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15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选取垂直流人工湿地无烟煤基质,采用不同类型金属化合物(CaCl2、ZnCl2、MgCl2、FeCl3、AlCl3、CoCl3)两两组合方式,在碱性环境下共沉淀生成9种不同类型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并覆膜于基质表面;构建基质试验柱,分别对未改性及9种LDHs覆膜改性无烟煤基质进行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研究.结果表明,9种不同组合方式生成的LDHs均能有效地进行无烟煤基质覆膜改性;Mg2+参与合成的改性基质对TN和氨氮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中MgCo-LDHs改性基质对TN的平均去除率超过80%,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达到了85%;Mg2+和Fe3+参与合成的改性基质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优良,其中CaFe-LDHs和MgFe-LDHs改性基质的平均去除率达到了85%以上.  相似文献   
22.
采用超滤膜法对某玉米深加工污水站EGSB+AO工艺二沉池出水进行分级,结合总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UV254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质量分布特性。结果表明,玉米深加工废水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以分子质量大于10 k和小于0.5 k物质为主,这2个区间组分的芳香度较高。三维荧光谱图分析表明,出水主要含有色氨酸类蛋白和腐殖质,各分子质量区间的腐殖质荧光强度大于同分子质量的蛋白质类物质,而腐殖质是在好氧曝气阶段生成。各分子质量区间有机物的总荧光强度和DOC浓度、UV254呈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23.
应用动态膜原理,以0.105 mm孔径的工业滤布和钢丝网代替固定膜组件构成一体式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处理玉米深加工废水。结果表明,工业滤布和钢丝网基材的膜组件动态膜完全形成后,可以将水中绝大多数悬浮物截留下来;工业滤布膜组件可以在更短时间内(30~60 min)完全生成动态膜并达到良好的过滤效果。采用大通量启动、小通量运行的恒流操作方式,出水平均浊度低于1.5 NTU,SS未检出。当水力停留时间为22 h,MLSS浓度为5 gL时,出水CODCr平均为34.5 mgL,去除率达93.1%;出水NH+4-N平均浓度为5.2 mgL,去除率达94.8%。  相似文献   
24.
通过在大庆湿地采油区野外实验点对Лейнол、Дестройл两种俄罗斯石油降解微生物制剂本土测试,验证其石油污染湿地修复的效果。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与综合污染指数表征方法,评价不同实验方案处理后大庆采油区湿地水体的污染程度变化,比较不同实验方式的效果,确定理想的湿地水体石油污染降解方式。结果表明,以两种生物制剂等量混合达到湿地水体石油污染降解效果最佳。并以实验地为例,讨论了大庆油田湿地石油污染以微生物修复为主的修复方案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5.
为了加强土壤施肥管理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实地采集太滆运河流域120份表层(0~20 cm)土壤样品,运用数理统计与ArcGIS相关技术,对不同用地方式下土壤pH值、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pH平均值为5.36,土壤呈酸性。TN、SOM含量丰富但TP较缺乏,分别达到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中的二级、二级、五级水平。不同用地方式下土壤pH值、TN、SOM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pH值依次为空地水田林地水浇地果园,TN含量依次为水田水浇地果园林地空地,SOM含量依次为水田果园水浇地林地空地,化肥用量及种类、种植制度、植被覆盖、耕作管理及政策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受单一施肥、土壤磷淋洗及流失影响,不同用地方式土壤TP含量之间并无明显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TN含量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SOM、TP含量分别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用地方式下土壤pH值介于小变异到中等变异之间,TN、SOM含量均属于中等变异,TP含量除空地外均属于高等变异。太滆运河流域酸性土壤分布广且均匀,TN和SOM含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太滆运河中游及下游地区,TP含量较高值区域集中在中下游南侧。  相似文献   
26.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治理酸雨污染,利用宁波市沿海站点2006~2020年降水量、pH及化学组分观测资料,分析了其酸雨污染特征及关键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宁波市沿海降水年均pH值在4.40~5.37之间,酸化程度总体呈减轻趋势,但酸雨频率没有明显改善,仍呈高发态势。pH值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夏季高、冬春季低。2020年宁波市沿海降水中总离子当量浓度为335.31μeq/L,比2006年下降约52%。SO42-、NO-3是主要阴离子,两者之和占比约30%~50%;但2016~2019年Cl-占比最大。NH+4是主要阳离子,占12%~31%,其次是Ca2+和Na+。阴离子和阳离子浓度年变化升降趋势一致程度高,是酸雨污染状况难以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对NOX的控制力度不及SO2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增加,NO-3的致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