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7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07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土壤污染元素异常下限值的确定对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异常下限值计算方法仪适用于元素含量数据呈正态分布的情况且地球化学意义不明确,而事实上土壤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很可能具有分形分布特征,元素背景和异常有各自独立的幂指数关系.文章探讨利用分形方法确定合肥大兴地区土壤中Hg元素的异常下限值.基于分形的含量-面积方法确定的合肥大兴地区土壤中污染元素Hg的异常下限值为0.13 mg/kg.与传统方法(平均值加两倍标准离差)对比显示,分形方法圈定的异常区域是有效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2.
大型底栖动物是河湖水系生态健康的重要指示。2020年8月和11月在沿江城市铜陵市开展了典型河湖水系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构建了大型底栖生物完整性指数(Benthic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 B-IBI),并进行了生态健康评估。根据铜陵市河湖生态系统43个底栖动物样点(8个参照点和35个受损点)数据,对46个候选参数进行了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相关性分析,从中筛选出总分类单元数、腹足纲单元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撕食者单元数,构成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的核心参数,采用比值法计算各指标的分值和评价标准。评价结果表明,铜陵河湖水系的B-IBI平均得分为1.47,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在43个采样点中9个处于健康状态,14个处于亚健康状态,5个处于一般状态,7个处于差状态,8个处于极差状态。研究可为沿江城市河湖水系生态健康评价和河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3.
完成了若干废水的好氧和厌氧生化培养实验,结果证实了以下假定和推论:在好氧条件下,TOC和BOD均近似服从一阶动力学原理,并以遵守KTOC=KBOD的等效降解特征而相互等价。由等效耗氧原理推论了TOC与BOD的下述互换关系:BOD5=α′·(TOC0—TOC5),实验测得不同废水的表现耗氧系数α′,值为1.45±0.15。在厌氧条件下,上述等价性和互换性均不成立。   相似文献   
194.
采用球形中孔炭为载体,通过浸渍法担载高锰酸钾(KMnO_4)制备高容量甲醛吸附剂。通过低温氮气吸附法、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了球形中孔炭的孔结构及表面化学,并采用固定床测试了相应的球形中孔炭的动态甲醛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经过KMnO_4浸渍改性后,球形中孔炭保持良好的球形度,并保留一定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有利于甲醛的扩散以及甲醛与吸附活性位的接触;同时,表面C—O、C=O等含氧官能团数量增加,有效提高了甲醛的吸附性能。在KMnO_4浓度为30%时性能最佳,吸附穿透容量和饱和容量分别为30.55 mg·g-1和66.04 mg·g-1,是未改性球形中孔炭的5.2倍和3.4倍。因此,KMnO_4改性是提升球形中孔炭甲醛吸附性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5.
李先生是个极有口福的人,一周里几乎每天晚上都有饭局,客户的、朋友的、老乡的。一到下班时间,他便开着那部黑色“帕萨特”,穿梭于福州市的大大小小酒楼间,酒足饭饱之后,又开车送这位喝晕的女士、送那位喝高的先生回家,把灯火阑珊的福州半个城区街道犁过一遍。据李先生说,过去多年来,他几乎天天酒后开车,除了一回倒车时碰倒了一部摩托车,居然没出过大事,也没让警察逮住过。  相似文献   
196.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茶园土壤微团聚体含量随粒级的减小而减小;>005 mm和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增大,而001~0005 mm、0005~0001 mm和<0001 mm粒级微团聚体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减少;(2)茶园土壤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微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加;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各粒级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增加;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3)微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以>005 mm粒级为主,005~001 mm粒级次之,0005~0001 mm粒级最少。〖JP+1〗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005 mm粒级微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呈减小的趋势,005~001 mm粒级微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呈增加的趋势,而其它粒级的微团聚体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并在植茶21~23 a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7.
建立了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土壤中苯胺浓度的分析方法,优化了前处理条件,并对色谱柱进行优选.采用该方法对企业污染场地土壤中的苯胺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苯胺在20~4000μ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出限为1.5μg/kg,相关系数(r)为0.9991,加标回收率为90.1% ~97.6%,相对标准偏差(R...  相似文献   
198.
城市公交车定置噪声测试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市典型类别公交车的噪声污染水平及排放特征进行了测试和研究。研究和统计结果表明,北京城市在用公交车的定置噪声排放水平总体处于90~103 dB(A),其A计权频域特征以人耳敏感的中高频噪声为主,对城市居民的环境影响较大,是目前城市内需要重点关注的噪声污染源。相关数据将为交通和环保部门有针对性地提出噪声控制措施和制订相关法规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99.
城乡河湖水系在防洪排涝、水量保障、水质改善、景观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和价值。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河湖水系受到了多重胁迫,严重影响了河湖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为了复苏河湖生态,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实践。尽管城乡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取得了系列成就,但其直接或间接带来的滞后性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也相继显现,在部分区域加剧了原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以城乡河湖水系演变与驱动为切入点,重点关注城乡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对水量、水质、水热、水盐、水生态等带来的正负生态环境效应,并提出了未来的主要研究趋势。研究可为未来城乡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减缓或消除负效应、强化正效应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0.
组合生物滤池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物滤池作为一种有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已有广泛应用.但是关于组合生物滤池净化效能与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仍然缺乏报道.为此,设计构建了曝气垂直流滤池+折流式水平流滤池的组合系统,通过设定不同的水力负荷(131、94、60mm·d-1)及分流比(8∶2、6∶4、4∶6)来探究运行工况的调整对组合系统净化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垂直流滤池对有机物、氨氮及溶解性氮的平均去除率在80%以上,而折流式水平流滤池对氨氮、总氮及溶解性氮的平均去除率在40%以下.不同运行工况对生物滤池的净化效能存在显著影响,且两种不同类型滤池的净化效能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氧化分解是两种滤池中有机物去除的主要途径之一.两种滤池内都存在明显的硝化-反硝化,它们是滤池去除总氮的主要途径.垂直流滤池内的硝化-反硝化强度都高于水平流滤池.磷的去除主要受控于水力负荷、温度、溶解氧、有机物等,表明微生物吸收是滤池除磷的主要方式之一.相比于单一垂直流滤池,组合系统对总有机物和总磷的去除分别提高了4.4%和23.2%,对总氮的去除却降低了12.1%.降低分流比有助于提升水平流滤池反硝化强度,但是由于从原水中引入过多的氨氮,又水平流滤池的硝化能力有限,进而导致组合系统总氮去除率下降.因此,根据处理原水组成,控制适宜的分流比、停留时间及滤池内的氧化还原条件是提升该组合系统整体净化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