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3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242篇
安全科学   444篇
废物处理   50篇
环保管理   158篇
综合类   910篇
基础理论   151篇
污染及防治   140篇
评价与监测   97篇
社会与环境   68篇
灾害及防治   4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水稻幼苗对纳米氧化铜的吸收及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纳米氧化铜nano-CuO(10, 100mg/L)为研究对象,以微米氧化铜micron-CuO(10, 100mg/L)及铜离子Cu2+(1.4, 2.3mg/L)为对照,通过水培实验,探讨水稻对nano-CuO的吸收积累及其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响应.结果表明,各浓度(10, 100mg/L)nano-CuO处理条件下,水稻根部及地上部铜含量(根351~1444mg/kg dw;地上部9~45mg/kg dw)总体高于micron-CuO处理(根248~817mg/kg dw;地上部1.57~1.60mg/kg dw)及Cu2+处理(根147~220mg/kg dw;地上部14~26mg/kg dw),且在水稻幼苗根及茎透射电镜图片中均观察到nano-CuO的存在,指示水稻可通过纳米颗粒的形式吸收、转运nano-CuO. Nano-CuO在水稻根细胞中主要存在于核内体中,指示内吞作用是其进入根细胞的主要方式. Nano-CuO对水稻幼苗根系有较强的毒性作用,对各根系形态指标的抑制率为28%~74%,其中总根长、根体积和比表面积为最敏感;nano-CuO的吸收累积及纳米效应是其水稻根系毒性的主要原因.低浓度nano-CuO (10mg/L)胁迫时,水稻幼苗根系活力显著提高,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无显著差异;高浓度nano-CuO (100mg/L)胁迫时,水稻幼苗根系活力和总吸收面积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92.
太阳能级多晶硅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基于Eco-Indicator99,建立了适用于我国的终点破坏类影响评价模型(Chinese endpoint damage model,CEDM). 对影响评价模型的资源属性参数进行了本地化研究,核算出以2010年为基准年、以我国为基准区域的资源属性本地化人均年度基准值(4.33×105 MJ). 采用现场和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得太阳能级多晶硅所有生命周期阶段的能量物质的输入、输出和环境外排数据,调研样本总产量达到2012年全国产量的80%. 结果表明:从环境影响的最终破坏受体来看,太阳能级多晶硅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对人体健康损害方面,占其整个环境影响的72.31%;其次是对资源衰竭方面的影响,占24.23%;对生态系统的损害最小,仅占3.46%. 在所有环境要素中,电的环境影响最高,占79.48%;其次是蒸汽消耗、工业硅原料,二者分别占13.18%、5.97%. 我国太阳能级多晶硅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是欧洲平均水平的2倍多,主要是受电力结构所致,但在技术先进性和污染防治水平方面要优于欧洲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993.
为研究挡气板对综合管廊燃气舱爆炸冲击波传播影响规律,采用Fluent模拟软件,研究三维燃气舱模型中不同挡气板间距下燃气爆炸后超压变化规律,探究不同间距挡气板对抑制燃气舱内爆炸冲击波传播效果.结果表明:挡气板对燃气舱中部超压影响较小,对顶部超压变化影响较大,导致燃气舱顶部挡气板处超压峰值激增;当气体填充区长20 m,挡气...  相似文献   
994.
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2000年以来植被的快速恢复,对该区域生态水文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岭地区地貌多样,分析不同地貌区植被恢复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位于秦岭北坡的浐灞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将整个研究区分为上游山地区、中游丘陵区和下游平原区3个分区,以归一化植...  相似文献   
995.
会仙岩溶湿地丰平枯水期地表水污染及灌溉适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典型的亚热带低海拔岩溶湿地为研究区,对该区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共采集的27组地表水样品进行12种常规离子和10种金属元素检测,在分析地表水主要离子化学特征基础上,分别运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以及钠吸附比法(SAR)、钠含量法(SC)、渗透指数法(PI)和残余碳酸钠法(RSC)这4种评价体系对不同时期地表水进行污染评价和灌溉适用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表水主要为弱碱性水,Ca2+和HCO3-为优势离子.常规指标中仅NH4+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超标率为25.93%,金属元素中超标组分为Al(11.11%)、Mn(44.44%)和Hg(37.04%).常规指标浓度受时空尺度影响程度整体低于金属元素,两者均具有丰水期 > 平水期 > 枯水期的时期分布特征.据污染评价结果,区内地表水总体水质尚可,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介于0.75~2.69,主要污染指标为NH4+、Mn、Al和Hg,部分样点存在季节性污染,污染级别为轻度~中度,丰水期污染程度最高,污染点多分布于湿地核心区.综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以及SAR、SC、PI和RSC灌溉适用性评价结果,会仙岩溶湿地地表水总体适合灌溉,枯水期灌溉适用性优于丰水期和平水期,平水期PH1(Hg浓度1.91 μg·L-1)和丰水期FH8(NH4+浓度13.70 mg·L-1)地表水已不适用于农业灌溉.  相似文献   
996.
在石油的开采、运输等过程中,由于原油泄漏而产生的石油污染土壤会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相比细菌降解修复和化学氧化修复,中低温热解修复是一种高效、经济的修复方法.然而,国内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热解修复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却较少.本文先以模型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初始含油率(5%、10%)、热解温度(375、400、425、450 ℃)、热解时间(30、60 min)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脱除率的影响,采用FTIR、元素分析、原油四组分分析、荧光显微镜观测等方法确定了热解过程中石油的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及沥青质的转化方式,提出了石油污染土壤在形成和热解过程中石油的四组分吸附、脱除途径模型,并通过XPS、TEM等表征手段确定了最佳修复条件.结果表明,在425 ℃下热解30 min后,污染土壤中石油烃去除率在99.40%以上,残存TPH含量低于GB I类用地风险筛选值,且修复后土壤中的残炭非常稳定、无害,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此外,还选取了新疆油田、长庆油田的场地石油污染土壤在最佳修复条件下进行处理,发现石油烃脱除率均在99.60%以上,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结果也表明处理后的土壤肥力恢复到了污染前的水平.本研究结果将为我国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的热解修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空气负离子与城市环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综述了空气负离子的研究历史、产生过程以及增加空气负离子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由室内、室外二方面进一步探讨了空气负离子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8.
从分析我国城市生态问题出发,指出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就生态城市的含义、特点,以及建设生态城市实施措施做了探索,以期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99.
纳滤膜在洁霉素废水浓缩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DLNF2-30(0.24m2)、MPS-44(1.4m2) 2种卷式纳滤膜串联运行时对洁霉素废水中残余洁霉素的浓缩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进水中洁霉素浓度为200mg/L 时,对废水浓缩10~20倍后洁霉素浓度可浓缩至2000mg/L 以上,满足回用要求,浓缩时间为60~70h.在浓缩过程中,CODCr的截留率始终高于80%,洁霉素截留率始终高于90%,且洁霉素的回收率高于90%.  相似文献   
1000.
土壤含水率和渗透系数的原位测定是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各类地质灾害机理的重点和难点。应用基于AHFO的含水率测量方法,对降雨条件下黄土地基的水分场动态分布进行原位监测;以含水率监测结果和土水特征曲线为基础改进传统瞬态剖面法,估算蒸发条件下黄土的非饱和渗透系数。结果表明:①土壤中的水分运移受重力、吸力梯度和大气蒸发力的综合控制;降雨后黄土中的水分循环主要发生在浅层,降雨量较大时,土壤剖面呈现出干湿交替的现象;降雨量较小时,水分入渗到一定深度即向上部运移排泄;②改进的瞬态剖面法可以避免含水率分布函数和吸力未知所带来的计算误差,实现蒸发作用下黄土的非饱和渗透系数估算;③非饱和渗透系数计算值与平均含水率成正相关关系,但离散性较大,其误差主要来源于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和蒸发作用的滞后性;④该研究成果为降雨入渗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精确的含水率和渗透系数,可广泛应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原位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