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66篇
安全科学   138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261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61.
对环境保护部印发的《环境保护"十三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进行解读,指出当前我国环境与健康工作存在健康保障目标缺位、基本底数不清、管理手段缺乏、风险交流不畅等问题。针对我国当前的环境健康状况,提出"十三五"期间环境与健康工作应重点围绕环境健康风险监测体系构建、环境健康基准和标准体系建设、环境与健康管理政策研究、环境与健康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环境健康风险交流机制建设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以回应日益受到公众关注的环境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562.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中钾盐浸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物理化学表征手段和多因素水浸试验对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性质和飞灰中钾盐浸出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飞灰的主要成分为CaO、KCl和NaCl,平均粒径为12.599μm,水洗后的飞灰颗粒粒径会变大,而比表面积变小.粒径范围0.037~0.075 mm飞灰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对飞灰金属总量贡献率全部在60%左右.浸出过程中,在pH=12的条件下,搅拌强度为400 r·min~(-1),浸出温度为90℃,采用液固质量比为5∶1能使氯化钾的浸出率达到90%以上.浸出液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氯化钾表明飞灰中的钾盐可以通过水洗、过滤、纯化、分布结晶的方式收,氯化钾晶体纯度可达到90%.  相似文献   
563.
从珠三角地区2家典型垃圾焚烧厂采集飞灰,通过分析飞灰中金属及二英异构体的组成和分布特性,提出了水洗球磨法处理飞灰的新工艺.结果表明,飞灰中细颗粒物所占的比重大,80%以上的颗粒集中在2~100 μm粒径之间,二英主要集中的粒径范围是30~53 μm.飞灰中的二英包括多氯二苯并呋喃类(PCDFs)和多氯二苯并对二英类(PCDDs)两大类,二英的17种主要异构体中含量最大的是OCDD,毒性当量浓度最大的物质为2,3,4,7,8-PeCDF.水洗后钾盐钠盐大量溶出,而二英是水难溶性物质,水洗后98%以上仍在固相中.使用球磨法降解飞灰水洗渣中的二英可以实现较好的降解率,特别是当使用双金属球磨法时,降解率可以达到93.20%.球磨过程中PCDDs类物质优先降解,且PCDFs类物质可能会转化成PCDDs类物质.当球磨反应进行到20 h时,球磨时间过长造成了二英的二次生成.  相似文献   
564.
长江流域大型石化项目、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港口码头等环境风险源数量多,流域内分布有众多涉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存在高风险企业与饮用水源保护区交叉分布、危险化学品运输航道穿越水源地保护区等现象,布局性突发水环境风险突出。基于环境风险系统理论和长江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风险特征,建立了涵盖环境风险源强度、环境风险受体易损性、排污通道扩散性指标的长江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指标量化方法与区域突发水污染事件风险评估模型,并结合GIS技术开展了长江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风险评估与结果可视化展示。在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优化长江流域风险源布局和严格高风险区域管理的环境风险管控建议。  相似文献   
565.
气象因素对长三角背景地区甲烷浓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在线观测获得的CH4浓度,研究地面风向、地面风速、地面气温、日照等气象因素对长三角背景地区CH4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临安站CH4浓度的日变化分布表现为单峰型形态,下午低、凌晨高,浓度日变幅在19.0×10-9~74.7×10-9(摩尔分数)之间;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低、秋季高,月均浓度分布在1 955.7×10-9~2 036.2×10-9之间.NE~SSE风向上CH4浓度较高,SW~NNW风向上CH4浓度较低;地面风速越大,CH4浓度越低;地面气温升高,CH4浓度出现先升后降的分布;随着日照时数的增加,CH4浓度亦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66.
环境损害评估:国际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随着全社会对资源环境稀缺性和环境价值认同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从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健全了环境损害评估制度.环境损害评估的实践活动在科学研究层面对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应用层面不断推动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方法、工作机制、程序导则的形成和完善.在比较分析美国、欧盟、日本等环境损害评估国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环境损害评估相关概念、内涵与范畴,系统梳理了各国相关法律法规、工作机制、技术导则、评估方法、资金来源以及沟通协调等制度内容.当前我国环境损害评估理论和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结合我国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环境损害评估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7.
民勤近地面沙尘暴气溶胶浓度变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近地面沙尘暴监测系统对民勤沙尘源区不同沙尘天气的气溶胶浓度进行了监测,初步分析了民勤近地面沙尘暴气溶胶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暴气溶胶浓度春季最高,为14.61 mg·m-3;夏季逐渐降低,为12.49 mg·m-3;秋季无沙尘暴出现,气溶胶浓度最小;冬季趋于回升,可达9.82 mg·m-3,沙尘暴气溶胶浓度季节变化与沙尘暴发生频率相一致.不同沙尘天气条件下沙尘气溶胶浓度表现为强沙尘暴最大,为18.80 mg·m-3;中沙尘暴次之,为13.56 mg·m-3;扬沙浮沉天气较小,只有3.07 mg·m一.随着沙漠向绿洲的过渡,沙尘暴气溶胶浓度明显降低,沙漠、绿洲边缘、绿洲3个下垫面条件下沙尘暴气溶胶浓度依次为21.07 mg·m-3、12.09 mg·m-3、6.49 mg·m-3.沙尘暴气溶胶浓度随观测高度变化遵循幂函数规律,浓度梯度变幅表现为沙尘暴高发季节大于低峰季节,沙尘暴天气大于扬沙浮尘天气,沙漠下垫面大于绿洲下垫面;不同下垫面条件下沙尘暴气溶胶浓度在41 m高度处趋于一致,表明沙尘源区的沙尘浓度在约40 m范围内受地面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68.
重金属在北江鱼类和底栖动物体内的富集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研究了北江中上游的鱼类、虾、螺和蚬,以及鲤鱼体内不同组织中重金属Pb、Cd、Hg、As的含量,并采用污染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水生动物体对同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量存在较大差异,而同一水生动物体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也有很大区别。北江鱼体肌肉中不同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强至弱的顺序为:CdPbHgAs;不同水生动物体的可食部分重金属综合污染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蚬螺虾鱼。鱼体中不同器官组织对重金属的蓄积能力差异巨大,北江鲤鱼体内各器官组织蓄积重金属总量依次为:内脏鳃脂肪肌肉。该次调查采集的北江底栖类动物样品已明显受到重金属污染,达不到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而北江鱼类肌肉则满足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569.
浅谈石油化工厂罐区的火灾特点及扑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石油化工厂罐区的火灾特点,提出了火灾扑救的对策。  相似文献   
570.
硫粉投加量与污泥含固率之比对生物淋滤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接种污泥硫细菌混合菌液,研究了S粉投加量与污泥含固率之比(SA/TS)对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生物淋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SA/TS值能显著缩短淋滤时间,提高淋滤效果.当SA/TS为2.5,经过8 d生物淋滤,Cu和Zn的淋滤效果可达到最佳,溶出率分别为66.2%和63.9%.淋滤进行16 d后,Pb的溶出率为30.8%.对于Cu,不论淋滤前后有机态都是较强的结合态.Zn的溶出主要是由于结合能力强的铁锰氧化态在淋滤过程中被大量浸出.Pb经过16 d的淋滤,铁锰氧化态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而有机态比例上升.加大SA/TS有利于提高S粉的利用率,对N的保存影响不大,但增加了P的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