土壤pH变化范围和变异系数分别为67~88和50%,全氮分别为292~3 789 mg/kg和475%,全磷为147~2 470 mg/kg和687%,速效磷为56~1064 mg/kg和657%;全磷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其空间异质性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pH、全氮和速效磷的空间变异则由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土壤全氮与pH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存在显著正相关。pH和速效磷的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全氮和全磷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通过Kriging插值得到合肥市一环内土壤pH和各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8.
国内外农用地膜使用政策、执行标准与回收状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用地膜覆盖技术具有良好的增温、保墒、除草等作用,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上不可或缺的农艺措施,为作物增产增收和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长期重使用、轻回收,随着农用地膜的用量和覆膜年限增加,废旧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逐年增多,残膜污染已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成为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国的农用地膜污染防治工作总体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面临着政策不健全,监管有难度,执行不到位,回收、替代技术不成熟等困难和问题,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欧美与日本发达国家农用地膜推广使用方面的相关政策及标准,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农用地膜管理和回收经验,为今后制定出台适应中国国情的农用地膜管理政策提供参考。建议:(1)推进全程监管,出台相关法律规章,明确生产、流通、使用等各环节的监管责任,建立全程监管体系,从源头上杜绝脱标地膜进入市场、铺进农田;(2)推进源头减量,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评价,强化地膜使用控制,对水热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减少地膜覆盖或不再使用地膜,对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提高地膜使用效率,降低使用强度;(3)推进回收利用,推动完善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的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农膜回收利用长效机制,推动建立区域性绿色补贴政策;(4)推进技术创新,依托科技平台,加大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发力度,加强可降解地膜产品和技术跟踪,制定完善评价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39.
从城市尺度空气质量模型和平流扩散理论出发,通过对气象要素归类,利用空气质量与各类气象条件对应排放源强表征量的关联,建立了气象要素变化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评估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包括风(风速和风向)、云量、太阳辐射强度、大气稳定度、混合层高度等基本气象要素,能定量有效评估长期气象要素变化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幅度.该方法在河南省鹤壁市的应用表明,相对2020年,2021年PM2.5浓度下降7.2μg/m3,气象要素变化和人为减排分别下降0.4和6.8μg/m3,占改善浓度的5.6%和94.4%,人努力起到主导作用;从季度来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使夏、秋、冬季PM2.5浓度均有所降低,其中冬季下降27.8μg/m3,减排措施贡献16.8μg/m3,人努力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0.
在轧钢企业生产过程中,加热炉使用热煤气作为燃料加热金属料坯,存在火灾、爆炸、中毒等危险因素,一直是从事安全工作人员关注的重点.对某企业轧钢加热炉使用过程、设备设施及人员操作进行了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与辨识,运用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法对加热炉爆炸事故进行分析评价,得出加热炉火灾爆炸危险程度为中等,事故暴露半径为25.46ft(7.76m).并从安全设施、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有效的安全对策,使加热炉火灾爆炸危险程度降为较轻,事故暴露半径降至20.51ft(6.25m),有效的降低了加热炉火灾爆炸危险程度及危险波及范围,为企业安全运行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