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0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本文以HGJ9550GGQ型长管拖车为例,~RETSGP,,0005-2012《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要求对产品进行风险评估,旨在为使用者制定El常操作规程和事故发生时的紧急预案提供参考。使设备在全部寿命期内处于恰当的操作、维护及管理之下,确保设备使用者及相关方的利益和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2.
土壤渗滤法治理湿地水环境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扎龙自然保护区独特的地理、地质条件,研究采用土壤渗滤法处理排入湿地的造纸废水,并从技术和实践分析的角度对该地浅表部亚粘土渗滤的稳定性及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保护区地表层的亚粘土对造纸废水中各项污染物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CODCr、BOD5、Cr^6 、NH4^ -N及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0%、84%、90%、78%及80%以上,在该处利用缓坡土地渗滤处理系统是稳定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河流水体受污染后,在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由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能得到一定的净化。哈尔滨市松花江段河流水质净化作用主要包括稀释、吸附、江底沉积物的机械过滤与吸附和絮凝沉淀作用。哈尔滨市松花江断面正处于河流侵蚀与堆积交替动态平衡中,可不断提供新的活性表面,使河底沉积物的净化作用持久不衰。该特殊的地质条件是本段河流保持较强净化作用的关键,妥善利用水环境净化能力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水污染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14.
预处理后的活性污泥对锌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剩余活性污泥处理是当今的热点问题,从活性污泥资源化的角度出发,将活性污泥加工成为锌离子的生物吸附剂,比较了8种方法预处理后的活性污泥对锌的吸附效果,分析了这8种方法对污泥吸附能力的影响机理.对经过NaOH和H2O2处理的污泥的吸附特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符合Psemio-seconal Order吸附动力学模型及Freunomch吸附等温模型,低pH不利于吸附,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增强吸附效果,增加污泥吸附剂浓度可以增加金属离子去除率,但是单位质量吸附剂吸附金属离子的量减小.用红外光谱对比的手段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污泥颗粒表面一些含氮氧的基团对zn.'的络合作用是主要的吸附机理.该研究在污泥资源化和废水中锌离子的去除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填料型A~2/O工艺是在A~2/O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向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中投加醛化纤维式组合填料,将传统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相结合组成一套脱氮除磷的新系统,文章对填料型A~2/O工艺与传统A~2/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以及对该复合式工艺在不同硝化液回流比下反硝化除磷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填料型A~2/O工艺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要优于传统A~2/O工艺,分别使COD和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2.5%和93.1%.试验通过增加硝化液回流比的措施使得反硝化聚磷菌在填料上富集程度增大,当硝化液回流比为300%时,缺氧池的NO-3-N浓度为3.03 mg·L~(-1),吸磷量最大为26.28 mg·L~(-1),胞内聚合物PHB代谢活性最好,利用率最高为1.32 g·g~(-1)·L~(-1).体现了填料型A~2/O工艺具有显著的反硝化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集梁子湖柱状沉积物,分析其硝氮、亚硝氮、氨氮、总氮和总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评价其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梁子湖表层沉积物(0~5 cm)总氮、总磷、氨氮、硝氮、亚硝氮的含量范围依次为598~1372 mg·kg~(-1)、323~804 mg·kg~(-1)、60.7~142 mg·kg~(-1)、4.16~31.6 mg·kg~(-1)和0.001~2.29 mg·kg~(-1).湖心区营养盐含量较低,湖区西部营养盐含量高于湖区东南部.人类活动和污染物输入强度对梁子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有较大影响.沉积物硝氮、亚硝氮含量从深层到浅层递增,在2~3 cm处达到峰值,这表明梁子湖流域在该沉积时期的营养物污染较为严重.沉积物5~10 cm深度的氨氮含量为各深度中的最高值,但因水生生物对氨氮的优先吸收作用,其含量均在150 mg·kg~(-1)以下.同一区域的沉积物总氮、总磷含量的垂向变化特征相似,来自地壳释放的磷使得总磷含量的垂向波动幅度远大于总氮,这揭示了梁子湖沉积物中氮、磷的富集很可能来自同源污染物.该流域发达的水产养殖业是导致沉积物中氮、磷富集的原因之一.表层沉积物总氮和总磷的标准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09~2.49和0.54~1.34,梁子湖环境质量受到氮素的影响更为严重.湖区表层沉积物总氮、总磷的含量范围分别为598~1372 mg·kg~(-1)和323~804 mg·kg~(-1),均已超出我国东部浅水湖泊沉积物的营养物阈值参考范围,对湖泊生态系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需要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17.
沉积物中有机磷在pH和温度影响下的矿化机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李楠  单保庆  张洪  张景来 《环境科学》2011,32(4):1008-1014
通过实验室模拟,采用Bowman-Cole有机磷分级修正体系研究了pH和温度对沉积物中有机磷矿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pH为6.5、 7.5、 8.5时有机磷(TOP)占总磷(TP)比例分别介于31.71%~41.73%、30.85%~43.29%和27.25%~56.31%之间,碱性条件促进有机磷矿化,中性条件下矿化速率减缓.15℃、25℃和35℃的TOP/TP分别介于29.07%~46.62%、27.81%~46.62%和34.56%~46.62%,在30 d模拟期内,前10 d有机磷矿化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加,后20 d呈相反趋势.在偏酸性和高温条件下,稳性有机磷(NOP)向中活性有机磷(MLOP)的转化,中活性有机磷(MLOP)向活性有机磷(LOP)的转化呈现同步性,LOP矿化分解很快,使其可能成为上覆水中藻类生长的磷源,潜在影响了富营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在对小清河沿岸水文、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用I131作为示踪剂,进行了潜水水质野外模拟试验,首次求出了小清河纵向弥散度为0.42m,污染物质向潜水扩散的速度约为2.8m/a。   相似文献   
19.
人工片状钙基脱硫剂的试制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用于沸騰炉燃煤锅炉脱硫的人工片状钙基脱硫剂的生产工艺,并用固定床反应器、压汞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强度仪等研究了该脱硫剂的物理化学特性。实验表明,采用该工艺生产的脱硫剂具有良好的抗压抗磨强度和耐水性,由于具有合理的孔分布,其固硫能力是石灰石的2—3倍,钙利用率可达40%,适用于850℃—1000℃的较宽温度范围。在3台沸腾炉共7个工况下的工业实验证明了该脱硫剂的上述特性。  相似文献   
20.
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因子的识别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很多,它们所起作用各异,为尽可能客观地找出其中的关键因子,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治理或准确地评价环境治理效果,设计了一套直接寻找关键因子的方法,称作增量趋势法。该法是利用环境监测数据Ci与标准值Cis,计算出各因子的相对超标量yil=[Ci(t)-Cis]/Cu及相对变化量yi2=[Ci(t)-Ci(t-1)]/Ci(t-1);根据相对超标量yi1和相对变化量Yi2的符合(>0或≤0)的不同组合方式,将各因子分成4种状态,再在各状态中,依yi1或yi2的数值大小进行了排序;最后,由各因子组合方式,由各因子所处的状态与位次进行总排序,找出关键因子。为说明该方法如何运用,以南京市内秦淮河水质为例,分析了各水污染因子所处的状态,并进行了排序,同时还 与传统方法做了简单的对比。结果表明增量趋势法具有如下特点:(1)物理意义明确,分析方法简明,适宜于用计算机和环境信息数据库进行自动化分析;(2)由于增量趋势法是利用原始监测数据,通过简单运算来寻找关键因子的,因此,能客观地判别各污染因子所起的作用,揭示污染治理的效果,找出污染加剧的原因,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减少治理的盲目性;(3)增量趋势法同时还考虑了污染因子的动态演变过程,可分析随时间推移各因子趋于好转或恶化的变化趋势,与许多静态方法相比,增量趋势法可对各因子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更准确的预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