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89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水中氟化物时受水样pH、温度、测定时的搅拌速度、电极的记忆效应和性能的影响,准确性变化较大。本文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分析,以优化监测条件。  相似文献   
42.
张俭让  张莉  董丁稳 《安全》2015,(4):10-13
基于云计算基本原理及Saa S模式,研究矿井瓦斯监测预警系统的云计算应用模型。设计了矿井瓦斯监测预警系统的云计算基础架构,以监测信息处理为核心、以虚拟化为资源调度与高效计算应用的重要手段实现基于监测监控系统的实时预警,并据此提出了云计算模式下的瓦斯监测预警流程体系。针对瓦斯监测大数据处理对资源调度的需求,基于Hadoop Map Reduce云计算资源调度机制,采用FIFO、公平调度及LATE组成的混合调度策略进行资源优化。该系统设计以高效的信息处理机制为支撑,可实现基于大数据处理的矿井瓦斯实时预警应用,为云计算模式下矿井瓦斯预警系统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3.
汉江水体和鱼体内有机氯农药残留水平及积累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汉江流域水体中有机氯农药(OCPs)残留水平以及鱼体内有机氯农药积累特征,对汉江地表水和当地经常食用的黄颡鱼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汉江水体中HCHs含量为0.37~0.99ng/L,平均值为0.61ng/L,DDTs含量为0.64~1.52ng/L,平均值为1.12ng/L,远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限值;黄颡鱼肌肉中HCHs含量为0.18~0.89ng/g(湿重),平均值为0.48ng/g(湿重),DDTs含量为12.03~45.75ng/g(湿重),平均值为24.27ng/g(湿重),均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标准;黄颡鱼不同组织中OCPs含量表现为内脏鱼鳃肌肉,原因是内脏为有害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腮为水生动物直接从水中吸附有害物质的主要部位;黄颡鱼对有机氯农药的积累效应表现为DDTsHCHs,这与有机氯农药疏水性的分配系数Kow呈正相关;黄颡鱼肌肉中DDTs和HCHs造成的致癌风险简要评估表明,DDTs检出的最大浓度对人类可能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44.
有机质含量及其组分对洱海沉积物磷吸附-释放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洱海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含量、组分及其吸附-释放磷的特征,试图揭示有机质含量及组分对沉积物磷吸附-释放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洱海沉积物磷释放潜能随着沉积物中有机质(TOM)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而沉积物磷的最大释放速率(V释,max)和最大释放量(Q释,max)随沉积物中轻组有机质(LFOM)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释放平衡时间随活性有机质(ASOM)含量的增加而缩短,磷释放强度随LFOM占TOM比例的增加而减弱.沉积物磷的最大吸附速率(V吸,max)、最大吸附量(Q吸,max)和吸附效率随沉积物TOM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吸附平衡时间随TOM含量的增加而缩短,吸附强度随ASOM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吸附-解析平衡浓度(EPC0)随ASOM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沉积物磷释放后再吸附过程中磷释放的Q释,max和再吸附的V吸,max随TOM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TOM含量相当时,则随沉积物ASOM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再吸附强度随沉积物中LFOM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沉积物磷吸附释放容量随有机质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吸附释放平衡浓度随有机质活性的增加而降低,释放强度和速率随有机质分解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吸附强度和速率随有机质活性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5.
当今世界全球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全球双边/区域贸易协定的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贸易自由化在促进经济扩张的同时,也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污染排放。因此需要建立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及时跟踪反馈,有针对性地引导中国出口方向的转变和进口水平的提升,为落实后续的监督管理,以及我国在贸易协定谈判或协定升级谈判中处理贸易与环境问题提供决策建议。在国内外已普遍开展贸易协定环境影响预评价并忽略后评价的背景下,本文选取工业行业大气污染排放作为指标,通过整合现有的贸易协定对经济影响测算的因素剥离方法以及经济对环境影响测算的环境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初步构建贸易协定对我国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后评价模型。建议下一步:建立贸易协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评估;积极跟踪并参与国际贸易谈判,适时向商务部门提出打造绿色贸易的建议;加强环境与贸易领域能力建设,提升我国应对环境与贸易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6.
加快发展新疆环保产业的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  张莉 《新疆环境保护》1996,18(3):48-52,55
加快发展新疆环保产业的对策初探张健,张莉(新疆环境保护科研所乌鲁木齐830011)1前言环境保护产业是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产业,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国家对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指出:“要重视环...  相似文献   
47.
建立用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同时测定天然水中一丁基锡、二丁基锡、三丁基锡和四丁基锡化合物的方法.首先用NaBH4还原丁基锡化合物后冷凝富集、加热,氢化物根据沸点的不同依次解吸从而得到分离,由原子吸收法测定.本方法可测每升几十纳克(以锡计)的各种丁基锡化合物.  相似文献   
48.
为了研究交通环境中NOX浓度和噪声的相关性,探索一种更为乘法的环境监测手段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环境问题,在和兴路上沿道路横断面布点,对NOX浓度和噪声进行监测。实验表明,在交通环境中,对于同一点不同时刻的NOX浓度和噪声值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对同一时刻不同点则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9.
为研究厌氧氨氧化工艺对高浓度含氮废水的脱氮性能,在以聚乙烯海绵作为填料的上流式厌氧固定床反应器中利用人工配置高浓度含氮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通过添加充足无机碳源,实现了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在总氮浓度900~1210mg/L长期稳定的运行,脱氮效率在80%以上,最高氮负荷为5.9kg/m3.d。结果表明:充足的无机碳源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地降低高浓度亚硝氮对厌氧氨氧化菌的抑制作用。通过对污泥性状的研究,明确寻找出污泥上浮的原因所在。通过Stover-Kincannon模型确定系统动力学参数KB和Umax分别为30.2g/L·d和21.2g/L·d,这将有助于对该厌氧氨氧化系统各控制条件的有效调节和准确设定,也为日后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0.
为了深入探究DON(溶解性有机氮)在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营养作用和生态效应,寻找科学的DON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选择洱海不同湖区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室内接种细菌和铜绿微囊藻进行对比培养,运用三维荧光-平行医疗法(3D EEM-PARAFAC)研究菌藻对比培养条件下湖泊沉积物DON生物有效性及各DON荧光组分生物有效性差异.结果表明:① 藻类培养条件下洱海表层沉积物DON生物有效性(8.49%~42.5%)略低于细菌培养条件下的生物有效性(10.5%~45.3%). ② 藻培养条件下,DON生物利用率与藻细胞密度增长量呈显著正相关,即藻细胞密度的增长量可作为反映沉积物DON生物有效性的指标. ③ 菌类培养过程中DON光谱学特征参数[如SUVA254(254 nm处紫外吸收光谱系数)、SR(275~295 nm处吸收光谱系数与350~400 nm处吸收光谱系数比值)等]与DON含量相关性总体较细菌培养好;培养液中SUVA254有不同程度下降,SR指数均有上升,大分子DON和高芳香性DON可被微生物降解.相比于陆源荧光组分,内源荧光组分的生物有效性较差. ④ 相比而言,藻类培养方法能更直观地反映沉积物DON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衡量湖泊沉积物DON生物有效性的指标,即藻类培养方法更适合评价洱海沉积物DON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